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判断:经过改革开放40年,我国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一个时代必有一个时代的样板和标志,“深圳速度”曾经作为时代的标志,镌刻在改革开放的历史丰碑上。站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坐标”上,处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中,更需要有一个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和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听取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编制情况时指出:“要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创造‘雄安质量’,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成为全国的一个样板。”所以,“雄安质量”赋予了雄安新区规划发展高度凝练的历史定位,肩负着全面高质量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使命,承载着探索中国未来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方向的历史重任。创造“雄安质量”,就是要坚持高标准规划建设,以疏解打基础,以创新赢未来,将质量贯穿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乡协调、生态安全、文化建设、公共服务与管理及人民满意等各个方面,为全国高质量发展培树“标杆”。
河北雄安新区设立以来,新区党工委、管委会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指示批示精神,对标“成为高质量发展全国样板”的要求,聚焦规划编制、严格管控生态治理、产业升级、城市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群众工作、社会稳定、党的建设等重点工作,在创造“雄安质量”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作出了积极探索。
一、坚持站位世界前沿做好“百年规划”,努力绘制世界城市建设史上的典范之作
当今世界最亮丽城市中的现代化功能、空间布局和建筑风貌,基本上都是近一二百年逐步形成的,其间因战争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规划经历了多次变化改动,也走过不少弯路,人们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与教训。雄安新区要建设引领世界城市建设潮流的“未来之城”,必须首先在规划设计方面体现出超越当前国内外城市规划的高起点和高标准,体现出“未来城市”的创意思想和科技展望,还要汲取世界城市建设实践中的诸多经验和教训,规避现有城市规划的弊端。为此,雄安新区在规划体系的编制和城市规划设计方面切实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从一开始就充分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力争“赢在起跑线上”。
(一)集思广益,汇聚国内外高端智慧
雄安新区规划体系的编制,始终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围绕中央对新区“4+1”的功能定位,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高强度、高密度、高质量地加以推进。编制规划工作坚持多种形式汇聚国际国内高端智慧,充分借鉴国际经验,为高端规划的美好蓝图做实了创新的底子。通过组建规划工作营、创新设计大赛等方式,调动各方面资源,由中规院、中科院牵头,吴良镛、张锦秋等60多位院士和设计大师,以及300多名规划建设领域顶级专家参与规划编制和评审论证,把国内外的顶尖人才、一流团队、专业力量吸引汇聚到新区规划编制工作中来。例如,新区起步区城市设计采取国际咨询,从279个国际国内顶尖设计机构中优选确定12家参加城市设计,经评议推荐出3个设计方案,国际咨询成果被充分吸纳到相关规划中,目前正在就相关区域规划设计开展第2轮国际方案征集。
(二)加强科技支撑,充分运用多种科技手段
在片区开发和重要单体建筑中,规划编制工作借助先进科技手段的支撑,融入智能管理、数字城市、绿色低碳等先进理念,努力打造细致严谨的城市规划设计。在规划建设之初,就把信息化的逻辑根植在城市体内,积极运用贯穿项目级(BIM)、城市级(CIM)等先进科技手段,提高设计科技含量,避免设计失误,减少了成本损失,实现了最优方案。例如,在市民服务中心规划建设中,新区建立了BIM、CIM的建设管理系统,确定了全生命周期的BIM辅助设计原则,基于“雄安云”的大数据引领,通过SOP-BIM运维管理平台的技术支撑,真正实现了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管理及数据分析的全过程同周期智能模型,做到了“数字孪生”的建筑镜像,引领从BIM走向CIM的智慧城市规划管理取得重大突破。
