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要素、作用与特征

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要素、作用与特征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上参与者构成了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人力资源。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与世界大多数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具有相似的特点。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再创新高,逐渐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并向小康社会迈进,其中现代良种技术、施肥技术、栽培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农业科技创新所起的作用功不可没。农业科技创新是确保农业

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要素、作用与特征

1.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要素

根据创新理论创始人和集大成者约瑟夫·熊彼特和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对于创新的论述以及我国学者及政策制定者对于农业科技创新内涵的研究与理解,科技创新是指使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拥有更大物质生产能力的活动,具体内容包括引入新的产品、获得新的生产原料、开辟新市场、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和实行新的组织形式等。

鉴于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向前发展的活的动力,是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核心和决定性力量,同时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不仅包括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也包括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本书认为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创新活动参与者)通过最大限度地开发其潜力与能力进行某种创新活动(开发新的农业产品、引入新的农业原料,开辟新农业市场、采用新的农业生产方法和实行新的农业组织形式)使得相关物质资源具有更大物质和价值生产能力的活动。

农业科技创新涉及在农业研究、推广与应用所有环节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科学、新技术、新的生产方式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工艺,生产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的整个过程。

其参与主体包括政府及其资助的农业研究部门、大学、推广机构、农业企业、农民、农业行业协会以及非营利性组织等。其中研究与推广机构是国家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法定责任承担者,农业企业和农民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需求者、创新者、应用者),行业协会、非营利组织等其他组织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参与者。

以上参与者构成了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人力资源。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农业生产发展中面临的各种疑难问题的过程构成了农业科技创新的过程。

现有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对于农业科技创新概念、内涵和主体的片面理解与运用,将视野、思维主要限制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公立农业科研机构,而难以深入地研究和反思影响甚至决定科技创新的制度、体制因素,未能充分地发挥我国各类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尤其是农业生产者所拥有的创新能力和创新资源,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水平与进程,延误了我国科技兴农目标的实现。

2.农业科技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与世界大多数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具有相似的特点。但由于我国同时也是人口大国,人均耕地、资源量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

近年来,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比重的下降,农业收入在农户收入比重中的下降,农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发展水平及农产品附加值低,生态与环境状况日益严峻,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越来越突出,食品安全、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显等新形势新问题的出现,正在推动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在整个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也在发生不同的变化。

(1)农业科技创新对于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益确保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作为传统农业大国,我国的农业生产一直非常讲究精耕细作,试图通过不断加大人力与土地方面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产值,而今在这两个方面的投入已经趋于极限。

在人力投入方面,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已经低得不能再低了,再投入更多的人力产生的边际收益已经越来越小。

在土地投入方面,由于多年的持续开荒垦殖,我国耕地开发也基本已经达到极限,面临更加艰难的问题是如何确保我国的耕地面积不会缩小,即政府所说的确保18亿亩耕地面积不减少这条红线。

由此可见,今后将很难再通过这两方面的要素投入来促进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唯一的出路是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一方面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与质量,另一方面不断促进农业产业的延伸,通过农产品加工、流通等环节增加农业生产的附加值,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整体效益的提高,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2)农业科技创新对于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至关重要。我国人口众多且在不断增加,但耕地面积却已经无法再进行更大的扩展,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粮食产量,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唯一办法。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再创新高,逐渐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并向小康社会迈进,其中现代良种技术、施肥技术、栽培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农业科技创新所起的作用功不可没。但是由于农药化肥现代农业科技的不当运用,我国农业发展又日益面临了另一方面更为严重的问题,即食品安全问题。

由于人口无法在短时间内减少,而土地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增加,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问题还必须依赖于农业科技创新的途径来解决。虽然有的农业科技创新会带来一些负面作用,但这也不能改变农业科技创新在这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3)农业科技创新对于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农业生产、加工与市场的全球化,使得我国农业必须面临世界各个农业强国的激烈竞争。美国、荷兰等农业强国凭借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工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已经在农业科技基础理论、技术手段与工艺、农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确立了较大的领先优势,其农产品在我国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甚至在某些方面能够控制我国的农业生产,对我国农业发展、粮食安全等方面构成严重威胁。如发达国家在蔬菜种业、大豆生产等方面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我国自身相关产业的发展。(www.daowen.com)

要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以及农业的基础性地位,避免我国农业生产与消费被外国所控制,加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大力加强我国在农业科技基础理论、关键工艺技术、经营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

(4)农业科技创新对于解决我国资源矛盾确保我国生态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由于人口不断增加,而土地、水、能源等资源有限且不断遭到大面积的污染,相关资源的不足已经成为限制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

