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丽水人才队伍建设的优化策略和建议

丽水人才队伍建设的优化策略和建议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山”理念同样适用于人才队伍建设。丽水是“两山”理念重要发源地之一,正在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尤为如此”的嘱托,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样板,以推动丽水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因此,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构建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丽水人才队伍建设的优化策略和建议

“两山”理念是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2]。“两山”理念同样适用于人才队伍建设

丽水是“两山”理念重要发源地之一,正在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尤为如此”的嘱托,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样板,以推动丽水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1.以“两山”理念引领地区生态建设,为人才队伍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丽水在地区经济方面并不占人才集聚的优势,但其本身又有着天然生态优势,因此要想改变人才难引难聚难留的状态,首先要践行“两山”理念,建设生态地区,为人才队伍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同时也形成坚实的经济基础。

(1)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在当前国家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生态补偿、不考核GDP的社会背景下,丽水市应该加强国家、省“千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引进,做好“万人计划”“省151人才工程”“丽水市138人才工程”等系列人才工程建设,引导和鼓励在外丽水籍高层次人才智力回归。支持企业面向全球引进生态产品全产业高端人才、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服务保障体系。

通过推动绿色发展战略,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确定为丽水市唯一战略指导思想,制定绿色发展制度考核体系,突出考核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幸福[3]。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人们在小康水平之上高品质生活需求的增加,让绿水青山的优势化解地区经济的劣势,从而成为高层次人才择业考虑的重要因素。

(2)发展绿色经济,搭建人才发展的绿色舞台。要想引得进人才,留得住人才,必须要为人才提供施展其抱负的空间和舞台。

因此,经济后发地区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上首先要做的是发展绿色经济,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围绕绿色发展理念,打造具有本地区特色龙头企业,加强特色产业项目建设、特色产品品牌培育,以发展的眼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同时避免GDP、税收等因素为先的想法,避免为考核引人才的念头,用绿色发展的战略眼光发展绿色经济。

(3)打造绿色创业空间,推进青年创业工作

当前,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满足不了大批人才的择业需求,需要完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机制,充分发挥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作用,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为丽水绿色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在重视外地人才引进、为其提供创新创业服务的同时,注重本地人才的培育、激励和服务,以“拔尖人才”“绿谷新秀”选拔和“138人才工程”实施为载体,在选拔条件上突出创新性,在评价时既看业绩,更注重潜绩,主要看入选或培养对象的发展潜力和对产业和行业的带动作用。

加强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创造崭新的创业文化。广泛推广“培训+信贷+服务”的信贷扶持模式,深入推进信贷扶持青年创业工作。

推动青年创业见习基地建设,依托高等院校、职业院所以及企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成立青年创业孵化基地(或青年创业园),为青年创业项目的市场化、产业化提供阵地、技术、资金和政策支持。建立“项目竞赛+企业帮扶”的孵化模式。

建立“创业导师团”和“创业青年人才库”。建立健全青年创业导师结对制度,加大创业技能培训力度。为创业青年提供产业链接、市场对接、技术对接、经验对接式的指导。

这些人才创业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进青年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培养以及成长,提升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水平,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的需要。

2.以“两山”理念引领组织生态建设,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人才在择业的时候,除了考虑地区因素外,更看重组织的生态环境。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往往更注重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的“归属和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等较高层次的需要,其在择业时更多会考虑组织生态是否能满足这3层次需要,从而使自己利益获得最大化。因此,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就必须注重组织生态建设,为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1)构建积极向上的生活与工作环境。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中融洽的人际环境、相互关心的组织氛围、积极向上的团队协作精神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改变着人们的行为。人们非常注重组织生态中得到的学习和成长给自己带来的回报[4]。因此,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构建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在这积极向上的组织生态环境中,人才们不仅可以因高报酬带来生活需要的满足,因健全的福利保障制度、科学求真的人才取向、未来取向的价值体系带来的安全感,而且,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自主自律的生态环境中获得情感归属,为留住人才修筑了良好的情感桥梁

(2)关注人才自我实现,促使其可持续成长。各地区各领域应配备足够的科研实验设备,避免重金聘请的高端人才因实验条件不具备无法发挥作用,高校根据相应的专业、课程引进高层次人才,做到用人所长,人岗相适。

