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区位理论的发展与演变:从人类活动场所到动态空间布局

区位理论的发展与演变:从人类活动场所到动态空间布局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区位的主要含义可以定义为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布局、位置、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区位可以界定为某事物限定在人类为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诸活动,简而言之就是人类的活动或人类的行为。区位既然是人类活动所占用的场所,那么人类所活动的领域和空间的扩展必然导致区位的发展或是变化。由于它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所以对区位概念的理解与把握也必须从动态和发展的角度入手。

区位理论的发展与演变:从人类活动场所到动态空间布局

“区位”源于德文的standort,是由W.高次1882年首次提出的[1]。区位在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2]。区位不同于位置的不同,既有位,也有区,还有被设计的内涵[3]。区位的主要含义可以定义为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布局、位置、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区位可以界定为某事物限定在人类为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诸活动,简而言之就是人类的活动或人类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的活动或是人类的行为所占用的场所。区位既然是人类活动所占用的场所,那么人类所活动的领域和空间的扩展必然导致区位的发展或是变化。由于它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所以对区位概念的理解与把握也必须从动态和发展的角度入手。

区位概念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农业经济时代,人类如何选择作为其主要经济活动的农业活动场所是社会面临着的主要问题,由此产生了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在工业经济时代的早期,工业生产活动的场所主要取决于生产成本的大小,运费作为一个影响空间成本的重要因子,受到格外关注,因此最早出现了以成本(主要是运费)最小的韦伯工业区位理论;随着工业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更多地受到市场的直接制约,市场的因子倍受关注,因此就有了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多样化的人类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发展使得单一的经济因素已经不能够反应工厂区位选择的全面的目标,非经济的区位因子越加显得重要,所以重视非经济的区位因子以及行为因素的新的区位理论应运而生。由于人类的活动不仅体现在生产活动中,也体现在其他活动中,所以在消费和流通中的区位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从而出现了反映作为人类生活基本场所的聚落和城市的空间配置规律的理论,例如中心地理论得到了发展。进而,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的重大变化,对于企业组织的空间规律探索的多部门企业区位理论也随之发展[4]。(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