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构建中国创新型经济圈的微观对策分析

构建中国创新型经济圈的微观对策分析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②促进相关创新主体在经济圈的城市内与城市之间频繁、合理的交流与互动,从而增强各个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这是我国经济圈在向创新型经济圈发展过程中的劣势,所以经济圈内各个地区之间并未形成区域发展的整体目标,各个地区还是各自为政。③注重技术创新的同时,也要重视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创新的类型,构建适宜于创新的分工协调机制,促进经济圈的持续发展。

构建中国创新型经济圈的微观对策分析

创新行为归根结底是一种企业行为,因此要推动经济圈内企业创新的发展,就要做好微观层面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创新型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结合上述对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现状以及出现问题的分析,可以在微观层面上就对策分析如下:

①为组织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从而为创新型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构建良好的微观基础。创新氛围主要是指创新形成和发展的“环境”,相对于组织而言,创新氛围包括组织的效率、领导的支持、团队的合作与支持、组织的灵活性以及创新资源的充分性等。在创新的过程中,对知识的创造和转移是创新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步骤,组织是进行知识创造和知识转移的微观主体,通过培养适宜的创新氛围,可以将创造知识、转移知识的活动引导到组织的愿景上来,也就是说,通过培养组织创新的氛围可以引导组织的知识创造和知识转移的活动。创新氛围会对个体和组织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是一种递增的作用,它会影响个体在组织中学习的意愿和创新的动机,从而间接地对创新的能力和创新的绩效产生影响。

我国的经济圈与国外的经济圈相比,地域发展的时间比较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比较深厚,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我国更为重要,特别的,社会资本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资源。由于人与人之间不仅在法律、法规上受到制约,更重要地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和风俗习惯等的制约,这样人们之间的联系就更密切。良好的创新氛围是在人际互动和组织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是组织成员对组织创新特性的一致认知,个人和环境的差异都会造成组织创新程度的差异。组织创新氛围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我国经济圈的发展历史悠久,地区文化、社会观念都具有一致性,但是思想观念里对于创新的支持度并不高,对于创新风险的承受度也比较低,所以推动创新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组织创新氛围首先需要在思想上重视创新。组织之间也要在开放的基础上进行良好的互动,对个体的差异要有一定程度的认知,鼓励发展特殊的创造才能,同时对创新也要有财力上的支持,建立发挥创造力的渠道积极地促进创新的形成和发展。

②促进相关创新主体在经济圈的城市内与城市之间频繁、合理的交流与互动,从而增强各个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与国外发展水平较高的经济圈相比较,我国经济圈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这是我国经济圈在向创新型经济圈发展过程中的劣势,所以经济圈内各个地区之间并未形成区域发展的整体目标,各个地区还是各自为政。它们以推动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为根本目标,不仅地区之间的交流、沟通和互动还比较少,而且地区的相关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更少。特别是,我国经济圈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核心城市创新水平和创新能力就比较强,而发展水平较低的腹地城市创新经济活动开展的比较少,相应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也比较低。在核心城市,它的创新主体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机关、中介机构以创新为目的,互动和交流活动比较频繁,而在腹地城市,相应的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活动就比较少,产学研并未形成一体化的发展形势。当下,知识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以创新为动力促进经济的发展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我国经济圈的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的空间形式,也就是说,经济圈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圈也要通过创新的实现和创新系统的完善得到更快的发展,所以经济圈内不仅核心城市要实现创新主体之间频繁的交流、沟通与合作,而且腹地城市内从事创新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中介机构也要尽可能地进行合理的互动与合作,更重要的是在经济圈内的核心城市和腹地城市之间,创新主体要就新知识、信息、资源等进行互动,从而建立经济圈内各个地区之间的创新网络,在区域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产学研的一体化发展,推动创新型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

③注重技术创新的同时,也要重视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创新的类型,构建适宜于创新的分工协调机制,促进经济圈的持续发展。企业是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主体,政府是进行制度创新的主体。作为企业知识活动核心的技术性知识主要描述组织中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直接服务于生产过程,它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制度性知识和管理性知识主要用于调节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间接地服务于生产过程,它们是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知识来源。技术性知识作用的发挥依赖于制度性知识和管理性知识的存在,技术性知识自身不会自动实现协调,制度性知识和管理性知识对组织分工的协调更具有根本意义和基础意义。只有遵循知识互补的原则,注重技术性知识运用和创造与制度性知识、组织性知识运用和创造的相互协调,创新主体才能促进适宜知识创造的分工协调机制和权力配置机制的形成,从而推动经济圈内可持续创新能力的不断增长。(www.daowen.com)

具体来说,经济圈内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技术创新通过它的产业化可以直接获得经济利益,而经济圈内进行创新活动的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所以技术创新是本书所研究的创新类型的重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活动需要与其它主体进行交流合作,技术创新的形成与它的产业化需要在创新网络内进行新的技术知识的创造、新的技术知识的扩散和转移、技术创新的形成以及技术创新的产业化活动,这一系列过程可以被称为技术知识交流的过程。它的作用发挥需要一系列其它知识的推动和辅助,最主要的包括制度类知识的约束和管理类知识的保证,所以这个过程也是经济圈内城市与城市之间创新主体就各类新知识进行交流和互动的过程,它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创新和创新的产业化,促进经济圈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发展,带动经济圈整体持续快速发展。

④重视知识交流机制每个环节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知识创造的环节,它是知识转移、创新形成以及创新产业化的前提和基础。知识交流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也是主体成员学习的过程,知识交流机制中包括新知识的产生、新知识的转移和扩散、创新的产生以及创新的产业化过程。在本书的第六章中对知识交流机制的每一个作用过程,特别是知识创造的过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知识交流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是创新网络内相关主体从事学习的过程,它也是创新网络内的主要行为机制,它内部的每一个过程都可能伴随着知识量的递增和质的变化,它是一个非线性的复杂变化的过程。

经济圈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发展,基本的行为机制就是基于学习的知识交流机制,知识交流机制中的每一个过程都是创新产生和实现的关键,要重视它每一个环节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知识创造的阶段它是一切创新活动开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创新得以实现最关键的步骤。知识创造的过程也是新知识产生的过程,在这个阶段,要特别注意暗默性知识向形式性知识的转化,这是知识的表出化过程,经济圈内地域的集中性和文化的同质性为暗默性知识向形式性知识的转化奠定了良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这个环境促使知识传递者和知识接受者之间理解能力、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差别的减小,促进了知识的转化和新知识的形成。在新知识扩散的阶段,要重视组织内部与组织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由于知识产权问题会带来涉及人才场、实践场、物理场等多方面的问题,要特别重视不同组织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在创新成果的产业化阶段,要重视科学和经济系统的自组织过程,这个过程要以市场为导向,有效地配置各种资源。所以经济圈内创新网络的发展需要重视知识交流机制中的每一个过程,它们直接决定了创新的成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