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广东积极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

广东积极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始终鼓励广东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广东创下了许多“全国率先”的改革经验,在全国得到复制、推广。从此,广东在全国先行一步,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充分利用毗邻港澳和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的优势,为全国的改革开放起到了很好的探路、示范作用。同年,广东省率先制定贯彻中央改革部署《广东省推进改革先行试点的实施方案》。

广东积极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始终鼓励广东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广东创下了许多“全国率先”的改革经验,在全国得到复制、推广。

“我国改革开放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是先试验、后总结、再推广不断积累的过程,是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局部到整体不断深化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从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路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开路,广东始终承担着改革开放试验田和总结、传播改革开放经验的角色。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广东敢闯敢试,创下了许多“全国率先”的改革经验,在全国得到复制、推广。直至今日,试验田仍在产出强劲的动力。

党中央始终鼓励广东大胆探索、大胆实践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始终鼓励广东大胆探索、大胆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强调。

1979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代表广东省委向党中央建议批准广东利用邻近港澳的优势,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创办出口加工区。邓小平同志听后指出:“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从此,广东在全国先行一步,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同年7月15日,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该文件明确指出:“对两省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自主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

“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赋予了广东先行一步的根本任务和使命,另一方面也要求广东为全国探路。

1987年11月,国务院正式决定把广东作为综合改革实验区,要求广东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方面继续先走一步,为全国积累经验。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要求广东要争当全国经济建设“龙头”,20年后要赶上“亚洲四小龙”。2000年,江泽民在广东考察时要求广东“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03年,胡锦涛在广东考察时要求广东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

可以说,从改革开放一开始,中央就始终要求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发挥窗口作用、实验区作用、排头兵作用。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将党的十八大之后第一次地方调研放在了广东,要求广东“努力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学发展的实验区,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后强调:“广东要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立足自身优势,创造更多经验,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

发挥好探路、示范作用

“商品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发展商品畜牧业的春天,江高提供了一种哲学的思考。”20世纪80年代,著名经济学家、曾任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所长的于光远在考察了位于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的江村鸡场后,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1983年,江村鸡场在全国率先采取“龙头+农户”的养鸡模式,为农户提供种鸡、养殖技术,并统一回收农户的成鸡进行集中销售,实行专业合作,成为全国最早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模式之一。这种模式后来被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称为“江高模式”。

广州市江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谭钜添是当年江村鸡场的场长,而江丰正是在当年江村鸡场的基础上一步步发展为如今年产值超6亿元的股份公司。“江村有许多农民以前住的房子是用竹子搭成的砖瓦房,后来跟着我们养鸡,很快就致富了,用水泥盖起了新楼房。”谭钜添说。

1988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新的组合——“江高体系”评价》,向全国介绍“江高模式”。随后,全国在江高召开现场会,各省分管农业的副省长和分管畜牧业的局长前来参加会议。会议持续3天,“江高模式”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

“我们算是出了名,全国各地都派人来学习。当时我们一共开了3个学习班,还花了几天时间建了个400人的小礼堂。”谈及当年的盛况,谭钜添至今记忆犹新。

“江高模式”是广东为全国提供的众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的代表。20世纪80年代,广州率先发展起个体经济,形成了高第街、西湖路等全国知名的个体经济街。每天,来自全国各地的个体户来这里批发货品,也将广东发展个体经济的经验带到了全国。

1998年,深圳在全国率先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全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曾担任深圳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专家组成员之一的马敬仁告诉《南方》杂志记者:“当时我们每天都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察团,我们的改革所形成的政企分开等经验,此后迅速成为各地行政改革的重要标准。”

…………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不辱使命,大胆探索,在诸多领域作出了重大突破,收获了累累硕果,极大激发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社会的创造力,同时也为全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大量的经验。

广东充分利用毗邻港澳和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的优势,为全国的改革开放起到了很好的探路、示范作用。

创造更多改革开放新鲜经验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广东既是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1月11日,广东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通过《中共广东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提出了10个方面52项主要改革任务,勇敢地承担起“深化改革开放先行地”的使命。同年,广东省率先制定贯彻中央改革部署《广东省推进改革先行试点的实施方案》。

2016年2月29日,在中央发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动员令后不久,广东省政府正式印发了全国第一个省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2016—2018年)》,为全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贡献广东经验。

201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对国务院第四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的通报》,在全国通报表扬广东“推进投资便利化改革激发外商投资活力”的经验做法。据了解,2016年10月起,广东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审批制改备案制,截至2017年9月全省外资备案项目达3.2万个,超过96%的外商投资项目以备案方式准入,基本实现准入前国民待遇

据统计,2014—2017年,广东承接中央部署和自行安排的改革试点任务共139项,其中中央部署103项,省安排36项;完成32项,其中中央部署25项,省安排7项,数量居全国前列。

