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创新经济圈形成条件探析

创新经济圈形成条件探析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创新型经济圈可以从以下方面层层推进分析,创新型经济圈的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和单元,它的特点是灵活多样的生产方式以及与客户的直接联系,而它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而制度创新会对企业的聚集乃至创新型经济圈的构建产生重大的影响。新制度经济学本身解释了制度是由大量具体的制度安排构成的,而且制度的安排和革新对经济增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创新经济圈形成条件探析

任何研究都是针对相关研究对象展开的,具备了研究的对象就要对开展研究的立足点进行分析,这种立足点是对研究对象形成和发展前提和条件的分析。创新经济圈的研究对象是经济圈,研究的开展需要对经济圈向创新型经济圈发展的前提条件进行分析,本书结合经济圈的特点和创新的基本要求对创新型经济圈形成的条件进行总结。

1.创新型经济圈与其制度基础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对创新型经济圈进行研究,熊彼特首先开创了对创新问题的研究,他所研究的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创新,还包括制度创新,而他所研究的制度方面的创新主要强调信用制度的重要性。其后对创新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个是以技术变革和技术推广为研究对象的技术创新论,另一方面是以制度创新和制度变革为研究对象的制度创新论,强调制度安排和制度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科斯、威廉姆森是最早用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制度的,威廉姆森谈论了公司之间以及公司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被生产的、合作的、网络的形式所代替,而创新网络本质上是一种行为主体通过知识交流机制互动、合作的形式。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创新型经济圈可以从以下方面层层推进分析,创新型经济圈的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和单元,它的特点是灵活多样的生产方式以及与客户的直接联系,而它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能够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保证,这些制度保证包括高效、优质的公共产品以及推动企业发展的优惠措施等。现代企业的生产方式是“生产——销售——流通——消费”,这是一种非线性的生产过程,这四个过程使得创新活动在地域上表现的较为分散。创新本身可以理解为一个社会性的过程,它依赖于一个地区的制度、社会和文化环境。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追求利润,而企业聚集的关键原因在于降低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寻求更高的生产效率和利润。这其中生产成本受到地区交通、通讯、原材料和劳动力等要素的影响,交易成本受到地区交易技术、社会文化、经济基础以及政府制度等的影响。某一地区企业的聚集本身会带来地区企业数量密度的增大,从而使得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距离变短,这种规模效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一部分的交易成本。而制度创新会对企业的聚集乃至创新型经济圈的构建产生重大的影响。企业的聚集不仅使得企业之间在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而且产业的发展也有前向联系产业、后向联系产业以及中介服务机构,通过这些产业所支撑的企业的聚集,进一步地降低了交易费用和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利润。地区企业或产业的发展则是提高经济圈竞争实力的根本途径。

新制度经济学本身解释了制度是由大量具体的制度安排构成的,而且制度的安排和革新对经济增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制度的存在可以解决不断出现的社会经济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人们的竞争和合作方式。合理的制度安排主要具有以下作用: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在对创新型经济圈的内涵定义中本身包括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社会创新,其中对创新可以理解为“新观点的成功探索”(DIUS,2008),而成功的探索源于可以带来经济收益或社会收益的新的知识组合,这种新的知识的组合降低了人们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了交易费用。创新型经济圈的构建本身是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在这里,制度作为经济圈经济社会的激励机制而存在,制度的基本作用是对创新型经济圈的个人行为形成一种激励,从而鼓励集聚区内人们的单独创新和合作创新。

