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构建创新经济圈的资源要素?

如何构建创新经济圈的资源要素?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构建创新型经济圈不仅需要知识、人才等直接促进创新的相关资源和要素,也需要一切区域发展的基本资源要素。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对于经济圈经济增长的作用可以具体地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圈内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构成影响。马克思对于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巨大作用曾经做出过说明,当社会生产的发展程度是一定的,劳动生产率与地区内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是密切相关的。

如何构建创新经济圈的资源要素?

创新经济圈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经济圈内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济圈的发展除了具备自身的特点,也具备一切区域发展的基本特征。所以构建创新型经济圈不仅需要知识、人才等直接促进创新的相关资源和要素,也需要一切区域发展的基本资源要素。对于创新型经济圈创新资源的种类及其分类,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人口与人力资源、资金要素、信息和知识资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几个方面,信息和知识资源直接促进了创新的发展,由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是推动创新型经济圈创新机制发挥的重要的内容和因素,所以也需要把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作为创新资源进行分析。

1.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

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是人类社会赖以发展、生存的物质基础,它们作为基本的自然物质要素能够创造财富并且能够推动经济的增长。如果在社会经济生产过程中,没有基本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就没有了作用的对象,创造财富也就成了无缘之水、无本之木。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它作用的大小也是不同的,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其它资源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自然条件越好,自然资源的投入量越大,其所能带来的经济增长的绝对量也就越大。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随着自然资源投入量的增加,它遵循边际报酬递减的规律,也就是说,它增加到一定的阶段、一定的程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小,甚至会达到负增长。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对于经济圈经济增长的作用可以具体地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圈内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构成影响。马克思对于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巨大作用曾经做出过说明,当社会生产的发展程度是一定的,劳动生产率与地区内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并且自然资源的拥有量不同,经济的产出量在不同的国家或是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是不同的。需要强调的是,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于一些行业的作用和影响是比较大的,也有一些行业受它的影响比较小。

第二,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经济圈内的产业结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对于一些行业的影响是很大的,譬如由于农业和采矿业的主要作用对象是直接的自然资源,同时自然条件对它们的影响也比较大,所以对于农业和采矿业的发展及其布局,它们二者的作用就比较大。

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影响经济圈内的产业结构主要表现如下:自然条件较好,具有从事农业的自然资源,那么该地区产业布局第一产业为主。如果该地区富含从事采矿业等工业的自然资源,那么该地区的产业布局会以第二产业为主。其他条件不变,在自然资源比较匮乏的情况下,该地区的产业布局会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例如,环渤海经济圈内天津的静海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而河北富含工业生产的自然资源,所以河北省内的许多城市工业发展水平较高,与前两者相比较,北京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高。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对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针对农矿业的发展,可以根据它对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将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划分为资源性、资源加工型和加工型三种类型。

除了对经济圈内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影响进行分析,也需要对区域内的自然资源进行相应的评价。对自然资源的评价,是基于自然地理的研究成果,它的出发点是经济利用的角度,它的研究目的是为区域开发提供科学的自然基础,并且可以得出所研究区域的自然资源存在的价值。评价区域内的自然资源要对其技术方面的可行性、自然方面的可能性以及经济方面的合理性进行较为综合的考虑和衡量,这样可以权衡到资源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且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全面的分析和综合评价区域内自然资源的数量、种类、分布状况及其质量,主要的可以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自然的可能性进行衡量的同时,结合经济的合理性和技术的可行性;第二,在对自然资源的决定供给量进行衡量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它的社会需要的相对量;第三,需要结合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全面的分析;第四,需要分析自然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其组合的方式,总结出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资源组合形式。

2.信息和知识资源

信息和知识资源与材料、能源资源并列为当今世界的三大资源,信息和知识资源广泛的存在于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及其部门内。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种事物的形态及其内在规律,并且借以总结出它们与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的各种条件和关系。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信息和知识资源对于产业的发展日益重要,它们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们的开发和使用是整个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由于信息和知识资源对于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所以研究的重点是它在企业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信息和知识资源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所运用的相关的资料、数据、文件、图表等信息和知识的总和。它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在这其中伴随着信息和知识资源的产生、获得、加工处理、存储、应用和输出。作为企业运行过程中的重要资源,它是与企业的物力、财力、人力以及自然资源等具有同样的性质(特别针对创新型企业而言,它是极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而它的特点是可再生的,无限的,具有共享性的,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最高级的财富资源。具体的,它的特点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和知识资源只有在使用的过程中它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并且它能够得到重复使用。

