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徐州的高质量发展措施

徐州的高质量发展措施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张高质量发展“答卷”也摆在了徐州的面前。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旋律,徐州的决心已然可见。新使命,做好高质量发展“答卷”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习近平总书记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激励着古老的徐州,在新时代奋勇前行。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是徐州干部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的结果,是徐州1039万人民不懈努力、奋力拼搏的结果。

徐州的高质量发展措施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人口超千万,是国务院确定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近年来,作为重工业和资源枯竭城市,徐州以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为主抓手,大力推动产业、城市、生态“三大转型”,全面提升产业支撑力、城市承载力、发展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017年6月,国务院批复徐州城市总体规划,正式明确徐州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和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同年7月,江苏把徐州作为全省“1+3”功能区战略的独立板块,出台专门政策意见支持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国务院批复同意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规划明确提出“一带、三区、四轴、多点”的空间布局,将淮海经济区纳入其中;“三区”中的“北部淮海经济区”,包括徐州等十市。

徐州,已经站到了发展新的风口。

2017年12月12日、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徐州进行党的十九大后首次地方视察调研,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成为徐州今后发展的指引。一张高质量发展“答卷”也摆在了徐州的面前。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旋律,徐州的决心已然可见。

新使命,做好高质量发展“答卷”

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

站在新的起点,徐州踏上了新的征程。习近平总书记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激励着古老的徐州,在新时代奋勇前行。

江苏省委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提炼形成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六个高质量”,作为指引江苏未来一个时期发展的最鲜明导向。

徐州作为江苏“1+3”重点功能区战略的重要板块,肩负着新的使命。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在彭城大地吹响。

2018年以来,徐州市坚持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主旋律,以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为主抓手,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支撑力、城市承载力、发展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这是徐州2018年交出的高质量发展成绩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00亿元,10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高于全省。产业结构调整明显加快,经济发展质效明显提升、后劲明显增强,产业项目实现量质双升,污染防治取得显著成效,为下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徐州荣膺联合国人居奖,成功举办“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成为国务院表彰的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城市,获国家节能减排示范市考核优秀等次。徐州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经验在全国推广,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复检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318亿元,列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28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6.6亿元,增长10%;12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高于全省。

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是徐州干部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的结果,是徐州1039万人民不懈努力、奋力拼搏的结果。

2018年以来,徐州主动“走出去”,从郑州、成都到深圳东莞,对标国内一流城市的产业、功能,提升城市定位,以思想的“破冰”带动行动的“突围”。

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物流园为主体的产业平台,综保区、保税物流园、开放口岸等开放平台,淮海科技城、徐州科技创新谷、潘安湖科教创新区等科技创新平台,宽带网、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等信息平台,金融集聚区、多层次资本市场等金融服务平台……全市各类平台载体建设不断加快,发展要素特别是高端要素加快集聚。

对标国际标准,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2018年以来,徐州市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推动徐州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举措,以系统思维全面优化政务服务、投资开放、要素供给、创新创业诚信法治、人文生态六大环境,组织开展“八大专项行动”,着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运行成本最低、政府服务最优、创新创业活力最强”的全国一流营商环境。

打造全国一流的营商环境最大的感受者是企业。2016年,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落地徐州,从洽谈到投产仅仅两个半月的时间。特种机器人作为国家重点布局的新兴产业,吸引了许多省会城市的关注。但是项目最终选择了徐州,落在了泉山。公司董事长许开成深有感触地说,徐州作为老工业基地正在加快转型发展步伐,特别是徐州市致力打造装备与智能制造产业的决心,高效的政务服务,让项目在徐州的发展迅速走上快车道。截至目前,企业已经实现纳税3000多万元,未来三年将实现20亿元的产值。

“速度”转“质量”,构建徐州现代产业体系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考察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并在考察徐工集团时强调,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一年多来,徐州围绕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升产业发展竞争力方面亮点闪耀。(www.daowen.com)

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指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核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自觉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责任和行动自觉,创造更多高质量发展的徐州经验、徐州典型。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支撑在于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对徐州而言,一是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聚焦聚力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壮大,确保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在徐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二是推动徐州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着力解决实体经济结构失衡、质量不高的突出矛盾,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全市产业发展总量规模和质量效益全面提升。三是采取保持经济健康运行、防范重大风险隐患的有力举措。加大政策支持引导力度,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倡导企业家精神,推动优质要素资源向实体经济聚集,在做强实体经济中稳住经济健康发展的根基。

徐州始终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不动摇,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质量效益、厚植竞争优势,努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全国影响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此,一是大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深入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优化完善“6+6”先进制造业体系,全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蓬勃发展,争创“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国家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实现“徐州制造”向“徐州智造”转变。着力推进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培育四大千亿级新兴主导产业集群,重点打造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中心和以晶硅材料为支柱的世界级新能源新材料基地。实施传统产业技术升级、设备更新和绿色低碳改造,以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催生发展新动能。二是加快构筑现代服务业新高地。把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升级的重要发力点,积极培育生活性服务业新增长点,着力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高质量的“333”现代服务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构建供应链制造业、商贸、农产品“三大物流产业体系”,建设国家级物流枢纽。促进服务外包产业高质量发展,争创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加快发展总部经济,致力引进地区总部以及国内外大企业集团决策中心、利润中心、研发中心,打造淮海经济区总部基地。积极构建多元化现代金融体系,抓好徐州金融集聚区、开发区基金小镇建设,全力引进外资银行、VC、PE、天使投资、产业基金、融资租赁等新型金融组织和业态,推动金融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积极培育领军型、龙头型企业。用好20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吸引各类资本参与扶持重点产业发展,支持推动徐工、协鑫、徐矿、恩华、万邦、必康、正威等行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加快引进培育雏鹰企业、瞪羚企业、准独角兽企业等“三类企业”,鼓励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积极向外扩张,打造一批“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重视高成长型企业梯队建设,推动“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扎实做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培育工作,努力形成一批行业“隐形冠军”和标杆企业。