201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在参加全国两会时表示:“要系统总结改革开放40年成果,弘扬改革开放之初老一辈‘杀出一条血路’的改革精神,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勇于先行先试、大胆实践探索,在新时代创造更多改革开放新鲜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的重要讲话,屡屡聚焦“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谆谆嘱托、殷殷寄望广东要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继2018年3月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广东要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上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后,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开放40周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推进的关键时刻又来到广东,再次寄语广东广大干部群众,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聚焦用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推动广东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多次强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总书记的指示,是信任也是重托,为广东开创工作新局面标定了航向、指明了方向。广东已深刻认识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重点所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广东改革发展的使命所在、职责所在,也是广东改革发展的出路所在、优势所在。广东要认真总结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和启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以更高的境界、更宽的视野和更大的格局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努力让广东率先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广东谋求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包括创新体系建设、实体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保障改善等方面的高质量。广东要加快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变、广东速度向广东质量转变,积极建设全国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

新时代党中央赋予广东新的历史重任

广东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世界观察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全国改革开放的旗帜。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经济正处在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攻关期。这个关口过不去,提前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恐怕就会落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在此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东,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上走在前列,是新时代中央赋予广东作为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的新任务新要求。广东必须彻底戒除自我满足、小富即安的心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拿出自古华山一条路、只有勇者敢攀登的勇气、信念和智慧,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大胆谋划实施全局性、战略性的改革措施,从深化改革全面开放中要发展动力、发展质量、发展效益,探索建立起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承担好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历史重任,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探索经验、贡献智慧、提供示范。

党中央对广东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过去的40多年,对于广东而言,是奋斗的40多年,也是意气风发的40多年。凭借改革开放的春风,广东人用勤劳的双手,将广东从一个经济总量全国倒数的省份,建成全国经济第一大省、世界新兴工业化地区样板、全球重要的生产制造基地。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对内搞活扶持民营经济,对外积极引进外资,建设经济特区,一系列成功发展经验大多发轫于广东,这些经验已经为众多发展中国家所效仿。但是广东绝不能有任何自满,更不能有一丝一毫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的思想和惰性。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目前的发展,并没有完全摆脱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我们取得的成就,多半是建立在高消耗低质量的基础上的;这种以透支资源和潜力换取短期发展的模式,是不可能长期持续的。表现在经济领域,广东目前的产业整体水平依然不高,新兴产业尚不足以挑起经济增长的大梁,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广东产业向上突破升级的瓶颈;在生态文明方面,生态建设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环境污染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民生社会事业领域,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平等不充分、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不健全。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获得感,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中央以高屋建瓴的洞察力,准确把握了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和不足,对广东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广东全省干部群众统一思想,鼓舞斗志,攻坚克难,以全球视野,对标先进国家和地区,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提出的任务要求,迈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昂首阔步建设全国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区。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视、寄予厚望,2018年3月7日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四个走在全国前列”要求,第一个要求就是“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上走在全国前列”,同年10月22日至25日视察广东时着眼全国发展和广东实际,再次对高质量发展提出明确要求。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www.daowen.com)

广东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跃升,经济总量走在全国前列。但广东也面临着发展质量和效益不够高的突出问题。比如,广东的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产业转型升级效果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尚未形成,节能降耗、污染防治压力还比较大;营商环境优势相对弱化,对高端经济要素的吸引力不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内生发展动力不强,等等。这些都说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刻不容缓。

2018年以来,广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牢牢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发展机遇,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不移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加快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在发展理念上,广东坚持新发展理念,全面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把注意力聚焦到质量效益、创新能力、就业创业、民生福祉、生态环保等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目标上,以动力转换更快、发展效益更好、生态环境更美、营商环境更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多作为评判标准,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推进。在发展着力点上,广东围绕大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动广东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广东速度向广东质量转变。同时广东扎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促进就业创业,努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在发展体制机制上,广东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提出的“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上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出台了《关于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上走在全国前列的行动方案》《广东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等,加快构建和完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长效机制、质量技术标准引领机制、创新发展动力机制、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机制、绿色发展的约束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重大风险有效防范机制7个方面的重要制度安排,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2018年,广东经济在应对风险挑战中保持总体平稳,实现稳中有进,全省生产总值达9.73万亿元,同比增长6.8%。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56.4%和31.5%,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区域创新综合能力保持全国第一。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21万亿元,同比增长7.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8万元,增长8.5%,预计单位GDP能耗下降3.2%,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广东深入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保持定力、迎难而上,主动作为、久久为功,努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广东贡献。