2.创新型经济圈与地方化学习

社会资本的角度分析构建创新型经济圈的条件,社会经济学的著名论断是市场是社会构建的(Bagnasco,1988),而经济行为是嵌入到人际关系的网络中的。经济效果受到网络特征的影响,如互惠、信任和合作,或者相反(Dore,1983;Granovetter,1985;Granher,1993;Fukuyama,1995;Misztal,1996)。根植性是社会资本的重要特征,根植性的概念源于Polanyi(1974)的研究,在Polanyi看来,各种经济交易形式总是嵌入于非经济的联系之中,被特定社会结构和制度条件所束缚,比如文化或者政治网络、宗教网络、道德标准,以及人际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根植性就是指群体中的经济交易具有连续的社会属性,并对参与者的行为产生强制作用,改变其可能的行为方向[6]。经济圈在区域和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强的经济空间组织功能,它们的各种经济活动以主导部门为核心存在经济、技术、乃至社会方面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无论产业结构、空间结构,还是内部的联系,经济圈都表现出较高的组织水平。这种较高程度的地域特性和紧密联系有利于信息的交流、知识的扩散,可以形成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一方面,经济圈的创新网络具有目标的一致性,从而使其参与者有效的安排必备的资源,协调各自的经济行为。另一方面,经济圈内所具有的根植性,使得区域内形成其自身的文化认同,从而加速了知识和信息的流动,加速了区域内个人和集体学习的效率。具体的,根植性对创新型经济圈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可以总结如下:

第一,就经济圈产业的发展而言,产业的发展是创新型经济圈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在一个创新的网络环境中,产业的发展也要形成区域性的产业创新链,根植性对产业创新的影响集中表现为产业创新的环境对它的影响,产业创新的环境主要包括研发和贸易活动所需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环境以及创新主体生产和生活所需的物质和文化环境。创新环境按照是否具有实体和刚性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由物质环境及刚性的管理体制和人员组成,具体的是指创新系统运行所必须的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讯、公共产品、教育机构及在各个系统间起媒介作用的组织和机构等。而软环境是指弹性的研究方向、人文环境和评价体系,本书所指的根植性主要是指人文环境,它也是一种文化氛围。

产业创新的环境是产业创新系统的关键依托,一个特定的良好的创新环境的形成,是一个完善而又成熟的产业创新系统所必不可缺的。这其中,硬环境和软环境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融合,共同决定了产业创新成果的趋向和大小。产业创新环境的功能所起到的洼地效应[7]越有效,就越能够形成有利的氛围吸引人才、资本、技术向着创新企业的聚集,有利于产业创新系统中的平台建设以及产业创新资源的有效供给。

第二,从组织创新来讲,组织创新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联系、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组织创新是创新型经济圈创新机制形成的微观组织基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当今创新水平的发展要求区域内城市之间、地区之间、企业之间、组织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等都要发生频繁的经济与社会的联系,随着联系的日益加强,相互之间的吸引和反馈的作用大小取决于建立联系的信任以及认同的程度,而地区的根植性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这种联系的信任和认同的程度,地区的根植性越强,越能够形成彼此一致的认同度,并且相互之间的信任度越强。(www.daowen.com)

第三,区域一体化程度而言,在经济圈内区域一体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城市之间以核心城市为中心,腹地与其协调发展;城市之间制度安排的合理化;城市之间产业分工的互补化;城市之间公共产品享受上的公平化;城市之间发展机会的均等化等。这几个方面均要求经济圈内城市之间关系的优化和协调,经济圈内具有同质性,所以其制度环境、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相同或具有很高的相似程度。这一点易于经济圈内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种建立于信任和认同基础上的地区关系会极大的简化沟通,经济圈的根植性使得区域内众多城市利益的具有一致性,这一点是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第四、就知识交流的角度来讲。创新的关键在于新知识的产生、交流和扩散,在知识交流的过程中有知识的传递方和接受方,提高知识交流双方参与的意愿以及降低知识交流的难度是知识交流成功的关键所在。人之人之间的信任和知识本身的性质是影响知识接受方和传递方参与意愿以及知识转移难易程度的重要因素,经济圈内所具有的根植性使得地区内的行为主体本身具有基本的认同感和理解力,这一点有利于知识的接受方和传递方之间信任机制的建立,这不仅降低了知识转移者对风险的预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知识转移的成本。两点结合起来有利于知识转移的发生和成功。

