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成为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为全国各地高质量发展提供鲜活经验,是各方对深圳的共同期待。
2018年1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明确要求深圳“践行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发展屡创佳绩的深圳,推动高质量发展有什么举措和成效,全国人民都在关注。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一直是我国改革的“试验田”、开放的“窗口”,承担为改革开放先行探索的重要使命。如今,深圳又被赋予了新“身份”——中共中央、国务院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作为一个新名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颇为引人关注。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确定深圳战略定位为: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
经济发展之路上,深圳曾经创造一骑绝尘的“深圳速度”,继而创造了具有高产出、低消耗、低污染等主要特征的“深圳效益”,转而追求具有结构优化、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等主要特征的“深圳质量”。在国内城市中,深圳创造的单位面积产出GDP连续多年居于首位,而其万元GDP水耗、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却是最低。在全国特大城市中,深圳空气质量常年排在第一。迈向高质量发展,深圳有良好的基础条件。
其实,在深圳发展过程中,遇到过多次质疑以及能否持续繁荣的担忧,但它一次次突破瓶颈,经济持续增长,质量和结构不断改善,城市综合影响力上升,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毋庸讳言,深圳早期发展是建立在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之上的,但政策优势消失之后,高度市场化的体制优势和多元自由平等的文化优势,是推动深圳经济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关键因素。体制优势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民营经济为主体,创新性十足;二是高度的开放性,深度融入国际和国内市场;三是政府与企业关系处理得当,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角,政府甘当配角,政府不是热衷于干预和指挥,而是乐于在旁边提供服务。当然,这三者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民营企业以利润为导向,自己为自己负责,自然希望政府提供服务而不是指挥和干预;民营企业主导也使政府干预和指挥的空间有限;在高度开放的环境下,企业除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命脉,别无其他选择。(www.daowen.com)
高度市场化环境的长期熏陶,加上移民城市的特点,使深圳逐渐形成了务实、诚信、敢为人先的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对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就像空气一样,虽不被觉察却又极端重要,当有些人仍然狭隘地把历史悠久作为衡量文化的唯一标准时,多元、自由、平等、法治这些现代市民社会价值观不知不觉中成了深圳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它是深圳经济体制不退化甚至继续进化的重要保证。在探究深圳成功的秘密时,体制与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不应被忽视。
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圳不断发力。2019年1月,深圳市规划国土委发布《深圳市扶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就充分满足不同产业、不同主体、不同用地差别化的建设需求吸纳各方智慧;2019年6月,深圳市政府正式发布了这一重磅文件,由此推出了深圳产业空间再造、产能再扩大、实体经济再发展的重大举措。税收方面,深圳大力扶持实体经济发展,于2018年5月1日第一时间将减税降费的红利政策精准落地,为深圳纳税人减轻负担,让企业轻装上阵,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深圳近年来率先推出40余项“秒批”、300项“不见面审批”,实施建设投资项目审批“深圳90”、商事登记“三十证合一”,对照世界银行指标评价体系出台“营商环境改革20条”,推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四个千亿”计划等;在营造更加开放的贸易投资环境、综合成本适宜的产业发展环境、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环境、更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更美丽更宜居的绿色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点并大力落实,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助推高质量发展。
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深圳百行征信公司、深圳市行政服务大厅,处处闪耀着高质量发展的魅力,连缀成深圳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缩影。同时也应看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环境仍需完善,比如,“最多跑一次”改革仍需深化,“容缺审批”需要探索建立,原始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等等。检视城市营商环境、科技创新等方面不足,全力补齐补强,才能为高质量发展营造最优环境。
你看着我,我看着远方。在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征程中,行稳致远、建成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深圳责无旁贷!
(资料来源:《中国高质量发展指数报告》课题组,易昌良、郑彦哲;《深圳特区报》,2019年7月1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