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构建市场主导的企业创新体系

构建市场主导的企业创新体系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是强化企业在产业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五是加强与高校院所的产业协同创新。积极为高校院所提供全面周到的社会公共服务,为高校解除后顾之忧。加强与全球知名技术转移网络和基金的合作,加快构建一批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技术交易平台,大力发展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立足武汉、服务全国的技术转移中心。

构建市场主导的企业创新体系

积极把握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的创新规律和发展趋势,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沿着产业链构建创新链,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建立全新的产业创新体系。重点在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领域瞄准世界前沿,争取建成若干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成为国家产业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一极。

一是强化企业在产业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依托工业园区和科技园区,着力建设若干国际化、智慧化、专业化的研发产业基地,为企业研发中心落户量身定做优惠政策,重点引进一批世界和国内500强企业研发机构。加大财税、政府采购、高科技企业认定等政策的扶持力度,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传统龙头企业积极进行跨界创新、协同创新,推进内部创新创业,探索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向创新型企业转型升级。加大对企业创办国家级、省级各类研发平台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大学、科研院所各类实验室和企业研发平台的开放共享,形成覆盖主要产业领域的研发平台网络。

二是放大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引擎作用。充分发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自贸区先行先试政策叠加和联动优势,推动东湖高新区探索建设“自由创新区”,努力实现国内外人才自由流动、技术自由转化、资本自由融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进一步扩大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辐射效应,加快“一区多园”试点,将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行先试政策逐步推广到全市各科技园区,带动各区突出特色、聚焦优势、错位发展,形成以东湖高新区为龙头、各区协同推进的区域创新体系。

三是提升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探索完善工研院市场化、企业化运作模式,聘请世界级的产业科学家主持运营,强化工研院自主决策和运行管理,努力打造武汉的“弗朗霍夫协会”。采用“民办官助”的模式,吸引支持国内外领军企业、大学院所、创新团队等各类主体,在汉创办更多的新型研发机构。(www.daowen.com)

四是大力推进创新创业蓬勃发展。加快建设“众创空间”,结合“三旧”改造、城市有机更新,拿出最好的地块、最低的租金、最优的政策,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创办创业咖啡、创客空间、微观装配实验室等各类新型孵化器。在鲁巷、街道口等区域,建设一批连片创业街区、创业园区。策划举办“武汉国际创业周”“科技节”“科幻节”等一批创新创业主题节会,支持开展各类创新创业论坛、创业大赛、创客马拉松、青年创客营等活动和赛事,让武汉成为海内外创业大咖、先锋领袖的汇聚地,成为国际性创新创业活动的集聚地。积极推动创业教育,与在汉高校联手共建10家以上创业学院,同时支持社会力量创办各类创业教育培训机构,定期邀请全国知名创业企业家、天使投资人到武汉培训创业者,让更多的创业大学生和青年人在创业之前,接受创业教育、掌握创业技能,提高创业成功率。

五是加强与高校院所的产业协同创新。大力支持高校院所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学科,联合世界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创办国际性大学和实验室,集聚一流人才和研究资源,重点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地球空间信息、生命科学新能源等科技前沿,加快建设若干国家级基础研究和产业创新基地。进一步加强与高校院所在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打造环武大、华科大、理工大等“环高校产业带”。积极为高校院所提供全面周到的社会公共服务,为高校解除后顾之忧。

六是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强与全球知名技术转移网络和基金的合作,加快构建一批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技术交易平台,大力发展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立足武汉、服务全国的技术转移中心。积极争取知识产权资本化、证券化交易试点;探索设立武汉地区专利运营基金,促进高校院所知识产权开放共享,建立高校、院所、企业等共建共享的专利联盟、专利池和技术标准联盟,推动专利集成运营;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积极争取设立武汉知识产权法院。深化科技创新国际合作交流,重点推进与硅谷、芝加哥的“双谷双城”合作,积极谋划与以色列阿什杜德市、法国波尔多等友城共享创新资源、共建科技园区等,加强与全球主要创新城市和地区的合作,鼓励本土企业投资并购境外研发机构和中小型科技企业,打造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城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