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我国城镇化水平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我国城镇化水平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整体的城市化水平。因城镇化水平偏低,将给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实践证明,在我国人均食物消费水平较低且大部分农产品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情况下,之所以会出现农产品“卖难”,主要原因之一正是城镇化水平较低,导致城市人口对农产品的有效需求不足。

总体而言,城镇的发展可形成巨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刺激商品农业高附加值农业的发展,促进乡镇企业进一步壮大,为农业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农业劳动力转移,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从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然而,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整体的城市化水平。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发布的《2000年世界人口状况》显示:1995年人口城镇化水平,世界平均水平是45%,发达国家为75%,发展中国家为38%[1],而我国2000年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只有36.09%,2014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也不到45%。因城镇化水平偏低,将给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因为:

1.城镇化水平低,导致城市需求对农业部门的拉动作用不足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一国的经济增长与其有效需求的强弱直接相关。其中,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于出口需求和投资需求而言最大,可达55.7%。城市消费需求中当然离不开对农业部门生产的产品及提供的服务的需求,特别是随着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特、优、新农产品将会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但城市消费需求的大小却直接受城镇化水平高低的影响,如果城镇化水平很低,城镇人口数量少,将影响城镇消费需求的增加,不能起到对农业部门的拉动作用,从而抑制农业生产能力的持续提高。实践证明,在我国人均食物消费水平较低且大部分农产品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情况下,之所以会出现农产品“卖难”,主要原因之一正是城镇化水平较低,导致城市人口对农产品的有效需求不足。

2.城镇化水平低,直接影响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壮大,间接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www.daowen.com)

提高城镇化水平,可以发挥城镇显著的聚集经济效应,形成一定的经济中心、市场中心、文化中心和科技中心,加上有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这等于给企业的发展、壮大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能促进乡村工业的迅速发展。相反,如果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建设滞后,乡镇企业的发展失去了聚集动力,不能成片开发,集中发展,只能采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发展模式,难以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限制了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乡镇企业发展不好,又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因为从目前农民收入的构成结构来看,农业外人均收入特别是从乡镇企业获得的人均收入占农民总人均收入的比重较高。因此,城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进而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城镇化水平低,延缓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不利于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

据统计,我国目前农村大约有1.5亿农业剩余劳动力。如此庞大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沉重的掣肘因素。这是因为,城镇化水平低、城市产业发展不足、提供的就业机会少、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不能较快地实现产业转移,由此导致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不能得到缓解,农业经营只能维持规模极小的分户经营,阻碍了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使农业生产效益难以进一步提高;同时,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迫于生存压力和资金的短缺,使我国农业长期走的是一条资源耗竭型的经济增长之路。农民拼命地开垦荒地、砍伐森林、过度放牧,致使森林植被破坏严重,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土地荒漠化现象十分严重,许多生物种群面临灭绝,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严重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