(三)坚持“多规合一”,强化规划之间的对接和打磨,提升规划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雄安新区的规划体系构成为“1+4+25”,即由1个规划纲要、4个综合性规划和25个专项规划构成。新区在组织编制规划体系过程中,坚持“多规合一”,除了集中精力编制新区总体规划、起步区控制性规划、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4大规划以外,还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开展了新区地震安全分析及抗震专项规划、新区创新专项规划、新区防洪专项规划、新区综合交通专项规划、新区综合能源专项规划、新区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等25个专项规划的编制,并与4个综合性规划进行多次对接、反复打磨。与此同时,建立了中央专咨委和新区规划评议专家组、国家级咨询论证机构、省政府专题会议等多层次、多形式的规划评议论证机制,组织召开多次专家组评审会,认真研究吸收意见建议。历经1年多艰苦努力,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规划成果,对规划体系的科学性及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起到较强的促进作用。
二、坚持在改革创新中体现“雄安价值”,努力发挥体制机制创新对全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引领示范作用
雄安新区的价值不在于能创造多少GDP,而在于它能否对新时代中国的改革创新、转型发展发挥当年深圳的作用,这才是它最大的意义所在。雄安新区设立初始,就牢记被赋予的历史使命,紧紧围绕自身功能定位,按照中央对新区的要求,对符合我国未来发展方向、对全国起重要示范带动作用、对雄安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开展了先行先试,力争率先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行政、财税、金融、土地、住房、科技创新、人才人口、对外开放等体制机制改革及其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和考核体系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形成一批具有“雄安价值”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全国提供示范。目前,雄安新区在某些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改革开放政策创新方面已经取得初步成果。
(一)搭建“大部制、扁平化”的高效行政管理架构,发挥关键性引领作用
从全国各类国家级新区的行政管理架构来看,以“大部制、扁平化”为目标推进的改革较为普遍,但最精干的管理架构中的内设机构设置也超过了20个。雄安新区率先从行政管理架构上实施大胆创新,设立了“1办1部5局”7个内设机构的全国最“精简、高效、统一”的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配合内设机构成立的国有独资公司“中国雄安集团有限公司”,是定位雄安新区开发建设的新型城市综合运营服务商,采用“投资、融资、开发、建设、经营”的“五位一体”运行模式,布局金融与投资、城市发展与城市资源运营、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政务与公共服务、数字城市6大业务板块。7个内设机构和1个国有投资建设运营公司组成的“7+1”架构,在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先导作用和关键性引领作用。
(二)探索建立高效政策服务治理体制,切实提高审批效能
在创建全国最精简管理架构的同时,雄安新区积极研究并构建具有雄安特色的智慧型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新机制,在政务服务上创制了“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一次就办成”的“雄安标准”:一是确立并强化了“一个部门管审批”的职责定位;二是建立了集“网上审批、数据融通、全程监管”为一体的智能政务系统;三是以流程再造为抓手,创建了“一次告知、一窗受理、一口出件、一人帮办、一包到底、一次办结”等“六个一”审批服务运行标准;四是按照“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窗口统一出件”的模式开展政务服务,一般事项一次办结、复杂事项限时办结、重点项目全程办,实施证照共享,简化申请材料,减少审批层级,缩短审批链条,提高审批效能。
(三)扎实推进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和发展模式改革创新
雄安新区是一张崭新的白纸,没有其他城市既有的体制政策包袱,是最好的改革创新“试验田”。因此,雄安新区主动探索符合新发展理念的政策体系和发展模式,努力蹚出一条新路。最近一个时期,雄安新区正加快研究和提出体现“雄安价值”的政策体系,已做出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一是积极配合国家发改委开展支持雄安新区“1+N”政策体系研究,在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机制、土地住房和征迁安置政策、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城市建设管理运营模式、行政管理机制、人口管理、科技创新与人才政策、加大对内对外开放等方面不断开展探索创新,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比如,在研究土地住房管理体制及政策体系中,明确了“两不三变”的原则,即坚决不搞土地财政,不走房地产主导的城市发展老路,变土地平衡为城市平衡,变政府短期获利为市民长期获利,变土地使用权少数人所有为社会共有,探索制定共同获益的土地政策、租售并举的住房政策以及一次性补偿与持续性收入相结合的征迁安置政策,为全国土地住房与拆迁安置政策创新方面提供了全新方案。二是主动研究一系列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问题,在立法权、新城发展模式、特色小镇建设、营商环境指标体系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三是研究构建“雄安质量”标准体系。依托雄安集团,在数字城市、海绵城市、智能交通、绿色建筑、综合管廊等领域,加紧研究制定一系列标准体系,明确技术指标,编制标准规范,出台实施办法,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努力打造可推广可复制的“雄安质量”标准体系。
