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培育新品种新技术,提升生产效率

培育新品种新技术,提升生产效率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在农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方面通过分子标记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开展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对主要种质进行产量、杂种优势、抗病、抗逆和农艺性状遗传评价,筛选优异种质并发掘重要性状的基因标记;培育主要农作物的育种群体和有利用价值的中间材料,为主要农作物育种技术的突破奠定种质基础。

培育新品种新技术,提升生产效率

通过创新高效动植物育种技术,培育突破性新品种,可有效确保高质量绿色发展。

1.在农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方面

通过分子标记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开展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对主要种质进行产量、杂种优势、抗病、抗逆和农艺性状遗传评价,筛选优异种质并发掘重要性状的基因标记;培育主要农作物的育种群体和有利用价值的中间材料,为主要农作物育种技术的突破奠定种质基础。

2.特产经济作物高效育种技术研究与新品种选育

运用常规育种和分子育种技术,结合无融合生殖、定向选择技术、杂交优势利用技术、工厂化育苗快繁技术等,构建食用菌、茶、果、麻、桑、甜菜、烟草等特产经济作物高效育种技术平台,选育抗病、高产、优质、高效新品种。

3.主要蔬菜杂种优势利用技术研究与新品种选育

研究番茄、黄瓜、辣椒白菜、甘蓝等主要蔬菜杂种优势技术及应用;采用细胞工程、分子标记等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研究甘蓝、白菜雄性不育遗传规律、细胞学特性,建立甘蓝、白菜雄性不育育种技术体系,育成新品种杂交率达100%,品质、抗逆性显著提高。

4.在特色稻、优质稻新品种选育方面

运用常规技术、杂种优势利用和分子育种技术,挖掘、构建、利用新种质、新材料,建立高效育种技术平台,争取实现百亩片平均亩产达到900千克以上的第三阶段特色稻育种目标;选育米质达到国标一级、综合性状良好的优质生态稻品种。

5.在小麦新品种选育

运用常规育种技术和分子标记技术,研究矮败小麦有效基因控制技术,建立矮败小麦轮回选择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并开展大规模育种实践,扩大技术示范,建立各具特色的轮选群体及轮选基地,培育第三代高产、优质、抗逆小麦新品种,百亩片平均亩产突破650千克。(www.daowen.com)

6.优质、抗逆玉米新品种培育研究

发掘玉米种质优异基因,开展种质分子评价,突破杂种优势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其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技术“瓶颈”;强化优质、高产、抗逆、资源高效的协调改良,重点培育优质超高产多抗玉米新杂交种,籽粒品质达到国标2级,抗两种以上主要病害。

7.高产、优质大豆高效育种技术研究与应用

挖掘我国大豆种质优异基因,创建新种质;选育一批高产、高油、高蛋白、抗病、专用常规大豆新品种,油分含量超过22%,或蛋白质含量超过48%,其他性状(如抗性等)不低于同类型对照品种。

8.农田数据快速采集和准确分析识别技术研究

利用地球资源卫星遥感信息、近地空航模遥感信息和其他平台遥感信息,对作物进行病虫害防治、估产及土壤调查等;研究作物长势、叶色与土壤养分状况的相关性,用于施肥决策的制定;研制和开发土壤性状的原位电传感技术、数据遥测技术及大型的土壤养分流动测试设备和与之相配套的测定方法。

9.作物数字化生产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运用数字化建模、动态预测和预警分析技术,研究地块中不同区域主要作物精准变量播种技术,明确不同土壤肥力分区或不同地形部位的适宜播种量和精准播种深度,研制基于模拟模型预测、空间信息分析、智能决策的作物生产力预测预警、分析评价和智能决策的数字化系统。

10.农业远程多媒体诊断系统研究与应用

应用网格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仿真技术,结合农艺学研究方法和手段,开展不同生产区域、不同品种在耕地质量保育、品种选择、病虫害诊断识别、作物缺水诊断与灌溉、营养诊断与智能调控关键技术研究和系统集成,开发农业远程咨询和决策平台。快速智能化调控技术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