第二,人们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搜索和利用,不会受到空间、时间、语言乃至行业的限制,所以它们具有整合性和可加工性。

第三,随着信息和知识资源发展形式的变化,它所具有的流动性也越来越强,在二十世纪的五十到七十年代,是信息和知识资源的传统管理阶段,这个时期的信息和知识资源表现为情报所、图书馆为主的文字信息管理系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二十世纪的末期,是信息的管理阶段,这个时期的信息和知识资源以计算机应用及其数据处理为主要的代表。到了二十一世纪,是信息资源的管理阶段,它的表现形式是海量数据库信息处理技术以及网络平台,通过信息的交换、信息的共享、信息的应用来有效的利用信息资源,这也是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途径。这个阶段也是信息和知识资源流动性最强的时期。

第四,由于不同类型的信息和知识资源对不同的使用者而言,它所体现的价值也是不同的,所以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利用具有较强的目标导向。

第五,现今的知识资源也是一种商品,它可以被交换、销售和贸易,它是一种社会财富,任何单位都无法得到相关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永久使用权。

第六,信息和知识资源先天具有较强的经济性,它会首先流向能够获得最大经济利益的地方。

从以上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特点的总结和分析可以看出信息和知识资源是一种无限量的、可再生的,可交易的资源,对它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并且还可以达到减少污染的目的。对于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要与它的需求相符合,所以对它们的应用,要注意利用相关的法律法规,注重实效,并且与信息化的应用相结合。

3.人力资源

人口因素是影响任何一个国家乃至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它对于经济的作用是通过消费需求来得到实现的,针对各个地区的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合理的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而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主要受到地区的人口数量、收入水平、收入分配结构以及人口的消费习惯及其流动性的影响。约翰·R·康芒斯曾经先后于1919年和1921年在《产业荣誉》和《产业政府》两本著作里使用“人力资源”一词,但与21世纪我们所理解的人力资源在含义上相差很远。21世纪初人们所理解的人力资源的含义是由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管理实践》中首先提出并加以明确界定的。他认为人力资源拥有当前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素质,即“协调能力、融合能力、判断力想象力”;它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必须经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开发利用,并给企业带来可见的经济价值。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学家w.舒尔茨和加里.贝克尔提出了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本体现在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身上的、以劳动者数量和质量所表示的资本,它是通过投资形成的。该理论的提出使得人力资源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英国经济学家哈比森在《国民财富的人力资源》中写道“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资本和自然资源是被动的生产要素,人是积累资本,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社会、经济和政治并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主动力量。显而易见,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发展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就不能发展任何新的东西”。从此,对人力资源的研究越来越多,学者对人力资源的涵义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解释。

本书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人力资源展开研究,在经济学的意义上人力资源是某个地域范围内所有人口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具体的它的表现形式是劳动者的数量、质量以及存在于生命体中的潜质等,所以它可以集中的表现为人的智力和体力两个方面。它区别于以往的物质资源的显著特征就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社会性、时效性以及可再生性。

在经济的增长过程中,人力资源的贡献比率是很高的,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随着劳动者文化程度的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也会随之提高,它们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在影响技术进步的众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人力资源的开发,所以人力资源的开发是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的保证。同时,人力资源开发也是产业结构变迁的较为深层的原因,这是因为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发展是基于它们各个相关领域的人力资源的开发,这一点是较为深层次的原因,同时也是社会先进性、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基于这两点,人力资源开发是促进社会进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具体的,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关系的角度分析,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和规模,也就是说要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就要实现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的有效组合。第二,不仅人力资源的数量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相关劳动者从事工作的态度和价值观也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且劳动者的素质及其流动性都会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会吸引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人力资源向其流动,反之拥有数量较多、质量较高的人力资源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会越高。

4.资本要素

资本形成的规模、速度和结构是一个区域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约束条件,资本形成的结果是相关物质生产资料包括建筑物、机器设备以及其它的基础设施的产生,并且资本形成也会带来一些非物质形态的成果,在本书中,主要强调它的物质成果。这些物质资本构成了经济发展的基础,它们的规模和结构反映着国家乃至地区的生产能力。关于资本形成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很多经济学家对此进行过较为经典的研究,代表性的理论如下,古典的经济增长理论、罗斯托“起飞”理论、哈罗德-多马模型、诺克斯“贫困的恶性循环论”、莱宾斯坦“临界最小努力”理论、早期的发展经济学说等理论。从这些理论的发展演变可以看出,资本形成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www.daowen.com)