三、坚持传承文化基因与绿色智慧城市建设的融合创新
无文化传承,无雄安未来。作为“千年大计”的雄安新区,能够延续千年的绝不是现有的智能低碳技术和“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建筑,而是城市文化基因。“新的城市立得住,关键是文化的传承和积淀”,一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如果不能展现出令人向往的文化氛围和城市气质,就一定会被“淹没”在城市群体里,无法真正成为未来的“全球城市”,更不可能成为城市建设的“标杆”。正因为如此,雄安新区从规划建设开始,就把文化传承工作和智慧低碳城市设计同步启动,力图在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将两者做到“深入骨髓”的融合创新。
(一)深入开展“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全面普查、留存乡愁文化信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雄安新区在规划建设中,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坚持“文化铸城市之魂”的城市建设理念,在全域组织开展“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计划。一方面,开展乡愁普査。共登记不可移动遗存2446处,可移动遗存300多件套,包括老房子、老树、老井、坑塘沟渠、寺庙、老厂房等,时间跨度长、品类多、内涵丰富。这些遗存全部应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了分类建档、分级管理,使承载雄安人民共同历史记忆的乡愁遗存得到充分挖掘和整理。另一方面,全面留存信息。与新华网、河北电视台密切合作,开展全方位、多角度信息采集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果。同时发动民间文化爱好者和民间文化组织,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乡愁文化采集记录活动。
(二)把中华文化元素有机融入雄安新区规划建设
雄安新区有关部门与同济城市规划设计院通力合作,深入研讨和交流,初步确定了容东片区乡愁文化遗存在未来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保护、利用和传承方案。针对不同类型的乡愁遗存,采取不同的设计手法和实现手段,设计活化人民共同记忆的场所。下一步还会将其他片区的传统文化元素在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中予以体现。同时,建立长效机制。与北京建筑大学深入对接,委托该校组建专业团队,组织国内外知名专家参与,启动了新区“记得住乡愁”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定期发布白皮书,与各项规划有效衔接、有机结合,成果纳入专项规划体系,为建立长效机制提供科学规划保障。未来的雄安新区必然在延续地方历史文脉、传承乡土文明、体现古今交融的城市风貌、塑造城市特色等方面形成“雄安乡愁文化传承”新模式,打造出新城市建设“乡愁”文化的国家典范。
(三)集成“数字、低碳、智能”城市前沿创新技术,全场景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
高质量发展不是空洞的要求,除了必须有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创新行动和创新能力外,还要把世界最前沿的先进技术集成应用到规划建设中来,才能推动城市建设的创新应用由量变到质变。国内现有的国家级新区和先进开发区的规划建设中,大规模应用数字低碳智能技术建造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和区内建筑的并不少见,但像雄安新区这样,从一开始就同步规划“数字城市”“绿色低碳城市”和“智慧城市”,从规划设计工作开始,贯穿城市管理、市政设施建设、生态环保、植树造林、文化遗存保护、建筑建材、地下空间开发、综合管廊、人口社区、党群工作等城乡发展全场景应用数字化、低碳化、智能化先进技术的新区,确实是开创了国内先河。初步经验做法可以总结如下:一是着手谋划数据资源统一管理平台,率先推进新区数据获取、应用、管理等工作,启动建设雄安云计算中心,加快建设广域覆盖的物联网络,实现多场景物联网应用,为“数字雄安”奠定坚实基础。二是以数字化驱动规建管创新,打造集规划报批、项目报建、竣工验收、档案归集和不动产证发放等一体化、智能化的新区数字规划平台,实行不同阶段的BIM报件、报验和比对,统一数字化管理,支撑城市运营。三是积极推动日常生活智能化应用试点示范。加快推进智能家居、智能路灯、智能停车场、智能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在雄安的试点示范,使群众日常生活充分享受到智能技术应用的便捷和高效。