提升创新基础能力,全力建设科技创新强省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并明确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求广东“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和市场导向作用,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广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核心战略和总抓手,制定实施“科技创新十二条”、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等一系列具有改革性、开放性、普惠性的创新政策,大力推进省实验室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培育壮大创新创业主体,不断激发创新活力。2018年,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保持全国第一,研发经费支出超过2500亿元,占GDP比重达2.65%,有效发明专利达24.9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约占全国一半,技术自给率达73%,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4万家,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广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不动摇,着力提升创新基础能力,更大力度集聚全球创新资源,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全力建设科技创新强省。

一是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高标准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重大创新载体。布局一批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扎实抓好省实验室、在粤国家大科学装置等建设,争取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二是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全面组织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更多在国际上并跑、领跑的创新成果。深化新一轮省部院产学研合作,积极对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三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引导高新技术企业挂牌上市。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强化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

四是全面优化创新环境。落实“科技创新十二条”,加大企业创新普惠性支持力度,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发明创造和转化运用。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全面实施人才优粤卡制度,集聚更多高精尖人才。完善科研人才激励机制,赋予科研机构和领军人才更多自主权。

肩负起率先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使命担当

近年来,广东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方面走在全国前列。2018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事关我们能否引领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流、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事关我们能否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广东牢记总书记嘱托,把率先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广东重要的使命责任和历史担当。

广东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上,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努力建设产业强省、经济强省。

一是大力推进制造强省建设。坚持制造业立省,聚焦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汽车、智能家电、机器人等优势产业,引进标志性龙头项目,强化上下游产业链配套,形成综合竞争优势。加快制造业提质增效,出台推动工业投资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促进小微工业企业上规模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超过5万家,居全国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3%。启动实施新一轮工业技改三年行动计划,引导882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推动3000家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扎实推进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创新示范,新增应用工业机器人2.2万台,累计超过10万台。

二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瞄准高端高新,加快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共享经济、移动支付等新技术新模式拓展应用,加快4K、5G、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智能电视、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17%、28%、206%,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5%。

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有机融合,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有力保障。重点发展与先进制造业配套的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供应链管理、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

四是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狠抓节能减排,严格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开展能效对标行动,单位GDP能耗下降3.2%、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35%。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工业绿色发展,新增省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22家,省级以上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比例达73.5%。

当前,广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高起点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提高绿色发展水平,努力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加快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奋力实现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放管服”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场重塑政府和市场关系、刀刃向内的政府自身革命。妥善应对风险挑战、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盼,都需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近年来,广东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一是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大幅压减省级权责清单事项,不断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2017年从5598项减至3018项,压减比例达46%,广东计划2018年把省级权责清单事项压减到1000多项。加大强市放权力度,实行重心下移,2017年向广州深圳委托下放202项,向其他地市委托下放78项省级行政职权,2018年计划再委托下放一批,赋予各市更多自主权。

二是着力建设“数字政府”。出台实施“数字政府”建设总体规划,整合构建统一的政务云平台,超过90%的省直部门启动系统迁移上云工作,推动政务数据共享和服务事项流程再造。推出移动民生服务“粤省事”平台,实现509项高频民生服务事项“指尖”办理。建成全省统一的网上中介服务超市,全新上线一体化广东政务服务网,促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广东还把“数字政府”建设作为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创营商环境新优势的重大改革任务抓紧抓好,提升行政效率和服务效能。

三是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出台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行动方案,在商事制度、企业投资管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6个方面推出30条含金量高的举措,切实解决企业从准入、运营到退出全流程各环节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项目开工前政府审批时间压减一半以上,企业开办时间从15.7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比如,在推进投资项目审批改革方面,广东及时上线运行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立项目电子档案和企业投资项目清单,实行分类审批监管,民用建筑项目开工前政府审批时间原则上不超过41个工作日,工业项目不超过45个工作日,交通、水利、能源项目不超过68个工作日。统筹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办理时限平均压减36.5%。大力推进跨境贸易便利化,推广“单一窗口”建设,货物整体通关时间压缩50%以上。全面推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进跨部门联合监管和“互联网+监管”,健全企业信息公示监管制度,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和政务诚信建设,在全国首创全省信用服务一网通查机制。

四是加强制度供给和政策创新。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不断加大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出台“实体经济十条”(《广东省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预计到2020年将累计为企业直接降低成本2600亿元。出台“民营经济十条”(《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推动解决民营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出台“外资十条”(《广东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政策措施》),在扩大市场准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推出一系列务实管用的新举措。

