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经济圈的内涵及其发展要求的完整产业结构体系

经济圈的内涵及其发展要求的完整产业结构体系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圈是建立在区域市场整合基础上的地域空间组织形式,是全新的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第六,经济圈的发展要求具有完整的产业结构体系。根植性的概念源于Polanyi的研究。在Polanyi看来,各种经济交易形式总是嵌入于非经济的联系之中,被特定社会结构和制度条件所束缚,比如文化或者政治网络、宗教网络、道德标准,以及人际关系。

经济圈的内涵及其发展要求的完整产业结构体系

创新经济圈的研究对象是经济圈,要全面的分析创新型经济圈就要对经济圈有深刻的认识,经济圈是一个空间性、地域性的研究对象,所以对创新型经济圈的研究不仅要针对研究的对象对创新的内涵进行界定,而且要对经济圈的定义以及它的发展边界进行分析。

1.经济圈的定义

经济圈是城市化过程中一种特殊的经济与空间组织形式,它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不同等级或规模的城市所组成的巨大的城市区域,这些城市是由一组经济活动关联的经济地域单元组合而成的,在地域经济的高速发展过程中,城市之间相互作用,致使城市间的地域边界相互蔓延,形成联结成片的大城市群。经济圈是建立在区域市场整合基础上的地域空间组织形式,是全新的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经济全球化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经济圈内的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经济圈与周围区域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同时,内部的城市之间也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这种交换体现了城市间的空间相互作用。这种空间相互作用的不断发展使得城市有了新的发展趋势,现在经济圈逐渐成为国际生产力分布体系和劳动地域分工中的新的空间组织形式。

经济圈一般在相对紧凑的地域范围内有相当数量的不同规模和不同特点的城市,以一个和多个超大或特大型城市作为该地区的经济核心,通过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络连接,借助于高度发达的咨询网络,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大城市经济圈。从以上对经济圈的定义可以看出,经济圈的构成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存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特大型城市或大型城市作为经济圈发展的增长极,在该区域内人口密集、各类城镇密度较高且为连续分布,并且这些核心城市不仅经济发展水平在区域内较高,而且基础设施、社会文化发展水平也较高。

第二,经济圈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经济圈的形成本身需要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而且大多数经济圈的区位条件较为良好,这有利于信息、资源的交流以及工业、商业、贸易的发展。

第三,经济圈在地理空间上的外延受到来自自然障碍、空间距离成本、经济或社会方面的障碍等的约束,这些决定了它们所占据的地理空间的有限性。在这个有限的地理空间内,相关的经济活动彼此相连和依赖,表现出明显的同质性和群体性。

第四,一般的,在经济圈的地域范围内城市群均具有较高的城镇化水平。这不仅体现在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城市数量上,也体现在其质量上。

第五,经济圈不仅其内部城市之间具有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而且其与外部环境也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具有高密度和高强度的特征。城市间的基础设施网络是“联系”发生的物质载体,其负载的人、财、物及信息等各种流是“联系”的具体内容。

第六,经济圈的发展要求具有完整的产业结构体系。经济圈的产业结构发展要与该地区的地理环境、资源状况相适应,不同地区要形成各自的分工,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要互补,并且每个地区的产业要与整个区域的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除了具备完整的产业结构,经济圈内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先导产业要协调发展、优势互补,形成布局合理的板块经济和产业架构,从而形成具有凝聚性和层次性的区域网络体系。

第七,具有一定范围的腹地。每个经济圈都具有一定的地理界线,有相当幅员的地域作为其发育、成长的必要场所。这个地域范围内既包括这一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劳动力、生产性与社会性基础设施等要素,也包括各产业部门在空间上的组合与投影,即地域结构。所以,经济圈的地域范围内除了需要具备核心城市作为经济圈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还需要多个腹地城市在核心城市的带动下共同发展

2.经济圈的特点

对经济圈内涵的分析也就是对经济圈定义的阐释,从经济圈的内涵可以看出它包括七个方面的含义,对这七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可以得出经济圈的特点,对相关研究对象特点的把握是一切研究工作的起点和关键

第一,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同质性。由于经济圈在地域上的聚集性,区域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和要素的基础具有相似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经济圈内的经济活动具有相对的同质性。不论从地域上还是从组织上来讲,经济圈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所以经济圈内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具有群体性,这个群体在经济上、技术上具有紧密的联系,通过这种紧密的联系,经济圈组成有着自己边界的、在经济发展中相对独立的组织单位。

