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追寻通的哲学观念:提升精神文化境界

追寻通的哲学观念:提升精神文化境界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确立了以“通”的思想作为天士力人的哲学观念。“通”的思想来源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智慧宝库。这里的“通”又指纵贯古今的历史文化。在文学领域,“通”是对文学创作的继承。“通之象为平等”。“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已为历代医家所公认。“通”也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法则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古人曾用“感通”的概念来揭示这种同一性。用“通”的观点来反观人类自身,大健康正是自然生态与人类社会的正向连接。

追寻通的哲学观念:提升精神文化境界

随着企业发展规模和员工队伍的扩大,以及天士力文化内涵和思想体系的逐步丰富,我们需要再提高一步,即要站到哲学观念层面上,将追求“天人合一”的企业理念结合现代科学认识,从产品、产业、企业等不同的维度进行提升。于是,确立了以“通”的思想作为天士力人的哲学观念。

“通”的思想来源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智慧宝库。循着历史文化的轨迹,“通”的概念在古代哲学、文学、历史、医药、社会政治等诸多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广泛的应用和丰富的含义。

《周易》中有“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通变之谓事”“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这代表了中国古代朴素哲学对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深刻认识。在这里,“通”是突破困境、实现变革之后的顺畅状态。

庄子认为,“通天下一气耳”“道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这里的“通”是万物统一于道的普遍性。

古代儒家哲学将“通”视为万物一体的内在联系,用“通”的概念把五行和气连贯起来,五行通气,顺天行气。

宋明理学那里,“通”是恻隐之心对万物的感知。朱熹认为,“仁是根,恻隐是萌芽”。王阳明主张“良知”对事物的感通,人心与天地万物是“一气流通”的。

史学领域,中国自古有“通史家风”。司马迁追求“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清代史学理论家章学诚在其《文史通义》的《释通》篇中,认为“达于大道、达天下之志”就是“通”。这里的“通”又指纵贯古今的历史文化。

在文学领域,“通”是对文学创作的继承。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通变篇》,专门论述文学创作的继承与革新问题:各种文体的写作有一定的原理,要有所继承,即求“通”;但“文辞气力”等表现手法又不断变化,要有所革新,即求“变”;既有继承,又不断突破,文学才会发展。

在近代社会变革领域,“通”是建立平等社会的途径。谭嗣同《仁学》中提出“仁以通为第一要义”“平等者,致一之谓也。一则通矣,通则仁矣。”“通之象为平等”。

自古以来,人们把“政通人和”作为对理想社会的一种向往,这里的“通”又是政令民意畅行无阻的为政之道。(www.daowen.com)

从中医药角度来看,“通”是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重要原则。有著作认为,“通是人体组织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的体现”。“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已为历代医家所公认。“通”也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法则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 “通”具有民族性,是中国思维方式的重要范畴,凝结着中国自古以来的自然观人文观、政治观、社会观、医药观。

“通”又具有广泛性,“通”的不同样态发生在自然界不同实体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的身心之间以及人身体的不同部位之间。

“通”也具有丰富性,既代表了自然万物的性质、过程、状态和秩序,也反映了人类群体的认知、文化、社会理想,还表征着人的生命机体的生存状态。

“通”还具有统一性,由于“通”的存在和作用,使世界万物、各种生命形式融为一个有机整体,统一在宇宙大循环的生成、发展和联系之中。

按照“通”的思想要求,天士力既要坚持大健康事业发展战略方向不动摇,又要在变革之中求创新,引领天士力的发展。创新技术,提升品质,完善服务,生产满足群众需要的产品,并顺应社会的进步,助推国家战略和国家目标的实现,就是天士力以变应变、变中求通的基本内涵。

要以“感通”之心,追求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核心,就是承认人与自然万物的根本同一性。古人曾用“感通”的概念来揭示这种同一性。《周易》中提出“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朱熹也曾对“感通”做过具体的解释:“感,是事来感我;通,是自家受他感处之意。”从孟子的恻隐之心、宋明理学的“仁”,到王阳明的“良知”,都体现了这种“感通”之心。“感通”,就是以感受、感动、感恩之心,以怜悯、友爱、关怀的态度,道德地对待自然、对待他人。这就为“天人合一”找到了“着陆点”,为构筑企业的人文环境找到了“支撑点”。

用“通”的观点来反观人类自身,大健康正是自然生态与人类社会的正向连接。健康来自自然,与自然相联系,还要回归自然。大健康是天地人的大循环,反映了生命在天地间的妥当定位;人在天地间,才能找到生命健康的终极能量和终极秩序。大健康代表了一种自然与人类相通的大能量、社会的大秩序,也是一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创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