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知识交流与创新型经济圈的知识创造机制

知识交流与创新型经济圈的知识创造机制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圈内的知识创造活动最多地发生在作为增长极的核心城市中。本节对于经济圈内知识创造的形式借鉴了何传启、张凤对知识创造路径的分析。图6.9内敛型科学知识创造的途径分析资料来源:何传启,张凤.知识创新——竞争新焦点.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167首先,对经济圈内内敛型科学知识创造的途径进行分析。

知识交流与创新型经济圈的知识创造机制

创新经济圈的知识创造研究要结合经济圈不同层次的创新主体进行分析,本书的第四章就创新型经济圈的创新主体进行了分析,本小节结合本章第一节的内容对知识交流机制与创新型经济圈内的知识创造进行系统地分析。

6.2.2节中对经济圈内的知识的聚集和扩散路径进行了分析,新知识会首先聚集于作为地区增长极的核心城市,核心城市按照距离的远近把一些新知识合理地扩散到腹地城市,由于腹地城市也具有大学、科研机构、企业、中介机构、政府部门这些创新网络的主体,所以它们自身也具有创造知识的能力。腹地城市也会把自身的新知识向外扩散,但是其扩散的能力以及扩散的知识量均小于核心城市向腹地扩散的新知识。经济圈内的知识创造活动最多地发生在作为增长极的核心城市中。除此之外,核心城市与腹地城市、腹地城市之间创新主体的互动也会有新知识的创造。由于创新型经济圈中知识创造在知识交流机制运行的过程中占据基础性的地位,本书着重对经济圈内的知识创造活动进行分析,研究了知识在相关主体之间的流动到新知识产生的过程。

当今,信息技术等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交流手段,科学的飞速发展使学者们相互交流的需求更加迫切,从事知识创造的学者们将更多地在区域化和网络化的开放环境中相互竞争,相互交流与合作。从这个方面来讲,知识创造的网络化趋势更强。知识创造是推动知识扩散和知识应用的关键和基础,对创新型经济圈的研究主要是对其内部创新网络的研究,而研究创新网络的关键在于对其内部结点和交流机制的研究。知识创造不是一个闭门造车的过程,而是需要个人之间、团体之间、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就是说,知识交流也是知识创造的基本途径。

1.经济圈内知识创造的形式

研究经济圈内的知识创造,要对其知识创造的定义进行界定。知识创造指在世界上首次创造某种知识,如利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成果和已有的知识进行组合,首次产生新概念、新发明(含有新知识)、新知识、新作品等。例如,达尔文发现生物进化规律(生物进化论)是科学发现,首次撰写和出版《物种起源》则是知识创造。[14]

知识创造的形式有多种,从创造知识内容的角度来讲,知识创造可以分为科学知识创造和技术知识创造。科学知识创造和技术知识创造的区别和二者存在的状态如下[15]:知识整体的存在状态是静态与动态的统一,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也是静态与动态的统一,它们的产生同样是在应用和传递中完成的。当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是以静态的形式存在时,它们具有显著的可表达性和可传递性。但是知识的结构和知识的属性方面却有很大的不同。科学知识传递的主要是可述的定律及其命题,它的核心在于揭示“真命题”,这种知识的特征是具备描述性,服从观察的传统,所以这些知识的显著特征是形式性较强,它们是科学知识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产物。技术性知识传递的主要是一套操作规则,它的核心在于可操作性。与科学知识不同的是,技能和行家的绝活是在掌握技术的基础上对技术熟练精确的运用。技术类知识与人的经验和劳动融为一体,它是不能通过言传的知识来获得的,需要暗默知识的参与和配合。波兰尼就技术知识的这类特征给出过形象的描述,“像技能一样,行家绝技也只能通过示范而不能通过规则来交流”[16]

第二种知识创造的分类是从知识创造形式的角度分为内敛型的知识创造和开放型的知识创造。内敛型知识创造,它的创新组织是在内敛型的共享心智模式的支配下进行的,主要是通过组织内部累积性的知识为主要的作用对象,它着重强调的是知识在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流动,并且它所运用的知识资产价值较为确定,通过这种确定性的知识资产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价值。由于它是在单个组织的内部进行并且它主要依靠的是积累性的知识,所以内敛型的知识创造具有较为机械线性的形式,它的知识的产生是一个稳定的、连续的、线性的过程。创新主体对知识的拥有是具有排他性的,并且知识的流动也是可以被阻止的,学习的过程并不是一个交互式的循环的过程,知识的扩散必须受到集中的控制从而可以防止竞争对手获得该知识,其主要的方式就是树立壁垒进行牢固的控制。开放型的知识创造其组织创新的模式是在开放型的心智模型的支配下,这种知识创造的模式注重知识在组织内部和外部的交流,获得知识和处理知识的过程是一种交互式的学习过程。这种知识创造的类型是系统的非线性的模式。它强调事物的自然秩序是变化的而不是静止的,并且外部的创新环境本身是不确定性的,有效的知识创造就是要对知识进行不断地修正。