四是建设城市安全大数据信息化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省安全生产综合信息平台基础上,建立完善新区基于城市安全的大数据信息化平台。五是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建设绿色低碳新区。在新区全域推行绿色标准,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把雄安新区打造成全国绿色建筑示范区。六是加强海绵城市的关键技术研究。完善提升技术措施,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在雄安新区,集成多种技术应用到具体城乡建设中的案例实属不少。比如,在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建设中,就综合运用了海绵城市、被动式建筑、综合管廊、装配式建造方式、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汽车、无人超市等30多项绿色和智能新技术,使之成为国内园区中应用前沿创新技术最多的未来城市“样板示范区”。再比如,“千年秀林”项目、“记得住乡愁”行动、政务服务云平台等,使数字智能技术与绿色低碳项目、文化建设、百姓生活相结合,包含每一栋楼、每一间房甚至每一棵树的信息。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交通物流公共服务、社区管理、安全监控甚至群众工作等都会通过集成应用数字智能综合技术来便利百姓生活、提升管理效率,从而大大推进了城市智能治理和公共资源智能化配置的实现。
四、坚持产业治理升级和生态治理建设同进互动共赢,为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新引擎提供“雄安经验”
高质量的产业体系是雄安新区发展之基、经济活力之源,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是保障高质量产业体系形成的关键,也是雄安新区发展的生命线。优越的生态环境对招引培疗高端高新产业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然而,面对雄安新区三县原有的生态环境欠账和历史形成的传统产业基础,在治理生态环境的同时,解决群众就业、实现高端高新产业置换的任务非常艰巨。为此,雄安新区遵循产业治理与升级和生态治理与建设同步推进的思路,探索出了一条既在产业治理升级、生态治理建设过程中提供就业,又在生态环境做优过程中率先招引部分高端高新产业,从而带动配套服务业跟进先行,提供就业的路子。(www.daowen.com)
(一)坚持传统产业治理与升级并行、高新产业对外招引与对京承接并行的思路,确保有序实现高端产业布局
雄安新区三县传统特色产业以纸塑包装袋、服装、制鞋、毛绒玩具加工、革塑制品、废旧金属资源再生加工、传统旅游为主,基本处于产业链中低端,规模小而分散,部分行业加工过程中有较严重的环境污染。然而这些传统产业提供了大量当地居民就业岗位。与此同时,雄安新区未来需要展现的产业愿景和产业责任是:大力发展体现“雄安质量”的高端高新产业领域,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产业发展短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谋篇布局,挑起京津冀三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担子,形成产业创新的源头,成为全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实现由“产业现状”向“产业愿景”的演进,考验着雄安新区推进产业发展的智慧、魄力和能力。经过周密研究分析,雄安新区确定了传统产业治理与升级并行、高新产业对外招引与对京承接并行的发展思路。一是对符合发展方向的传统产业实施现代化改造提升。治理传统产业并非“一刀切”和简单地“关、并、停”,而是要推进非污染型传统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例如,雄安新区与北京服装学院“校地合作”共建“北京服装学院容城时尚产业园”(中关村北服时尚产业创新园容城示范基地),依托北京服装学院的优质智力资源和行业影响力,通过设计服务、技术转化、展示销售、时尚推广、产业培训等方式,打造容城服装产业链时尚生态圈,引导容城传统服装产业创新升级。二是对存在污染的传统产业依法采取“铁腕治污”。大力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等专项治理,大力解决周边采石问题,关停“散乱污”企业10661家。安新县有几十年历史的废旧金属回收冶炼行业得到彻底清除。三是提出管控期产业鼓励和负面清单。积极吸纳先进产业和优势企业入驻,推动新区无人驾驶、智慧物流、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现代服务业、工业设计、智慧医疗及物联网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构建面向全球的科技创新合作体系,打造全球创新辐射引领高端平台。截至2018年6月底,新区管委会与阿里巴巴、腾讯、百度、360、科大讯飞、深圳光启、华讯方舟、金山云、索为、滴滴出行等10家高新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已核准超过百家高端高新企业和驻京大型央企在雄安新区开展工商注册登记,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和应用领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二)加大就业创业培训力度,全力保障新区群众稳定就业