具体的,资本的运用对于区域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运用资本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资本在量上的增长,而且还要重视资本配置的结构,如果片面的只重视资本量的增长,而对资本的合理配置缺乏充分的考虑,就有可能造成资本的效率较低,资本也会大量的浪费。一般的,有效的资本配置包括资本在时间上的有效配置和资本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时间上的有效配置就是指在资本形成的过程中,资本用于增加现期消费以及用于扩大再生产(用于增加未来消费)之间的比例,这个比例由资本的储蓄率反映出来。空间上的有效配置就是指规模上达到一定水平的资本合理的配置于不同的经济部门,并且它们在不同的地区之间也能够得到合理的配置。本书所讲的资本主要指物质资本,所谓物质资本,是指长期存在的生产物资形式,如机器、设备、厂房、建筑物、交通运输设施等。在传统的产业经济中,物质资本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本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收益上都远远超过了物质资本,从而取代了在经济发展中物质资本所一度占据的主导地位。如今,企业的组织形式取决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合作关系。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化分工程度的深化、金融市场的效率不断提高,物质资本越来越容易被复制,而人力资本和创新的重要性越来越高。

5.技术创新

本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创新型经济圈,这其中创新的机制、创新的内容、创新的过程、创新的行为等都是本书关注的对象,前文对创新的内涵做过详尽的分析,本书研究的主要创新类型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能够最直接、最有力地推动产业的发展,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而制度创新是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保证,并且可以推动技术创新,所以它是创新型经济圈创新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影响要素。综上所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都是创新型经济圈创新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资源,所以对这两点要进行详尽的分析。首先对技术创新进行分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技术作为要素影响经济增长是从投入的角度来讲的,也就是说技术可以通过改变其它要素存在的状态和它们本身的质量使得自身的价值得到实现,需要强调的是技术无法从其他要素中分离出来。分析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以从产出的角度来计算,用总的产出值减去其他投入要素所带来的产出值,其结果就是技术的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的可以表现为四个方面。

第一,技术决定了要素组合的方式,这是因为不同的地区拥有的要素组合是不同的,有些区域富含自然资源,有的地区富含人力资源,而有的地区资本的投入量比较大,所以地区的要素禀赋决定了各种要素投入结构的差别。富含人力资源,资金比较匮乏的地区,“资本节约型技术”是该地区较为适宜的选择,富含资金、资源和人力资源比较稀缺的地区,“劳动节约型技术”可以成为该地区的选择。

第二,技术进步可以改变劳动的手段和劳动的对象,所谓劳动对象,简单的就是劳动作用的对象,劳动手段则表现为生产工具、机器设备等从事劳动生产的工具。技术的重大革新一般的都表现为生产工具和机器设备等劳动手段的变化和革新。技术进步对劳动对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劳动作用对象材料的革新,通过寻求新的材料代替旧的材料,可以进一步的推动区域的经济增长。

第三,技术的进步可以推动产业结构进一步的合理化。这是因为技术进步会改变区域内产业的要素结构,要素可能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也可能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要素的转移改变了一个地区内的产业构成及其比例,技术进步就是通过影响要素的投入来作用于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具体的,通过影响产业的要素组成结构,区域内的产业可能从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技术进步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最根本、最深层的原因。

第四,技术进步可以进一步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这是因为劳动者素质不断的提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也会反过来促进劳动者不断的更新自身的知识,从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技术进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成本,并且促进了地区内商品的多元化,充分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上述分析了技术进步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下面对技术进步的途径进行分析,实现技术进步的途径总的来说有两种,一种就是自行开发新技术,一种就是引进新技术。地区的特点不同,推动技术进步的途径也是不同的。

首先对区域内引进新技术的途径、方式及其特点进行分析。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所以大部分国家乃至地区都会重视创新的发展,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在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出现,通过知识交流机制不同地区的产业可以引进相关的技术创新,从而推动地区产业的发展,通过交流共享可以极大的节省创新的成本。国外的学者对技术创新的过程进行了研究,也就是从知识存量的增加,到实现技术创新,然后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经济的增长,他们把这个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科学发现——发明——应用——改良——扩散。从改良到扩散的阶段也就是引进技术创新的过程。

其次对自行开发的技术创新进行研究。引进先进的技术可以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并且可以极大的节省成本,但是引进的技术并不是绝对地适合当地产业的发展,所以对技术的自行开发也变得极为重要。为了开发更为适合区域发展的新技术,就需要不断地提高区域内各个产业独立自主的技术开发能力,并且消化和吸收先进的技术。