在产业转型上,徐州把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着力打造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强市和现代服务业新高地。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四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36.5%和33.5%。徐工集团抱定“核心技术不能受制于人”的理念,每年拿出主营收入的4%—5%用于研发,研发出高端液压阀等多项世界先进核心技术,促进产业不断提档升级。老工业基地在“调轻调优”中实现转型。

新成果,产业发展集聚新动能

2018年,徐州全市产业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徐州制定“六项制度”和“765”计划,每两个月召开一次观摩点评会,在全市形成了抓招商、上项目的浓厚氛围。新签约注册项目720个,总投资3520亿元;开工、投产项目分别完成620个和460个,项目数量、质量、规模明显提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80亿元,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运行质效稳步提升。工业开票销售完成4369.5亿元,增长6%;服务业应税销售完成7169亿元,增长26%。新增“四上”企业897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6家。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26.2亿元,增长4.9%;税占比79.2%,同比提高6.4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1.1%和17.7%,增速均居全省前列。

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2018年以来,徐州市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不动摇,把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作为新的主攻方向,推动全市产业层次和经济实力明显提升。以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为主抓手,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优势,加快建设区域经济、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科教文化“四个中心”,大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能级,更好引领带动周边发展。

2018年9月12日,江苏省徐州市在京招商成功,斩获千亿大单。同日,2018年度联合国人居奖也荣归徐州。在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后首次考察徐州临近一年之际,徐州取得的经济和生态双丰收,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精彩答卷。

从北京招商引资会上签约的项目分布来看,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医药医疗及大健康四大主导新兴产业项目20个,总投资567亿元;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科教文化等“四大中心”项目20个,总投资555亿元;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8个,总投资223.3亿元。投资规模方面,100亿元以上项目3个,包括徐州铜山中铁磁浮制造基地、经开区开沃新能源汽车、沛县富丽达天丝,50亿—100亿元项目6个,50亿元以下项目39个。

北京招商引资恳谈会上,徐州市政府分别与中国国新、中国建材集团、中国节能环保集团、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中国广核集团、中国建筑集团、腾讯集团、华强方特、京东集团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新兴产业、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随着未来合作层次的逐渐拓展、合作潜力逐渐释放,双方合作的空间将更加广阔,必将为徐州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新的强劲动能。

创新促创业,增强中心城市发展新动能

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进一步匡正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强化发展思路创新、路径创新,全面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实现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真正以创新引领转型、构筑优势。徐州全面优化创新生态,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知识产权示范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以政策引导、市场运作最大限度集聚各类创新要素资源。要着力提升创新效能,加快推进“一城一谷一区一院”创新核心区建设,建立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建设一流科技服务平台,深化“政产学研用金介”融合发展,鼓励支持企业、高校、院所建立创新联合体,加速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规上企业普遍建立“一站两院三中心”,创建以徐工集团为代表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力争三年内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60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率稳定在90%以上。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徐州是科教大市、人口大市,挖掘人才资源这座“富矿”具有巨大潜力。首先,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新一轮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关键要靠人才支撑。其次,要搭建广纳人才的优质平台。聚焦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发展,瞄准“高精尖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彭城英才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放眼全球招引各路英才为我所用。最后,要持续优化服务人才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和大学生在落户、支持创新创业等方面政策的落实力度,健全完善人才服务机制,构建一站式服务体系,精准帮助解决好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打造全国一流的营商环境和人才生态,让徐州成为各类优秀人才的创业之城、圆梦之城。

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近年来,徐州全面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大力推动产业、城市、生态“三大转型”,特别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子,生态转型取得的成效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徐州的城市面貌脱胎换骨,实现了江南城市般的“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华丽转身,先后获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人居环境奖,最近又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徐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不要带污染的“GDP”,持之以恒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是强化环境综合治理。认真抓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的整改落实,大力实施“263”专项行动,开展治气、治水、治土三大攻坚战,去年累计关闭化工企业143家,治理挥发性有机物重点企业275家,39条黑臭河道完成整治,III类以上水体占比达到79.2%,去年徐州在省内首个、全国率先通过国家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验收。特别是今年4月以来,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总指挥的攻坚行动指挥部,分类设立17个专项工作组,制定实施工作推进方案,取得了“蓝天保卫战”的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市区PM2.5浓度下降至59.4微克/立方米,二级以上优良天数占比达55.9%。二是完善生态建设规划,优化生态空间布局,组织实施一批生态建设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快筑牢全域生态安全屏障。因地制宜治理采煤塌陷地、工矿废弃地和采石宕口,持之以恒开展植树造林、荒山绿化和园林建设,先后对19.72万亩采煤塌陷地实施生态修复,全市的林木覆盖率达30.1%。三是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把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作为治本之策,重点抓好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四大行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着力解决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产业布局偏散问题。提高招商项目环境准入门槛,严格禁止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落地,推动园区、企业实施绿色化、循环化改造。大力实施“煤改气”“煤改电”,推广利用清洁能源,煤炭消费总量持续减少。

徐州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环境执法监管,成功办理全国首例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河长制”管理模式得以在全国推广,出台的《徐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促使各级各部门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保持“零容忍”。以铁腕重拳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深入推进“六个专项治理”、四大行业布局调整和转型升级,让老百姓能够呼吸到更好的空气、享受到更多的蓝天,真正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资料来源:《中国高质量发展指数报告》课题组,易昌良;《人民日报》,2018年12月28日,姚雪青、尹晓宇、陆金玉;《中国城市报》,2018年10月17日,叶中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