在铁腕治理“散乱污”企业,加快产业升级的同时,雄安新区坚持把关停取缔不合规企业与帮助职工分流就业结合起来,统筹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上的突出问题。截至目前,雄安新区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培训200余期,培训2.9万人,培训后实现就业数量1.04万人。同时,围绕未来高端产业及其配套服务业的需求,加强技能培训与就业市场衔接,通过重点项目劳务对接、配套生活服务业企业招聘、专项技能培训对接就业等方式,着力在公共服务、建筑业、家庭手工业、文化旅游、电子商务、自主创业等方面做好高端高新产业及其生产、生活配套行业的精准就业扶持,实现劳动力和岗位的精准对接。比如,市民中心建设工程、截洪渠工程、“千年秀林”工程和河北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有限公司等就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实现了当地2202名技术工人劳务对接就业。
(三)坚持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保障高端产业布局和人民享受洁净生活
生态建设是一个城市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标志,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绝不能因城废淀”。雄安新区设立之初就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并将两者统筹规划,同步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做法如下:一是组织开展“十个专项治理”和散煤替代工程,对“散乱污”企业、纳污坑塘、农村垃圾等顽疾进行了重点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禁煤区电代煤、气代煤、地热代煤改造工程和非禁煤区洁净煤置换工作如期完成,新区全域实现散煤“清零”,取得了“蓝天保卫战”阶段性胜利。二是重点在生态环保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建立起一套突出重点、多点联动、协调有力、系统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比如,建立了对企业的环保考核评价制度,政府不把环卫任务向企业一包了之、撒手不管,而是制定细则、加强考核、落实奖惩,不能干好干坏一个样。三是加强日常监督,建立执法人员日常监管、广大群众民主监督、各类媒体舆论监督3支队伍,将监督反馈情况纳入考核,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做到全民共治。四是加快构建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打造覆盖全区的“绿道”“绿网”“绿心”。按照新区规划纲要的要求,规划建设“一淀、三带、九片、多廊”,形成林城相融、林水相依的生态城市,全面提升城市环境自净能力、碳汇能力和生态承载能力。例如,雄安新区在大规模城市建设前,选择符合规划方向且规划用途相对稳定的地块,先行启动“千年秀林”项目,建设保障、涵养未来之城的“绿楔”,打好生态本底。五是把“先种树、后盖楼,先涵养生态、后聚集人口”的理念传播开、贯彻好,建立并利用大数据管理平台,发动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到造林护林、生态建设工作中来,并取得公益性就业岗位,举全民之力提高新区的环境质量和宜居水平。六是突出抓好白洋淀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白洋淀综合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全流域、全方位治理。雄安新区按照“控源—截污—治河”系统治理思路,关停取缔1万余家“散乱污”企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了存有40万方污水的唐河污水库,整治河道垃圾、清理河道两岸垃圾和河内沉淀垃圾等86万立方米。治理淀区污染,淀区内48个美丽乡村生活垃圾实现统一收集转运,修建152个小型污水站,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完善补水机制,初步完成生态补水2800万立方米,白洋淀生态环境稳步改善。
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基层党建和群众工作,开创“以党建聚民心促发展”的新路径
雄安新区设立以来,围绕“管得好、稳得住、不出事”目标,坚决执行中央和省委关于管控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实施严格的全面管控,在“五项冻结”的基础上全面展开“七个严控”,同时,在重大时间节点协调各类媒体精心开展宣传报道,着力稳预期、稳思想、稳人心,在国内外树立了良好形象。截至目前,雄安新区已经经历了炒房、炒地、炒落户、炒车牌和炒房租等多重考验,新区人口没有增加,大宗协议土地全部收回,所有建设工程及房地产项目全部停工,“未添一砖一瓦、未增一草一木”,为新区规划建设成功“留白”。与此同时,却没有出现群众“怨气十足、频繁上访闹事”的现象,刑事案件比以往下降了一半。目前,管控已经成为区、县、乡、村依据法律和规划管理的常态行为和社会的自觉行动。可以说,雄安新区是迄今为止我国较大行政区域在较长时间内实行最严厉管控政策目标效果最好的一个。原因在于雄安新区确立了以群众工作开路先行、推动落实并检验成效的工作思路,在党建和群众工作领域,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开创了具有“雄安特色”的“三三三”(三项行动、三项工程、三项机制)新模式。