农业作为土地、水和能源的消耗大户,同时也是土地、水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因素之一,能否通过科技创新创造出节水、节地、节能、无污染的现代农业是解决我国资源矛盾、确保我国生态可持续的重要手段和突破口。

(5)农业科技创新对于维护我国社会稳定、降低我国社会发展风险至关重要。由于我国农业人口比重达到60%~70%,现在仍有8亿~9亿农民依靠农业为生,农业是他们的最低生活保障,是他们抵御社会风险的最后一道屏障。

农业科技创新是确保农业能够保持一定收益、降低农民的生产生活风险的最重要手段,因此对于维护我国社会稳定降低我国社会发展风险具有重大意义。

3.农业科技创新的特征

农业是以有生命动植物为劳动对象的生产物质资料的产业部门,农业经济的再生产不仅是经济再生产,也是自然再生产,同时与农民的生产生活行为习惯、传统文化习俗等社会文化因素紧密相连。因此,农业科技创新与工业及其他行业的科技创新相比具有很大的特殊性。综合现有学者的观点,农业科技创新除具有一般科技创新的创造性、思维性、周期性等特点外,还有区域性、选择性、公益性、综合性、周期长、高风险性等特征。

(1)综合性。综合性,即农业科技创新应用效应的整体性。农业生产是良种、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多种技术共同作用的过程,任何技术都需要与相应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相配合,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价值。因此,既要注重单项农业科技创新,更要注重多项农业技术的综合效应[7]

(2)区域性。农业生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地域性,在时间变化上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动植物等农业生物的生活规律与不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些农业的生物性延伸决定了农业科技创新的地域性,即一项技术只能在适于生物生长发育的特定地域才能采用,农业技术须经当地的适应性改良研究,经试验成功后才能推广应用。工业上的技术产品原则上可以推广应用到全国及世界范围,较少受到地域环境的影响,而农业技术成果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则受到自然环境条件相当大的制约。

(3)公共产品属性。我国农业的产业特点决定了大部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属性。这是因为农业科技成果除了农机、农药、化肥、某些作物种子和生物技术及农产品加工技术可以形成专利性成果之外,其他农业技术多属于“公共物品”,在消费上具有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很容易被无偿采用或被模仿,容易出现“免费搭车问题”。

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公共产品属性意味着容易产生农业科技该产品的市场供给不足的问题,其效益无法得到充分发挥,造成市场失灵。这就决定了农业科技创新不可能完全市场化,必须依靠政府予以资助或补贴,才能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4)延时性。农业科技创新受制于农业生物特性,经常会因为生物的生长周期、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季节性与区域性的选择等因素制约而延长研究周期。工业成果的推广对象是规模不等的企业,推广扩散比较快,而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通常依托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的指导和培训,推广的对象是数量众多但文化程度较低、居住分散、组织涣散的农业生产者,因而创新时期较长。

(5)风险性。农业技术创新受制于自然条件变化程度和动植物生命体自身生物规律,导致农业技术创新具有风险大、周期长和机会成本高的特点。农业技术创新风险来源于自然风险、经济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等方面。

(6)生产经营管理的分散性和个体性。工业生产绝大多数以企业作为生产、经营、组织、管理的主体,其生产过程具有高度标准化、组织化、集中化的特点,生产在相对集中和一致的环境中进行,有统一的组织与管理,按照标准化的程序与要求进行,因此其创新的研究与应用更易于分工,由不同的部门分散进行。而农业生产是在自然、社会、市场、文化等各种环境差异较大的广大区域内由不同素质与特点的人分别进行。这些参与者具有个体性、分散性、差异性等特点,缺少统一的组织和管理,在不同的环境里面临不同的农业生产问题,这些问题也并没有标准化的解决方案。这种特点决定农业科技的创新很难按照标准化的环节进行分工由不同的部门分别完成。也就是说,农业科技创新很难像工业生产那样完全由研发部门研究完成后有组织地推广给生产者应用。

相反,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完成更多地依赖于各种不同环境下的生产主体根据自身能力与智慧创造性地解决自己所面临的独特生产问题。因此,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分散性和个体性的特点也决定了农业科技创新的分散性和个体性,决定了农业生产推广一线工作者的创新活动和人力资源在整个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忽视农业科技创新的这种特征,而按照工业科技创新的方式对农业科技创新活动进行管理、决策,必然违反农业科技创新的规律,导致农业科技创新的研发与应用脱节,造成农业生产一线人力资源科技创新能力和潜力的忽视与浪费,阻碍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整体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