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封建社会的道德的分析介绍

封建社会的道德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比奴隶制度进步,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也有一定的进步,它主要表现在奴隶的解放上。因此,封建社会的道德必然有其特殊的内容和形式。在中世纪的西欧,全国土地由国王分封给王室(或公侯),王室再把土地作为采邑层层分封下去,从而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的“金字塔”。国王是最大的封建主,处于“金字塔”的顶尖,下有依次隶从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因此,封建社会广泛倡导在家尽孝,在国尽忠。

封建社会的道德的分析介绍

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比奴隶制度进步,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也有一定的进步,它主要表现在奴隶的解放上。但是,在封建制度下,地主阶级占有生产资料;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是农奴。因此,封建社会的道德必然有其特殊的内容和形式。

维护封建守法等级关系,是封建地主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封建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在我国封建社会里,人分五等(即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官分九级。皇帝自命为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并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中世纪的西欧,全国土地由国王分封给王室(或公侯),王室再把土地作为采邑层层分封下去,从而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的“金字塔”。国王是最大的封建主,处于“金字塔”的顶尖,下有依次隶从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规范主要有:

1.三纲五常,忠君孝亲

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和思想家普遍认为,只要人们尽到了忠孝,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因此历来都注重提倡忠孝道德。“三纲五常”是封建礼教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三纲”是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韩非子·忠孝篇》中提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后汉马融的《忠经》提出:“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覆,莫大于忠。”“善莫大于作忠。”汉代的《孝经》提出:“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并且,认为忠孝是紧密相连、不可分离的,即认为忠是孝的扩大,孝是忠的缩小。“忠臣出于孝门。”在家不能做孝子,在国就不能做忠臣。因此,封建社会广泛倡导在家尽孝,在国尽忠。(www.daowen.com)

2.三从四德

“三从四德”是封建礼教束缚妇女的道德标准。“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即妇女的品德、辞令、仪态、女工。

此外,封建道德还表现为宗教道德,在东方是佛教道德、道教道德等,在西方则主要是基督教道德等。当时主流的宗教道德是劝人行善、温顺、安分守己等。与此同时,农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的道德标准,如艰苦奋斗、勤劳节俭、勇敢顽强、团结互助、慷慨仗义等。他们在终年辛苦的劳动中,形成以劳动为荣,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为耻的荣辱观念,并形成“穷帮穷”“苟富贵,无相忘”等道德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