第二,具有根植性。根植性的概念源于Polanyi(1974)的研究。在Polanyi看来,各种经济交易形式总是嵌入于非经济的联系之中,被特定社会结构和制度条件所束缚,比如文化或者政治网络、宗教网络、道德标准,以及人际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根植性就是指群体中的经济交易具有连续的社会属性,并对参与者行为产生强制作用,改变其可能的行为方向[3]。经济圈在区域和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强的经济空间组织功能,经济圈内部的各种经济活动以主导部门为核心存在经济、技术、乃至社会方面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无论产业结构、空间结构,还是内部的联系,经济圈都表现出较高的组织水平。

这种较高程度的地域特性和紧密联系有利于信息的联系、知识的外溢,形成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一方面,经济圈的创新网络具有目标的一致性,从而使其参与者有效的安排必备的资源,协调各自的经济行为。另一方面,经济圈内所具有的根植性,使得区域内行为主体形成对地区文化的认同,从而加速了知识和信息的流动,提高了区域内个人和集体学习的效率

第三,空间上的排他性。经济圈具有比较明确的空间边界,但是,如同所有的地理边界一样,经济圈的空间边界也呈现出过渡性,而不是一个绝对的界线。就同类型、同层次的经济圈而言,每一个经济圈在某一时间所占据的地理空间具有排他性,也就是说,不可能有另外一个性质和层次相同的经济圈与它共享这个空间。然而,如果经济圈的性质不同或层次不一样,那么,就有可能出现若干性质或层次不同的经济圈部分或完全共享同一个地理空间的现象。

第四,相对的聚集性。经济利益和经济效益是经济圈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来源,任何的经济活动都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为目标,所以它会在能够得到最大经济利益的地方进行。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两种作用力量,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聚集效应会起作用,聚集效应是指社会经济活动因空间聚集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效果。聚集效应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由外围向极点聚集,在增长极的吸引下,腹地区域的财富,包括资金、技术、人力和资源,不断流向核心区域。而经济圈的大城市群中这种强大的聚集效应驱动着区域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

第五,发展的高效性。经济圈的地域组合形式之所以成为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在于其发展的高效性,形成其高效性的原因在于经济圈内城市组合合理的经济和产业结构,这一点是经济圈持续快速发展的保证。聚集效应发挥作用使得经济圈范围内经济和产业的发展获得了更多的新知识、人才、资金、物质和信息等经济要素,特别是经济圈内产业结构的整合使得企业的技术、组织、管理和经营等方面得到了高效的运转,通过这种途径,能够以最小的成本得到最大的收益,反过来作用于经济圈内产业的发展,使得它的规模效应和关联效应表现的较为显著。(www.daowen.com)

第六,对外联系的开放性。全球化的发展要求经济圈的发展是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并树立开放的市场发展观。由于经济圈的内部经济活动时刻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所以经济圈内各城市要从区域经济整体利益出发,不仅重视区域性市场,还要与外部市场接轨。同时关注来自于区域外部的资源和要素的流动、市场供需和信息的传输等。在对外联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区域的扩散效应,这不仅是资源和信息的扩散,而且扩散了自身的影响力,提升了区域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从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第七,区域组合的梯度性。从经济圈的概念中可以看出,任何一个经济圈的空间规模和经济活动规模是有限的。核心城市和腹地是经济圈基本的空间组合模式,从空间的纵向来看,经济圈是具有若干层次、规模的城市体系,一个或多个核心城市在经济圈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腹地在核心城市的带动下争取更多的利益和发展机会。这些城市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经济规模上,而且还体现在经济活动内容、地方特色以及级别上等。

3.经济圈的类型

经济圈的分类可以从经济的、政治的和社会的等多个角度进行。

从经济圈的经济影响力,可以分为不同等级的城市经济圈。如国际性的经济圈(欧盟、东南亚经济圈)、国家性的(日本海经济圈)和区域性的(环渤海经济圈、纽约大城市经济圈)。一般的高一级的经济圈可能会包含低一级的经济圈。