3.创新型经济圈与知识的聚集和扩散

传统的对于企业空间集聚的原因分析是立足于当地资源、区位、市场的角度,而现今对于一些高新技术企业聚集的原因已经不能用传统的产业集聚理论进行解释,这些企业的聚集往往不是为了节省交通成本和当地的资源优势,而是为了更好的进行创新,所以创新对于产业聚集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一定区域内创新的研究,较为传统的一种研究是立足于对地理传播的知识溢出和地理层面的创新决定因素。开放式创新的提出使得对创新的讨论更加丰富,拓展了知识获得的渠道,在创新的研究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全球范围内从自身组织以外获得的新知识。并且逐渐认识到相互影响是学习和创新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渠道,不仅如此,在分析创新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创新的商业化或市场化过程(知识转变为经济利益的非线性和相互作用的过程(Kline and Rosenberg,1987)与新的创新被使用者采用的市场扩散过程(Brown,1981;Trajtenberg,1990))之间差异性的区分。这两方面都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和经济演变过程,并且都有一定的地理空间的属性。)不论是创新的过程,还是创新商业化和市场化的的过程,都伴随着知识的整合、转移、溢出和吸收。其中知识的溢出决定了创新的地理空间的范围,它是创新成功的重要环节,格里利奇斯(Griliches,1992)将知识溢出定义为“工作于相似的事情上,并且由此相互颇受益于各自的研究”,知识的溢出不仅在企业之间进行,而且它会在一定地理范围内发生。促使知识发展投入最多的区域,知识溢出现象就最广泛,而各种创新活动就会在这样的区域集聚成群。各种经验研究均表明创新活动具有那种产业界研究与开发活动、大学研究活动和熟练劳动力富集的区域集聚成群的空间倾向性[8]。对于知识聚集、扩散与创新网络之间的动态关系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知识的聚集、扩散是通过作用于产业聚集形成创新网络。任何企业的创新活动都是通过新知识的聚集和交流完成的,而企业的新知识也会扩散出去,最终会成为一定范围内企业的公共知识。企业是创新商业化最主要的行为主体,所以一般的,企业知识扩散是企业空间距离的函数,只有在空间上聚集在集群内部的企业才能最多地获得扩散所得到的知识,远离这个距离就不能获得这些知识或者获得得知识量较少。所以知识的聚集和扩散是创新成功的关键,知识扩散的机制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聚集,企业的聚集是创新网络形成的基础,因此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创新型经济圈创新机制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二,创新网络的主体通过知识扩散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企业是创新网络的主体,也是创新产业化的关键,企业通过创新网络在区域内不断吸收其他企业扩散的知识,充分利用区域内创新网络的创新信息,并且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可以带来其自身效率的增加,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收益。经济圈本身是一个较为紧密的整体,通过企业新知识的扩散,区域内的其他企业可以充分吸收并利用其知识,从而带动它的发展。

第三,地区之间的知识聚集与扩散是创新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是创新的微观主体,那么区域则是从中观的角度进行创新。经济圈内地区之间知识聚集和扩散的方向从根本上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核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健全,人才、资金、资源等也较为丰富,所以新知识会首先聚集于核心城市,而随着新知识的聚集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把一定的知识向外扩散,核心城市知识扩散的程度与知识接受方距离核心城市的远近成反比,一般的,与核心城市距离越近,那么,所能接收到的知识也就越多。

第四,创新主体通过知识的聚集和扩散形成创新网络,区域内,主要的创新主体有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和中介机构。这些创新主体创新的主要源泉是新知识,当今,不论是新知识的产生、发展还是其产业化的过程都需要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是创新网络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创新网络内部联系的越紧密,互动越多,那么新知识的交流也就越频繁,随之可能的创新也就越多,带来的收益越大,经济圈为紧密的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可能的环境和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创新的产业化。

经济圈本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域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其内部具有共同的经济生活和长期的经济联系,它是有较高组织水平的综合经济区。一方面由于经济圈内的经济活动具有相对同质性,所依赖的主要资源和要素的基础相似,所以知识的交流和溢出活动会更加频繁。另一方面由于其较高的综合实力,具有创新活动赖以发展的良好的软件和硬件条件。经济圈内良好的制度基础、地方化学习的机制以及有利于知识聚集和扩散的条件促使它向创新型经济圈发展,这三方面共同作用,促进了经济圈创新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