同时,避免仅为留住人才而设置一些不相干的行政干部岗位,造成对人才的极大浪费。如果没有合适的平台,人才不可能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他的择业利益不能获得最大化,在人才服务期满就会相继离开。因此,应关注人才自我实现心理需求,关注其自身专业成长发展的利益,为其提供足够的发展平台空间,并形成浓厚的情感关怀,用情感留住人才。(www.daowen.com)

(3)改进人才的评价和奖励体系。制定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管理办法,创新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激发生态产品全产业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加强人才资助资金规范化管理,出台“绿谷精英和创业创新团队引领计划”项目资金管理细则;修订绿谷精英实施办法,探索建立人才绩效考核机制,将政府资助资金与人才贡献率挂钩,建立科技突出贡献奖机制。

改革现今的职称评审方式,探索市场化的人才评价方式,借助专业机构开展人才评价评估。推进企业职称自主评价试点工作,深化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和直接认定工作,推行行业自主评价技能人才。

开展以赛代评,对产业发展急需、社会贡献较大、现行人才目录难以界定的“偏才”“专才”,经专家委员会认定可享受相应层次人才的奖励。

完善人才薪酬分配制度,事业单位对业绩突出的人才,经主管部门审核,可单独制定收入分配倾斜政策,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科技人员获得科技进步奖励、承担企业科研项目所获收入、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科研经费绩效奖励,均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

因工作需要任教于丽水市的外籍人才,均给予相应的补助及奖励。对重点支持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或平台型企业引进的高级管理人员,可根据其能力业绩制定特别奖励政策。

3.以“两山”理念引领教育生态建设,为人才队伍建设搭建桥梁

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的参与和贡献,并且教育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教育要承担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实现教育的生态化。

(1)构建优质基础教育体系。除了地域和组织环境外,当地教育水平是影响地域魅力的重要因素,也是人才择业时考虑和关注的一个主要因素,许多高层次人才往往为了子女的教育而选择到教育水平高的地区就业

应通过引进高水平的师资、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从而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留住本地优秀生源,形成绿色生态的教育循环系统,同时也为高层次人才解决子女教育的后顾之忧。

(2)创建地方科研院校教育生态。加快构建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机构、企业之间广泛开展多形式合作,发展多层次、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大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要把丽水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价值最大程度转化为金山银山,发挥地方高校的作用尤为重要。

“两山”理念的践行,包含经济、文化、人才等各个方面,如旅游文化的开发、传统古村落保护设计、乡村民宿品牌的打造、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化软实力提升都离不开地方高校支撑;地方高校因地方而生,必须深化综合改革,建立自主管理体制,构建更有效的产学研机制,全面激活内在活力,提高办学能力,促进内涵发展,培养创新人才,参与科技创新,构建和谐教育生态,真正成为服务“两山”战略的绿色发展新型大学

(3)推进校企联盟,为人才安家搭好桥梁。为发挥人才的最大效用,同时使人才获得利益最大化,可以探索高校与企业、社会机构、单位共享共引人才,推行全市人才一盘棋模式,促使人才的身份和平台共享,真正把高校的理论研究投身到企业、单位中,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同时,通过实施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工作站等人才平台建设,搭建高层次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

针对践行“两山”理念过程中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可以通过推进企业与高校开展全面合作,建立产学合作战略联盟,借助高校专家智慧和资源,设立校企合作组织机构,让本地高校成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摇篮。

发挥丽水民间贸易的优势,加强国际及地区农业科技合作,统筹运用国际国内市场和资源,吸引国内外农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创新团队在园区设立分支机构或研发试验基地。以中科院、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农科院、丽水学院、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丽水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等为技术支撑,以生产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为示范载体,加强产学研对接,成立农高区产业研究院,依托开发区内企业建设博士后流动工作站,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应用。

人才建设是一个系统化工程,随着人们对生态系统价值认识的加深,丽水绿水青山的价值会越来越得到人才的重视,在“两山”理念的正确引领下,丽水人才队伍建设会突破瓶颈,走向光明

【注释】

[1]戴维洛里.组织行为学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3]邝平正.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丽水发展新常态[J].浙江经济,2015(17):28.

[4]刘贵华,岳伟.论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作用[J].教育研究,2013(12):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