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经济圈内创新网络的结构,需要把创新网络的结构特点与经济圈的结构特点相结合进行分析,所以对经济圈内创新网络的研究需要分层次地进行分析。
1.网络的内涵
对于创新型经济圈创新网络的研究,首先要对网络的概念进行分析。网络需要具有参与活动并具有活动能力的行为主体,这些主体在资源流动的过程中,通过主动或是被动地参与活动,在彼此之间形成各种正式的或是非正式的关系。网络的类型有多种,如果强调行动的内容是产业,那么就是产业网络,如果强调行为的目的是创新,那么就是创新网络。本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圈,由于经济圈本身是一个区域性的概念,所以本书是以区域创新网络为基础对创新型经济圈的创新网络进行研究。
2.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发展
区域创新网络系统地把握了经济结构和制度共同演化的规律,对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就是以区域经济增长为目的,通过创新网络的发展,构建区域内大学、研究机构、企业、政府之间良好的协调互动关系。创新系统代表一种系统化和网络化的方法,可以在支持创新在区域内形成。经济圈内国民经济体系相对完整,它在区域和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强的经济空间组织能力,其内部的经济组织之间联系较为紧密。一般的,经济圈内有一个比较大的经济中心,通过它对周围地区形成经济辐射功能,并依托其它城市(也可以称为次级的经济中心)把各地区(它们的腹地)连接成一体,构成空间体系。所以,相对于其它区域而言,创新型经济圈的构建虽然具备一些有利条件,但是该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更加复杂,下文就对这个基于复杂系统的创新网络进行理论上的构建。
持续的创新是有效利用资源的一种重要的途径和手段,持续创新的一个优良的平台就是区域创新网络。在区域中经济圈是一种能够产生更大活力的空间组织形式,所以经济圈是创新最好的平台之一。经济圈的创新网络也是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各级地方政府等行为主体交流和合作的系统。构建本地化的知识网络是构建创新型经济圈的关键,也是创新型经济圈创新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所有的创新最终和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追求最大化的经济利益,所以经济圈内创新的发展也要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以此带动经济圈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所谓产学研的合作,就是要增加企业之间、企业与中介服务机构、企业与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内部各阶层人员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从事不同职业的个人、不同类型的组织、不同阶层人员的合作,从而形成经济圈产学研的联合体,构建创新型经济圈的知识网络基础、组织基础以及产业的创新网络基础。
3.经济圈创新网络的运行机制
第一,“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
对经济圈的研究始终贯穿着对核心城市和腹地的研究,一般可以认为在经济圈内,核心城市可以作为这一个区域的增长极。王缉慈(2001)对于增长极理论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增长极理论首先是一种乘数效应,即在区域内投资建立(或嵌入)一种具有推动力的产业之后,这种产业就会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达到带动周边其他地区经济增长的动态机理[10]。这一机理与区域创新网络相联系可以对创新型经济圈进行分析。增长极是一个区域,这个区域是通过产业的发展来带动其它地区发展的,具体的分析如下:
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一些地区的聚集(这些企业或是行业可以认为是推动型的创新主体),通过这些主体的推动可以在该地区率先形成几个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的、具有聚集经济效益并且其自身增长迅速的地区,这些地区能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的辐射作用,这样的地区被认为是“增长极”。由于社会、经济实力较强,这些“增长极”地区会优先得到发展,通过扩散效应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增长极理论本身包含着“聚集”、“扩散”、“创新”、“网络”、“产业”等多种要素,它从本质上是一种合成理论,创新型经济圈是在增长极与其周边腹地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
要对经济圈内创新网络的运行机制进行研究,就要对增长极的形成进行分析,增长极的形成需要具备良好的经济、社会、人文、历史等条件,它是知识、资源、资本、技术等资源聚集的地区,也是生产和贸易等活动聚集的区域。聚集效应促进了增长极的形成,增长极形成的动力来源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大中小企业群体、高校、科研机构、政府机关和中介机构等。所以,不同类型的主体与不同种类的要素相结合促进了增长极内多种功能的实现。因此,增长极可以形成经济的、技术的、社会的、文化的等各种功能的网络体系,通过扩散效应的发挥,增长极可以推动整个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增长极产生之后,各种行为主体在地理空间上倾向于聚集从而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这样更加有利于结成互相协作的网络关系。企业通过与地区内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可以实现网络式的创新,它们所得到的新知识、产生的新技术、生产的新产品通过网络式的关系传播出去,会对本地区以及周边地区产生经济的、社会的影响。(www.daowen.com)
增长极作为成功带动经济圈发展的因素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要保证增长极能够推动产业的地方化,另一方面要防止增长极成为飞地[11](Coraggio,1974)。很多实践经验均证明“飞地”型的增长极不能够带动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由于经济圈创新网络具有较强的根植性,所以它的形成可以克服“飞地”所带来的各种弊端。因此,在分析创新型经济圈时,可以把“增长极”作为理论分析的出发点,本书分析创新型经济圈,把核心城市作为经济圈经济增长的增长极,但是,与增长极理论不同的是,本书凸显的是增长极作为带动经济圈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它是以知识交流为基础推动创新的发展,这种视角强调了增长极的创新指向,它可以聚集创新的能力,并且可以把创新的资源和能力扩散出去,这也是经济圈内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作用的体现。
第二,创新型经济圈的网络组织模式
图5.4是经济圈创新的网络组织模式,随着新知识的产生—交流—外溢—扩散,创新得以产生。并且在创新的产生和实现的过程中,需要以下组织相互作用:大学、科研院所是创新的源头;企业是创新实现的途径;政府是提供组织创新和社会创新的主要机构,它也提供了保证与提高技术创新的制度支持和社会支柱;在创新的主体——大学、企业、政府部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通过作为知识交流纽带和桥梁的中介机构的作用,以知识为主要内容在网络中流动。通过这一系列的作用,新知识得以更加迅速的产生,创新得以快速形成。如图5.4所示,灰色区域代表了核心城市的行为主体(大学、科研机构、企业、政府、中介机构),白色区域代表了腹地城市的行为主体。图中加粗的线条代表核心城市与腹地的行为主体互动,创新型经济圈的形成要求知识在核心城市和腹地之间的合理流动,所以其行为主体的互动与交流也是显性而频繁的。图5.4所示的细线条代表了腹地本身与腹地之间行为主体的互动与交流,知识的流动首先主要的聚集于核心城市,腹地城市是其次优选择,核心城市再通过扩散效应把新知识向腹地扩散,腹地也会向外部扩散自己的新知识(知识的流量和质量都低于核心城市),所以腹地自身与腹地之间行为主体的相互交流会少于核心城市与腹地之间行为主体的互动。
从创新网络的角度来研究,要求核心城市本身以及核心城市与其腹地之间行为主体的互动,并且这一点对于经济圈创新网络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城市间行为主体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创新型经济圈网络组织的基本模式,它们是知识流动的载体,这种频繁而合理的运作模式有利于创新的产生和实现,并且为创新型经济圈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这个运行模式中,核心城市本身具有增长极的作用,它首先聚集了创新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资源和资本,然后通过与腹地城市网络间的联系使得创新扩散到腹地城市。
图5.4 经济圈内创新的网络组织模式
资料来源:作者自己绘制
图5.5 经济圈内产业结构的整合
资料来源:作者自己绘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