(一)以部署开展“三项行动”为抓手巩固基层基础,收获了党风的好转和民心的凝聚
基层组织是雄安新区各项工作的动力之源和根本保障。作为高质量发展全国样板的雄安新区,在推进各项工作中都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全区广大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聚各方之力建“千秋之城”,凝各方之智办国家大事。雄安新区党工委深刻认识到基层党建工作对新区规划建设全局的极端重要性,立足新区设立之初存在的“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群众合理诉求长期不解决、村制度不落实、村务管理混乱、‘微腐败’问题突出、村霸及恶势力猖獗”等实际问题,创造性地部署开展了“三项行动”,即利用3个月时间集中开展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整顿软弱涣散基层组织、化解“清零”历史遗留问题行动。具体经验做法为:一是全覆盖派出“驻村工作队”。新区响亮地提出“县委在乡镇、政府在农村”,对557个村全部成立由县、乡(科)领导带队分包,2300多名县乡干部为成员的驻村工作队,进村入户深入开展“走访服务、交友连心”活动,赢得了广大群众真心拥护和点赞。二是抓好“拉网式”集中摸底排查。真正把村“两委”班子现状、问题及形成原因摸透找准,分类排队。三是以化解“清零”历史遗留问题行动为切入点,全面整治提升软弱涣散基层组织。对领导干部中存在的“掩、混、拖”现象零容忍,对420人给予党政纪处分,其中村干部241人。建立起问题清单、任务清单、措施清单、责任清单“四个清单”,坚持一村一策,做到“三不拆迁”,即基层班子问题解决不到位不拆迁、历史遗留问题不清零不拆迁、群众工作做不到位不拆迁。四是强力整治干扰村党务政务恶势力和“微腐败”。坚决打击农村黑恶痞霸的“保护伞”,打掉黑恶团伙34个,给好干部撑腰,为群众做主,守护“蓝天净土”。“三项行动”的开展以铁的决心、铁的措施、铁的纪律,持续用力抓紧抓实抓好基层党建工作,提升转化软弱涣散基层组织125个,排查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和矛盾纠纷2990件,使新区基层组织建设的形势迅速好转,群众历史遗留问题基本清零,让新区建设甩开包袱、轻装前进。
(二)以开展“三项工程”为抓手,着力改进干部队伍作风,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一个地方的基层基础工作怎么样,主要不是看开了多少会议、发了多少文件,而是要看基层组织是不是实现了功能、发挥了作用,看基层干部是不是提高了素质、改进了作风,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决策部署是不是落实到位、执行中有没有走样,看基层的矛盾是不是得到及时有效化解,看经济社会是不是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群众是不是得到更多实惠。”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已经拉开,只有把干部队伍作风抓实抓好,才能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凝聚人心、汇聚合力。在“三项行动”取得明显成效后,雄安新区“乘胜追击”,为全面巩固和拓展“三项行动”成果,营造正气充盈、昂扬向上的优良作风,着手解决党政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责任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担当精神不够、工作效率不高、廉洁自律标准偏低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为此,雄安新区以深化密切联系群众为着力点,推动重心下移,部署开展了“全面从严治党、切实转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3项工程。尽管推进过程中重点任务繁多,但其中部分经验和创新做法可以总结如下:一是树立抓“大基层”的鲜明导向,完善“管住人”的制度体系。以改革创新精神,统筹推进农村、社区、机关、学校、“两新”组织等领域基层党建工作,从严选好用好管好干部,建立起“两个责任”清单制度、监督审查集成机制、防止利益冲突机制、“保廉激励”机制和监督执纪常态机制5项制度,创建“无红包示范区”。二是建立完善促进工作创新的激励机制。把创新成果的推出和创新工作的效果,作为评选先进、评价干部和年度目标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热情,营造创新工作的深厚氛围。三是广泛开展“行政提速、服务提速”活动。认真落实首问负责制、政务公开制、限时办结制、过错追究制等机关部优质服务承诺制度,对来访群众和工作人员坚持“五个一”服务承诺制度。四是始终坚持“四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四必到”(群众有不满情绪必到、有突出事件必到、有矛盾纠纷必到、有安全隐患必到)和“三必访”(村里困难家庭必访、拆迁企业必访、信访户必访)。健全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机制,全力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三项工程”的高效实施,促进了新区政治生态的不断优化,干部作风的持续改进,服务群众水平明显提升,优质高效、解决实际问题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以构建实行“三项机制”为抓手,更加精准地加强基层群众工作,让群众更加信赖和拥护