6.制度创新

在传统的经济理论中,经济学家把自然要素、技术和偏好作为其理论的三大柱石,但是随着经济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科斯、诺思等新制度经济学家以较强的理论及实践的证据表明,制度是经济理论的第四大柱石,制度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土地、劳动和资本等这些传统的要素,有了制度的作用才得以较好地发挥它们自身的功能。制度创新是一种新的制度安排代替一种旧的制度安排,通过这种新的制度安排可以塑造一种更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进一步地对参与交易活动的行为人给予刺激,也激励了他们技术创新的动机和相关的生产性活动,因此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增长。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是一个非均衡的过程,由最初的“极化”向“扩散”的转变构成了经济增长的过程。

区域之间制度创新的差异和制度创新实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也就是说,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制度创新的途径、方式、规模和速度,这几点促成了不同的制度创新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举例来说,在我国不同的地区,制度创新的方式、水平以及效果是不同的,东部地区制度创新的力度较大,并且其所带来的效果也高于中西部地区。具体的,需要对制度创新的方式、途径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分析。

首先,分析强制性制度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大多数强制性的制度创新是由政府推动和实施的制度创新,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它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集中的表现为区域的经济政策,中央政府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通过颁布的区域经济政策来实现的,这种政策也就是一种制度安排,它通过改变区域内部要素的配置结构和要素的供给来影响区域内经济增长的方式和速度。除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也是提供强制性制度安排的主体。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作用是明显的,但是随着各项制度安排的完善,政府进行制度创新的空间越来越小,这个时候企业内部的制度创新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区域内的制度创新从强制性制度创新为主转变为诱致性制度创新为主。

其次,分析诱致性的制度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上面对强制性的制度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它主要是由政府部门发起并由它们推动相关的政策实施。诱致性制度创新是从下往上发动起来的,它们创新的主体是组织、团体,也可以是个人,最基层的地方政府,例如村、乡、镇一级的政府都可以成为诱致性制度创新的发动主体。由企业推动的制度创新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并且可以极大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对强制性制度创新和诱致性制度创新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之后,需要对二者进行相应的比较,以提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制度实施方式。诱致性制度创新的特点是具有较大的政策实施动力,由于在实施之前,制度创新的相关主体已经具有了决策的一致性,所以它的执行效果一般比较好。但是由于它具有自发性,所以它的规范性也不强。特别的由于它是自下而上自发推动实施的,所以它的制度化水平不高,这种制度创新所导致的制度安排维持的时间也比较短暂。基于这几个方面,诱致性制度创新实施的同时也需要强制性制度创新的辅助。这样可以提高相应的制度安排的规范性和长期性。

综上所述,现今制度创新越来越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我国,由政府推动的强制性的制度创新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主要作用,但是,自下而上的诱致性的制度创新由于它带来的较大的实施动力和较好的实施效果,日益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这二者相互结合,可以有效的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上述分析了制度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影响的途径,制度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区域的一体化发展。区域的一体化主要是指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到1950年,经济学家开始将其定义为单独的经济整合为较大的经济的一种状态或过程。也有人将一体化描述为一种多国经济区域的形成,在这个多国经济区域内,贸易壁垒被削弱或消除,生产要素趋于自由流动。所谓“区域”是指一个能够进行多边经济合作的地理范围,这一范围往往大于一个主权国家的地理范围。根据经济地理的观点,世界可以分为许多地带,并由各个具有不同经济特色的地区组成。但这些经济地区同国家地区并非总是同一区域。为了调和两种地区之间的关系,主张同一地区同其他地区具有不同的特殊条件,消除国境造成的经济交往中的障碍,就出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设想。

经济的一体化是一体化组织的基础,一体化组织则是在契约上和组织上把一体化的成就固定下来。[8]区域经济的一体化不仅适用于国际区域经济的发展,也适用于国内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圈,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关系到经济圈的持续发展。在这个层面上,不仅需要冲破行政管理体制的限制,还要以市场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通过宏观调控组织的引导,建立起现代经济的一体化区域,具体的特点是经济圈内各个地区之间,地区内部的各个行业之间分工合理;资源也在地区之间以及地区内的各个产业之间得到合理的配置;经济圈内不同的产业协调发展,内部资金互为融通、人才合理流动、技术也得到相互的渗透。

在实现区域一体化的过程中,制度创新不仅要实现区域内各个地区制度安排的变革,而且跨行政区制度创新的实现也是较为重要的。由于在地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都会追求本地区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这样就容易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的倾向,因此跨行政区的制度创新难度更大。为了更好的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就要最大可能地实现地区内制度创新,并且需要与跨地区的制度创新相结合。表3.2是对上述相关创新资源的分类,也是对本节内容的总结。

表3-2 区域创新资源的分类

资料来源:作者进行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