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发生使得知识、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显得日益重要,所以从Alfred Marshall(1895)以后的经济学家,就不能仅仅通过不同的生产成本或是市场定位来充分解释特定的工业生产的聚集(特别是高新技术生产的聚集)。英国地理学家Peter Hall(1998),通过研究创新的类型得出结论,基础创新在空间上聚集的原因在于:商业突破是源自于长期的“发明链”,而不是短期的“革命性的思想”。1934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最先提出了创新的思想,根据他的研究,创新是提高经济竞争能力和促进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所以,深刻理解创新并使其成为区域、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显得尤为重要。创新链出现在19世纪格拉斯哥的造船业中,随后出现在曼彻斯特的纺织业中,现在它们存在于硅谷、波士顿和其它的高新技术增长极中。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和知识型社会的深入发展,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创新活动也日益复杂,难度和风险也日益加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的发展广泛而迅速,所以新产品必须尽快适应市场才能带来经济上的成功。
第二,创新活动的日益复杂,使得市场的透明度不断减少,开发新产品也变得更具有风险,对于新产品,质量不再是决定其商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www.daowen.com)
第三,创新风险被视为对创新成功所能利用的日益增长的知识的依赖。例如,知识社会和以知识为基础的工业都指向了以知识为主要因素的基本变化。所以,创新活动不仅要求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而且需要掌握相关知识的不同企业和组织的共同合作。网络式的创新模式及其稳定发展适应这样的背景而出现。创新网络形成的过程中,作为创新主体的大学、企业、政府,在其互动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克服创新所面临的压力和不利条件,提高了创新网络的稳定度。
上个世纪70年代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曼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很多经验研究均表明,公司和特定的创新有一个区域性的特征,它们倾向于空间性的聚集,特别是在特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所以,一般来说,区域会在特定的技术和工业领域内占优势。例如,北京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关村),纽约的制药创新产业集群,密歇根的汽车产业集群、瑞士的钟表产业等。由于受当地制度、文化、产业结构、合作组织的影响,不同的区域形成机制和特点也随之不同。区域创新网络的完整概念是于1992年出现的,对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就是以区域经济增长为目的,通过创新网络的发展,构建区域内大学、研究机构、企业、政府之间良好的协调互动关系。这种网络式的创新模式就是将整个创新过程看作为一个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交流路径的复杂的网络系统,通过该网络系统可以获得创新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多种信息和其它的资源,并通过外部资源内部化和协调互动机制,实现各主体间利益共享、优势互补以及风险共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