全面加强基层基础,要有弯道取直的魄力和勇气,要有后发先至的智慧和能力。雄安新区在强化基层工作中紧贴形势任务、基层实际和群众期盼,瞄向重点难点问题精准发力,创新基层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系统推行了“群众工作责任制”“村级治理新机制”“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机制”3项机制,推进基层治理制度化和规范化,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具体经验做法总结如下:一是建立和落实群众工作责任制。雄安新区各级党组织都纳入群众工作责任制中来,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定期听取群众工作汇报,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各级人大、政府、政协及其工作部门、群团组织也都立足职责明确了任务,主动参与到群众工作中来,努力推进群众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具体化。建立了驻村工作组直接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完善了群众工作考核评价机制,把群众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把群众工作能力和业绩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二是构建了新型村级治理机制。建立健全了村党组织、村委会、村代会、村监会、村经济合作组织等“五位一体”村级治理架构,普遍建立了村级事务“小微权力清单”,在村级重大事务决策、招投标事项管理、集体资产资源处理等方面明确权力边界,规范运行流程,实施“阳光村务”。健全了民调组织、维稳组织、红白理事会等配套组织,形成了以村党组织为核心,高效运转的村级组织体系。三是建立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机制。运用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等手段,实施网格化管理新模式,建立起新区、县(功能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网格,结合三县现有网格化管理,科学划分网格单元,实现多格合一,推进常态化、精细化、制度化管理,及时发现和快速处置违法违规问题。同时,建立了与网格相对应的管理服务团队,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突出问题方面提供了高效的管理和服务。例如,在去年冬季供暖工作中,就组织管理服务团队对禁煤区8.8万户和非禁煤区17.8万户供暖家庭,逐家逐户走访,积极落实煤源,明确配送程序,确保群众温暖过冬。“三项机制”的实施,逐步形成了“党政主导、公众参与、社会协同、上下联动”的基层工作新格局,创新了基层工作方式。
六、坚持锻造和弘扬新时代“雄安作风”,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政治生态和实践保障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过程中,在不同历史时期、在特定的地点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从革命斗争时期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改革开放后的“深圳精神”“浦东精神”和“浙江精神”等,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性格、精神、思想、形象及内在的气质,展现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示范价值和转化价值,开拓了具有东方文化特质的发展道路,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雄安新区肩负着“成为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培育现代化经济体系新引擎,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历史重任,也必将锻造出属于新时代、引领新时代的“地域精神”。通过这一时期的深入调研,可以感受到雄安新区创业者们的雄心抱负和创业时期的精神财富。雄安新区“举手投足”之间已经展现出来的干事创业的风气、城市建设者的精神面貌、群众素质和行为规范等铸就了良好政治生态和推进建设的实践基础,我们暂且将其称为“雄安作风”加以总结。
(一)“坚韧有为、勇挑重担、踏实精细、拼搏奉献”的品格铸就了“擅打硬仗”的“铁军”
雄安新区处于创业初期,时间紧、任务重,较长一段时期内都会处在人少、事多、面广、量大的状态。从调研中发现,在推进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各级党政干部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非常强,始终保持强烈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力戒心浮气躁、片面追求速度、忽视质量细节,倡导实干、立说立行、低调务实,夯实工作责任,完善责任链条,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好工作落实。他们积极克服工作、生活、家庭等各种困难,主动牺牲节假日和休息时间,超负荷运作,“白加黑”“5加2”是工作常态,激情战斗、忘我工作,不讲条件、甘于奉献,密切协作、合力攻坚,以“啃硬骨头”的精神和锲而不舍的作风,科学推进规划编制和体制机制创新,强力推动生态治理和污染企业淘汰出局,有效整顿了一批软弱涣散基层班子,扎实做好了各项群众工作,解决了一批久拖不决的“钉子案”“骨头案”。这其中涌现出了爱民为民的“草帽哥”、以身殉职的好公仆梁栋军等一批先进典型,树立了新区党政干部干事创业的“铁军”形象。“千年大计只争朝夕,国家大事必做于细”这句随处可见的标语,恰到好处地反映出雄安人干事创业的态度和作风。
