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生态农业发展中的创新形态特征

生态农业发展中的创新形态特征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丽水生态农业健康发展,作为科技创新起点的技术选择及其所形成的结构形态有明显的个性特征。丽水生态环境质量好,污染负荷低,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天然的“绿色宝库”,以克服总量规模小,难形成规模加工发展的资源不足,为丽水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现实和历史性机遇。生态农业科技创新的目的在于建立区域化的优势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生态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生态农业发展中的创新形态特征

为了丽水生态农业健康发展,作为科技创新起点的技术选择及其所形成的结构形态有明显的个性特征。

1.先进性

生态农业发展目标的超前性决定了生态农业技术手段的选择必须着眼于未来,把实现农业现代化与绿色化作为技术选择的统一的根本目标。有利于农业市场化和集约化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的先进性,往往体现在优势产品的市场表现上。一般来说,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其产品的科技含量高,往往能取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如果采用过时的技术,产品质量差,在市场竞争中,往往被淘汰。从产品质量观来说,一产注重传统特色产品开发,引进发展新兴产品,全面开展生态精品品种挖掘、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二产注重生态精品农产品包装与初深加工(休闲食品加工),突出精美、独特、实用原则,高标准做好生态农产品的包装,加快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冷藏运输,加快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2.生态性

生态性强调绿色持续发展。如果技术选择取向只论经济发展,而不顾环境保护,是一种短期行为而将受到自然的惩罚;反之,只强调环境保护而忽视经济发展,则人类难以取得进步,治理环境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实践证明,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辅相成、唇齿相依,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要素,经济发展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技术条件支持,二者并行不悖。生态问题不能用停止发展的办法解决,保护优先不是反对发展,其核心是要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关键在于发展不能再走老路,要将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可持续发展是一种避免环境退化,技术上适宜,经济上可行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捷径。绿色生态农业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一种可持续发展农业,代表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

3.解束性(www.daowen.com)

著名农业发展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Yjiro Hayami)和弗农·拉坦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诱导技术变革理论”指出,不同技术进步模式的选择主要是取决于农业资源的相对稀缺性等,而并非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因此,生态农业科技创新关键技术的选择必须以资源赋予条件为依据,就是要求通过技术创新形成以相对丰裕的绿色资源对稀缺绿色资源的替代,一方面充分挖掘其具有比较优势的绿色资源,另一方面,以便缓解稀缺资源对生态农业发展形成的瓶颈约束。缓解瓶颈资源的约束,是生态科技创新的本质要求,也是资源条件成为技术路线选择的依据。丽水生态环境质量好,污染负荷低,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天然的“绿色宝库”,以克服总量规模小,难形成规模加工发展的资源不足,为丽水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现实和历史性机遇。

4.适宜性

生态农业生产是在既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的,生态农业技术与资源存在着高度的区域关联性。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需要同区域资源条件、农业生态背景、社会经济背景、科学素质等相吻合,因而不会有统一模式,这一特征形成了生态农业科技创新的区域适宜性,不同区域的生态农业,不仅资源不同,技术的关联性也不同,产生区域分异性。如以观赏自然或人文景观为主,主要表现在发展休闲观光、旅游等能美化生态环境的农业门类,为人们创造良好的休闲场所;以农耕文化企业文化主要表现在发展休闲娱乐、体验等能接受教育的农业门类,实现农业生态的经济化。因此,生态农业科技创新的技术的生态性与区域适宜性是统一的。

5.集成性

任何技术成果都要经历由创新-扩散-成熟-退化-替代-再创新的技术发展周期,也就是说,每项技术都不是万能的,而总有这样那样的局限和不足,其技术潜力是有条件的和有限的,受到多方面的制约。生态农业科技创新的目的在于建立区域化的优势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生态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这不仅依靠某一单项技术的突破,而是技术的集成与组装。当然,单项技术突破与技术集成是相辅相成的。单项技术创新,是针对技术发展中的限制因素,有利于解决产业链条中的技术瓶颈;而集成组装起来的技术链条,可以找到技术断层和发现技术缝隙,有利于单项技术创新。因此,生态农业科技体系应是多种技术的集成,将多种技术浓缩于一体施用于农业生产加工领域,充分发挥技术的互补效应。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协调好生物与环境以及生物之间的关系,建立可持续的良性循环,以取得经济、生态、社会的共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