从经济圈的管理机制划分。这种方法根据国外两种经典的经济圈管理体制进行划分。经济圈在美国、日本和欧洲出现得比较早,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形成了单中心体制和多中心体制的经济圈发展类型,单中心体制(一元化体制)是指在经济圈内具有唯一的决策中心,这个决策中心是一个统一的城市机构。多伦多、伦敦、墨尔本经济圈属于这种管理模式。单中心体制通过规模经济效益的发挥为公共服务提供适宜的组织规模,通过这种组织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减少经济圈内部地区之间的不良竞争和利益冲突,从而使得资源和要素的流动更加便利。但是单中心体制的缺陷在于,一方面公共基础设施的规模庞大从而不能充分的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庞大的行政管理体制容易产生等级化的官僚结构危机,不能充分而又及时的解决存在的问题。并且地区之间缺乏竞争会导致经济缺乏足够的活力,甚至导致更多的经济成本和费用。

另一种管理机制是多中心体制(多元化体制),这种机制在经济圈中存在多个相互独立的决策中心,既包括正式的综合政府单位,也包括特别管理区。美国的经济圈大多采取多中心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机制的优点在于多个正式的政府单位和重叠的特别管理区都在谋求最大化区域的利益,这种管理机制较为灵活,可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和偏好,并且对公众的需求及其变化的反应灵敏,易于接受公众的监督。但是它的缺点是没有能力建立更大规模的公共基础实施或是满足更多的公众利益。而且经常会出现小规模公共设施的重复建设。地区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而竞争,这种情况的过度发展不利于整个区域的长期发展。

第三种类型是基于单中心和多中心管理体制的混合型管理体制,在这种经济圈中,一些大型城市行使经济圈的主要职能,而另外一些小型城市也行使一些特殊的职能,这种类型的经济圈也比较常见,譬如:德国的鲁尔地区经济圈就属于这种类型。这种类型的经济圈具有上述两种类型经济圈的特点,通过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职能互补,推动了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竞争能力的提高。

从经济圈的空间结构分类,主要有圈状分布和带状分布,圈状分布的经济圈如环渤海经济圈,带状分布的经济圈如长三角经济圈。

从经济圈的产业类型分类,主要有以工业为主的经济圈、以金融业为主的经济圈以及综合型的经济圈,以工业为主的经济圈如我国的珠三角经济圈,以金融业为主的经济圈如东京大都市经济圈,综合型的经济圈如我国的环渤海经济圈和美国的纽约大都市经济圈。

4.经济圈的边界确定

对经济圈的边界进行确定,首先需要对经济圈与行政区、城市群、城市带、都市连绵群进行对比。

第一,经济圈与行政区的不同之处在于,行政区强调地域上的严格划分,而经济圈更加强调城市间的联系和互动,通过经济上的互补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第二,经济圈与城市群的不同之处在于,城市群强调城市间的空间分布,也就是从“点”到“轴”的分布格局,而经济圈强调从“点”到“轴”再到“面”的分布格局,经济圈这个区域内的城市间分工合理、产业互补,以一个或多个大城市为核心,以经济圈内其它地区为腹地,通过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城市群是经济圈形成和发展的雏形,也是经济圈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第三,经济圈与城市带的不同之处在于,城市带强调的是由于地域的邻近,多个城市沿交通线在空间组合上成片状分布,交通的便利和社会关系的根植性是促成城市带形成的关键,而经济圈强调中心城市和腹地的互动,其中,经济关系是经济圈内城市间互动的关键。

第四,经济圈与都市连绵区的不同之处在于,都市连绵区强调的是城市沿交通线在地域上的连绵分布状态,它是一种典型的空间分布状况。但是经济圈强调的经济因素较多,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在核心城市和腹地之间的作用是经济圈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是核心城市的扩散效应所能够达到的地区是有限的,所以经济圈有一定的界限,交通、空间分布的状况、社会关系等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它的界限。

通过以上四个概念的对比可以对经济圈边界的分析如下,经济圈形成的关键因素是一个或多个核心城市与腹地之间通过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的作用使得资源、信息、人力、物力、资金、新知识得到合理的流动。在经济圈内要求地区间产业的融合与发展,通过地区之间经济互补以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经济因素是影响经济圈界限的关键,经济圈的界限在于核心城市扩散效应所能作用的最充分、最大的范围。在这样的区域内,产业结构能够得到合理配置并且产业互补程度较高。所以,界限的确定在于核心城市辐射能力的强弱以及区域内经济互补和融合的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