为了保障农业增产增收,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农业生产在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生产率不高、劳动生产率低下的背景下,通过对土地的过度使用开垦,大剂量地投入农药化肥等化学品,以追求单位产量最大化。农业生态系统在这种高强度盲目的循环投入下变得脆弱,农业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农业系统的开放性,使得农业生产主要环境要素,受到生产过程中自身的污染、工业污染、生活废弃物污染等压力,且会形成立体交叉循环污染,农业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影响人类健康和农业持续发展。
1.自然灾害频繁,灾害强度提高
由于湖南省的地域特点,自然灾害不断。水旱灾害已成为影响湖南农业发展的首要障碍。以洞庭湖区为例,洪涝灾害发生频率逐渐加大,危害程度不断加大,且洪涝历时明显延长;外洪内涝交织,每年给湖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资料表明,湖南省水旱灾害的频率增高,周期缩短,灾情加重。洪灾发生频率是4年3遇;旱灾平均1.12次/年。近10年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水旱灾害发生。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得农业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从而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
2.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工业“三废”: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业投入、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乡镇企业小而散的企业模式,以及地方政府单纯追求GDP而忽视对其综合治理的政绩观,造成了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并日益破坏着农村的生态平衡。目前的农村,工业污水随处排放,工业烟尘排向空中,工业固体废物占用农田、侵占河道、随处焚烧等现象屡见不鲜。湖南乡镇企业涉及的行业很多,但以工业企业污染为甚。排放的污染物种类也很多,包括废水、废渣、废气等“三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含氯、氟、汞、铅等的有害气体;石材、砖瓦、水泥等建材企业的粉尘污染也严重危害环境;水环境污染是乡镇企业中最严重的环境问题。许多乡镇企业例如技术水平低的小造纸、小制革、小化工和小冶炼的大耗水工业,大量的污染废水未经任何处理或简单沉淀后直接排入乡村河道,造成水体大面积污染。在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水体水质普遍是四类、五类甚至是劣五类。水体污染已严重影响到农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www.daowen.com)
农田土壤退化:农田化肥胃口增大;工业污染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一些污染地区生产的农产品重金属含量已超过食品卫生标准数倍;一些除草剂的过量应用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了影响。
另外,又缺乏基本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监督机构,污染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城市产业化结构的调整,使得一些耗能高、污染严重的企业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给农村环境带来严重破坏。现阶段,湖南省80%以上的城市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体,造成1/3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进而引起农灌水水质恶化;90%的城市垃圾是在郊外填埋和堆放。不仅占有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还给农村水质和土壤带来二次污染。
3.农业自然资源耕地资源不断递减
湖南省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湖南省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特色农产品量多面广,稻谷产量居全国第一,生猪、棉花、油料、茶叶、甘蔗、烟叶、蔬菜和淡水鱼等主要农产品总量居全国前列,桂阳烤烟、湘潭湘莲、临武鸭、永兴四黄鸡、沅江银鱼等优质特色农产品驰名中外。长期以来,由于在经济发展中重数量轻质量,忽视了资源效益、环境效益和人文效益,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土地乱占滥用,大量使用化学制品,以及城市、工业的“三废”污染等,已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相当严重,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资源供给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耕地数量持续减少,后备资源不足。目前,湖南人均耕地只有0.84亩,仅为全国均值的60.2%,仅为世界人均耕地的25%。从1980年到2014年,湖南省耕地每年以450万亩的速度递减,人口与耕地呈逆向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压力越来越大;农药、化肥、地膜等的使用量急剧上升,近十年来年均递增4%以上。这些物质超量使用,造成水质污染、土壤板结、土地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导致不少地区的农田生态平衡失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