经济圈内知识创造的类型与一般区域内知识创造的类型相同,经济圈经济的高度发展和当今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得交互式的学习方式在知识交流的过程中起到主要的作用,并且知识的获取和创造的形式越来越趋向于利用开放型的方式进行。

2.经济圈内知识创造的途径

何传启、张凤对知识创造的途径进行了总结[17]。知识创造既是一种结果,也是一个过程,一种行为(活动)。作为过程,知识创造是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发明、创造或应用某种新知识的过程。本节对于经济圈内知识创造的形式借鉴了何传启、张凤对知识创造路径的分析。上文对知识创造的基本形式进行了分析,本书对经济圈内知识创造的途径进行分析。

图6.9 内敛型科学知识创造的途径分析

资料来源:何传启,张凤.知识创新——竞争新焦点.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167(www.daowen.com)

首先,对经济圈内内敛型科学知识创造的途径进行分析。图6.9是经济圈内内敛型的科学知识创造途径,对其途径的分析需要注意两点,内敛型的知识创造模式强调在组织内部进行知识的创造,并且科学知识创造的主要创新主体是大学和相关的科研机构。如图所示,内敛型的科学知识创造,其学习过程是在组织成员之间的知识交流,而它的知识流动方向主要是吸收知识,而对知识的扩散比较少,并且科学知识创造的过程中,知识的来源多为形式知识。具体的,科学知识创造的路径如图6.9,受理论探索或应用目的的启示,产生新思想,经过设计实验、实验观察,形成研究报告,经过同行评议,发表本书,学术交流,新知识进入科学知识体系。图中路径的每一步都对前面的步骤有信息的反馈,科学知识的创造模式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其中,受理论探索启示产生的科学发现过程,相当于纯基础研究;受应用目的启示产生的科学发现过程,相当于应用基础研究或战略性基础研究(战略性研究)[18]在很多情况下,它们是交叉的。

图6.10是经济圈内开放式的科学知识创造途径,由于开放式的知识创造模式中创新的主体与组织外部进行知识的交流,所以在知识创造的过程中存在着知识吸收和扩散的过程。经济圈内不仅在城市之间的创新主体进行着知识的交流,而且其内部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与经济圈外部的创新组织之间进行着知识和信息的交流和沟通。所以,开放式知识创造的学习机制与内敛型的知识创造形式不同,但是其创新的具体途径与内敛型的知识创造形式相同。

图6.10 开放型科学知识创造的路径分析

资料来源:作者自己绘制

图6.11 内敛型技术知识创造的路径分析

资料来源:作者自己绘制

图6.12 开放型技术知识创造的路径分析

资料来源:作者自己绘制

图6.11和图6.12是技术知识创造的路径分析,其中,图6.11是内敛型的技术知识创造的路径分析,技术知识创造的主体主要是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内敛型知识创造的学习机制主要是知识的吸收,对知识的扩散却比较少,具体的,技术知识创造的途径:受应用目的或理论探索的启示,产生新构想,经过设计、试验,得到技术发明(工程知识),通过专利审议,授予专利,新知识进入技术知识体系(工程知识体系)。其中,受应用目的启示产生的技术发明过程,相当于试验发展;受理论探索启示产生的技术发明过程,相当于应用研究;事实上,在很多时候,两者是交叉的,难以区分[19]

图6.12是开放型的技术知识创造的途径,开放式的知识创造模式,创新的主体与组织外部进行知识的交流,所以在知识创造的过程中存在着知识吸收和扩散的过程。这种创新的形式需要在经济圈的城市内部创新主体大学、科研机构、企业、政府机关及其中介机构之间存在互动,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扩展到城市之间,乃至与经济圈外部的相关创新主体之间有着广泛而又频繁的互动。所以,开放型知识创造的学习机制与内敛型的知识创造不同,但是其创新的具体路径与内敛型的知识创造形式相同。内敛式的知识创造是经济圈内新知识形成的方式之一,创新型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更加需要开放式的知识创造形式,这是经济圈内地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主要形式,也是形成区域创新网络的重要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