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研究我国就业现状及趋势

研究我国就业现状及趋势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总体来看,由于受到人口规模巨大、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待进步提升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要达到“十三五”规划关于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目标,最根本的解决手段就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就业。2020年、2025年和203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分别比上一年减少约3015万、6853万、8000万,呈现加速减少的态势。因此,在未来十年及更长的时期内,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将不断下降且呈现加速下降的趋势。

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的理念,揭示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是要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从“十二五规划开始,就业质量被赋予了特殊的重要性,就业成为中国最大的民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八个方面的部署,这既是关于共享发展的有效制度安排,也是我们推动共享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就业质量再次被列为就业领域的优先目标,这也将是未来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飞速发展,经济规模有了非常大的提升。但总体来看,由于受到人口规模巨大、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待进步提升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43.4元和133.6元;到了2018年,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各自上涨至39251元和14617元,分别是1978年的114.3倍和109.4倍。城乡居民历年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从1978年的209.8元,到2018年已经攀升至24634元。

缩小收入差距是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发展成果共享的根本要求。“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缩小收入差距,必须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达到“十三五”规划关于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目标,最根本的解决手段就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就业。

我国有14亿人口、9亿多劳动力,解决好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促进就业作为最大民生,把就业比较充分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际,提出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新时期就业方针,并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就业工作成效显著。人社部发布的2019年一季度就业数据显示,全国城镇新增就业32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7%,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在就业形势持续向好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到当前我国的就业领域面临的一些问题和挑战。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并影响着全球产业链的分工,都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不断激发着就业模式的创新,而我国劳动者技能的提升与产业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求仍存在差距。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和社会保障网的不健全,也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配置效率。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特别是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持续下降,改变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格局,要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增长动力的转换,就必须依赖于劳动力市场效率的提升以及劳动者素质和收入的提高。无论是对于供给侧还是需求侧而言,就业质量都是关键性因素。就业质量的提升也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促进经济发展更加平衡和更加充分的必要条件。

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1月至11月全国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累计值为513万人,同比微降0.19%,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66万人。从结构上看,矛盾仍然非常突出,长期以来的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矛盾还没有解决。从重点群体就业来看,重点群体就业稳中向好,虽然2018年有820万高校毕业生,但就业总体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中有进,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力度加大。(www.daowen.com)

2018年我国就业状况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走势良好,但与此同时,未来我国也将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主要是人口结构深刻调整、世界经济格局和外部经济环境不确定性、新业态和新技术变革等对就业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按照联合国人口署的最新人口模型预计(2017年模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将从2018年的9.30亿下降到2020年的9.25亿,2025年进一步下降到9.07亿,2030年则下降到8.58亿。2020年、2025年和203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分别比上一年减少约3015万、6853万、8000万,呈现加速减少的态势。因此,在未来十年及更长的时期内,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将不断下降且呈现加速下降的趋势。

按照国际经验,平均受教育年限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未来,中国将处于迈进高收入阶段的关键期,各级、各类教育的进一步普及,接受过初等教育的劳动力在劳动力供给中的占比将不断下降,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在劳动力供给中的占比将不断提高。同时,教育质量的不断改善也将提升我国的人力资本质量。中国已经启动并加快推进“双一流”高校建设,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内涵式发展,将显著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和教育质量。劳动者对在职教育培训和终身学习的重视,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等人力资本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均有助于人力资本质量的改善。此外,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在线教育的普及,能够更加广泛地为劳动者提供高效、低成本教育培训服务,将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本质量。

就业供求不匹配问题更加突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将会对劳动力的知识、技能、创新能力、职业素质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劳动力知识技能更新通常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难以及时满足现实发展需要。特别是在新技术革命层出不穷的背景下,这些领域的劳动力供需缺口在短期内难以缓解,劳动力供需结构性失衡问题可能较为突出。我国就业人员达到7.76亿,技术工人共计1.65亿,但是高技能人才仅有4700多万,仅占全部就业人员的6%。按照国际经验,未来我国高技能人才占比至少需要达到15%—20%,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发展。按照上述要求,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缺口将高达1000余万。此外,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已经并将持续对许多职业工作岗位产生替代,相应岗位的劳动力面临着职业转换和就业结构调整的压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