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不仅提供人们所需的粮食和其他原料,而且对世界经济贸易、农业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社会政治稳定以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农业发展,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任何一个研究经济发展问题的经济学家必须回答的问题。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钱纳里在其结构转变理论中认为:“伴随着经济结构转变的农业发展过程,就是农业比重逐步下降和农业资源现代技术含量及产出效率不断提高的同步变化过程。”同时,他认为如果农业维持高速增长的能力有限,那么这个部门扩张过分迟缓仍然可能阻碍整个经济的增长。钱纳里的论述充分体现了农业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二元结构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共有特征。目前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特征,就是以尚没有摆脱自给自足影响的依然采用传统方式的农业经济与市场化程度高运用现代生产组织的城市经济的同时并存及对立。应当看到,我国高强度的二元结构矛盾给农业发展带来的困难是多方面的,如资本的匮乏、技术的落后、巨大的人口压力等。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殊历史时期,农业和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为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本质上要实现农村这个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各个子系统的可持续和协调发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与农村、经济、生态和社会紧密相连的许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存在许多不顾现实、盲目追求“面子工程”的现象,农村的发展没有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导致了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农村建设问题还与中国的国情紧密相连。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全球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农村地区由于发展和生存的压力,产生很多与环境生态不相符的生产方式,但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容留的人口非常巨大,解决环境和生态问题的任务也异常艰巨。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在世界农业蓬勃发展的工业化过程中,一些发达国家出现农产品相对过剩,把目光转向环境保护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世界农业又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多种危机挑战,替代农业的尝试又不够理想的双重背景下形成的。其实质是指保持农业生产率的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食物安全保障,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业收入,改变农村落后状态,增加公平性,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当代和今后世世代代需求的一种“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资源日益紧缺,浪费现象严重;低素质的人口膨胀,环境污染严重;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业基础脆弱、缺乏后劲;缺乏稳定的制度保障,促使农业发展陷入徘徊和波动的窘境。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农业已不再成为国民经济的推动力量,相反,由于它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自力更生是最基本的,无论如何中国都不能依赖其他国家来解决我们的粮食供应问题,而农村的耕地保护是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自力更生能力的重大问题。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同样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系统构建。
面对以上问题,怎样发展农业?怎样促进农村经济的新一轮快速增长?本书认为:我国必须走一条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发展道路,使农业得到可持续发展。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国内外学者研究农业经济的重点。具体背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历史背景
我国农业比重较大,农业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了强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大致上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在这一时期,农业从解放前的极端落后状态,逐步发展到基本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虽然农业本身的发展速度非常缓慢,但是农业在艰难地进行自身生产的同时,由于其对工业等其他部门的资本贡献和劳动贡献而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第二阶段是1979年到现在,在此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农业取得长足进步。但与此同时,隐藏在农业内部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暴露出来:如人口递增与耕地减少之间的矛盾、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农业自然灾害频繁、农业投入明显不足、农民负担日益加重、农民文化素质令人担忧等。所有这些矛盾都严重阻碍了欠发达地区农业的发展,于是人们在深入思考后,开始寻求新的农业发展模式。(www.daowen.com)
2.科学技术发展背景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一个必要条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目标也不同。欠发达地区在这方面的主要追求目标是发展经济、解决温饱和人口健康、教育、安全、消除贫困。具体说来,要在保持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的质量,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社会基础;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持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基础。然而,目前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基本上沿袭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这不仅会严重破坏环境,而且还使农村经济不能持续发展。要实现上述战略目标,就必须转变发展模式,走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欠发达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3.经济社会发展背景
民以食为天,农业问题一直是中国这个人口大国各项基础建设中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经济已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和资源环境永续利用,是新常态下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完成的又一大任务。农业生产既受资源环境的约束,又可能因发展方式不当对资源环境造成损害。目前,我国农业年产生秸秆8亿吨、畜禽粪便30多亿吨,对环境造成很大压力。据环保部发布的环境统计年报,2013年全国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2352.7万吨,其中来自农业的1125.8万吨,占47.8%;氨氮排放量245.7万吨,来自农业的77.9万吨,占31.7%。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无法摆脱靠化肥农药和大水漫灌提高产量的粗放生产模式。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亩均化肥用量21.2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1倍,化肥平均利用率在30%左右,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同时,化肥利用率的连年走低,使粗放的耕种模式不断透支地力和产能,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安全问题,包括土壤板结、水源污染、耕地质量下降、重金属超标等。
这些数据都决定了新常态下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工程,其实施好不仅可以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开发更丰富的资源、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且可以逐步缩小城乡和地区间的差距,最终实现经济的普遍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因为短期的经济利益而不考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所以,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符合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以上三个背景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性和必然性。从现阶段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情况看,主要是从生态学和社会学方面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定性分析,而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则甚少,而且大多数的研究深度不够,针对性不强,对农业发展没有大的推动作用,未能给研究区的领导决策层提供可操作性强的政策建议。因此,本书是在此基础上提出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