用心用情用功办好民生实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强调,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党的一切工作就是要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谋幸福;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一件一件办好。广东人口数量多、发展不平衡,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广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用心用情用功办好民生实事,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医疗、就业、养老、住房、环保等热点问题,坚持每年完成十件民生实事,2017年全省财政民生支出占68.7%。将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制定出台“促进就业九条”(《广东省进一步促进就业若干政策措施》),全省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2017年城镇新增就业147.6万人。在全国率先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有效解决11个市基金收支缺口问题。启动22家高水平医院建设,全面取消公立医院医用耗材加成,加快推进医联体建设、药品集团采购,基本实现省内和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推进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新增学前教育在园学生数7.7万、义务教育在校学生数62.9万,农村山区及偏远地区乡村教师待遇持续提高。坚决落实中央关于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部署,确保省定相对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全力落实好与桂川滇黔等地的东西部扶贫协作任务。今后广东将坚持每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着力解决好教育、医疗、就业、社会治安等领域的突出问题,强化安全生产管理,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二是大力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加快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广东省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着力点。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广东省委提出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广东区域发展新战略,形成由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构成的“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通过差别化的财政、投资、产业等政策,引导各区优势互补、协调发展。重点在建设省实验室、高水平医院、本科院校等方面加大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倾斜支持。在城乡协调发展方面,省财政计划未来10年总投入1600亿元,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工程,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大力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改变农村面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三是深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让良好生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广东省财政新增统筹安排150亿元,三年将投入683亿元,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碧水攻坚战、蓝天保卫战、净土防御战等标志性重大战役成效初显。2018年,全省243个黑臭水体完成阶段性整治185个,新增城镇污水管网7615公里、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159万吨,新增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2.7万吨、危险废物年处理能力28万吨。全省空气质量连续四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达标天数比例达88.9%,全省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31微克/立方米,再创新低。广东突出抓好劣Ⅴ类水体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等工作,继续打好生态文明持久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今天的广东已经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广东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和示范区,就必须始终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针对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态环境、更安全放心的产品等一系列事关群众直接利益的问题,一件一件解决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坚持一个都不能掉队、一个都不能少,针对刚刚脱贫或者正在脱贫的人群,要建立精准扶贫长效机制,确保全省贫困人口脱贫后不返贫。针对各种需要救助的社会群体,要尽快完善全社会保障机制,落实政府兜底保障责任。要充分意识到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不断加强质量建设,建立高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让人民买得放心、用得舒心,让广大广东人民群众安心享有高质量的生活。

新时代的广东,认真总结改革开放40多年的经验和启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力推动乡村振兴,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法治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更高的境界、更宽的视野和更大的格局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努力让广东率先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积极建设全国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区。

广东如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一)深挖粤东西北潜力,推动形成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大格局。第一,转变发展思路。积极推动粤东西北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在功能区域布局上,鼓励地方根据实际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第二,积极争取将交通路网建设纳入全国交通主网规划,加快打造与地方营商环境相适应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第三,优化营商环境。重点推动区政务服务中心、网上办事大厅建设,严格落实行政审批职能改革措施,实行投资项目全程跟踪指导服务。

(二)聚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助推实体经济更好更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第一,积极构建特色鲜明、相对集聚的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体系。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和重点行业,布局一批前瞻性的重点项目,着力在新兴金融、服务贸易、云计算、研发设计咨询等领域培育发展一批特色集聚区和产业集群。第二,大力促进工业与信息化融合,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第三,加大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动力,实现服务业与工业共同发展。第四,大力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提升品牌创建影响力。

(三)对标全球先进制造业,努力突破产业链短板。充分发挥珠三角在产业结构、科技创新、对外联系的优势,积极加强与港澳及泛珠三角省区市的合作,建立开放的经济合作载体,广泛开展产业发展、商贸物流、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合作,充分发挥深圳、广州两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长极、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枢纽型网络城市、国际交往中心作用,把东莞、中山、佛山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走出一条“世界科技+广东智造+全球市场”的创新发展之路。

(四)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事业,致力保护实体经济创新成果。第一,加强知识产权服务。加强区域性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建设,构成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全链条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搭建评估审议、咨询服务、金融等综合服务平台。第二,健全知识产权教育保护预警防范等服务机制。第三,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和行政执法衔接。积极引入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有效打击知识产权重复侵权、故意侵权等行为。

(五)进一步落实涉企税费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全面建立健全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完善收费监管规则,推出一批制度性、管长远、见实效的清费举措。下力气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加快建立政银保三方合作模式,建立完善的天使投资体系,发展以科技为支撑的普惠金融,探索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积极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深入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建立起降低实体经济企业负担的长效机制。

(六)加大公共文化供给,完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社会环境。设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区,建设网上“一站式”服务平台。加快推行“人才优粤卡”服务,为符合条件的人才提供子女入学、社会保险、医疗服务、工商登记等便捷服务。

(资料来源:《中国高质量发展指数报告》课题组,易昌良、郑彦哲;《南方》杂志,2018年第25期,史成雷、万陆、潘丽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