(二)“敢闯敢试、融汇创新、质量为本、和谐共享”的作风翻开了新区规划建设生机勃勃的历史画卷
在平地上规划建设一座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城市,雄安的事业可谓前无古人,没有先例可循也没有模式可依,需要从零起步,先行探索。无论是规划编制、体制机制改革、传承文化基因、建设低碳智慧城市,还是建设市民服务中心、培植“千年秀林”、白洋淀生态治理、“记得住乡愁”行动;无论是“系好第一颗扣子”,还是“三项行动”“三项工程”等,雄安新区在规划建设中始终坚持在尊重城市建设规律、合理把握开发节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始终坚持“敢”字当头,树立开拓创新思维,打破常规,敢为人先;始终坚持开放包容、融汇天下的思维模式,以战略眼光、全局视野集全球智慧;始终坚持以创造“雄安质量”为目标,为新一轮改革开放探索新路子、积累新经验、开启新模式;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追求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雄安新区必将通过锻造和弘扬新时代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精心推进、不留历史遗憾”,一茬接着一茬干,努力建设一座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笔经得起检验的历史遗产。
“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雄安。”未来的雄安,最先进的城市理念扎根发芽,最创新的改革模式作出示范,最前沿的创新发展见证新时代。
未来的雄安,将是一座“聪明城市”,拥有时时处处能够感知、万物互联、信息相通的智能城市体系,基础设施智慧化水平超过90%,一根钢梁都能在虚拟雄安中找到映照,一个控制阀门都可以被赋予一个IP地址,建筑、交通、道路、桥梁、停车场、信号灯乃至灯杆、井盖、垃圾桶都是智能的,无人化物流配送将走进人们的生活。高速宽带标准千兆入户、万兆入企。
未来的雄安,在数字化基础设施支撑下,公共服务将朝着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的方向发展。步行5分钟送孩子到幼儿园、10分钟送到小学、15分钟到中学,日常生活基本需求在15分钟步行范围内都能解决;以人为本、全时空服务的智能社区将引领潮流,所有政务服务将实现足不出户网上办理,医疗、教育、文化、旅游等服务主动推送、便捷获取;每个在雄安居住或工作的人都拥有一个高度安全、强隐私保护、不可篡改的数据账户,实现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古树、古牌坊有机嵌入公园、绿地,文物古迹、历史古城、传统村镇等构成了富有雄安特色的城市印记,这里能留住文化的根和魂。
未来的雄安,将镶嵌在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之中,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森林覆盖率将由现在的11%提高到40%,3公里进森林,1公里进林带,300米进公园,街道100%林荫化的立体生态格局将变为现实;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覆盖全区,节能建筑要占比75%以上;站城一体、窄路密网,“公交+自行车+步行”将是城内主流出行模式;“一方城、两轴线、五组团、十景苑、百花田、千年林、万顷波”将形成中华风范、淀泊风光、创新风尚的城市风貌。
未来的雄安,将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走在科技最前沿,敢于冒险、敢于试错,它是全世界科学家和创新人才施展才能的乐土,将建设世界顶尖的大学和研究中心。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国际一流的科技教育基础设施、国际一流的创新服务体系遍地开花,全球创新高地将在这崛起,一大批国际高端服务业及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优势企业将入驻布局,70%—80%的贡献都会来自高端高新产业,建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40多年改革开放,从深圳特区到浦东新区,再到今天的雄安新区,我们对改革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雄安新区一定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激发“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严格落实党中央部署和规划方案,走出一条不同以往的道路,通过实现“不同凡响”,不负“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重托,在神州大地绘就更加壮美的中国画卷。
(资料来源: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中共河北雄安新区工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