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质量发展: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升级

高质量发展: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升级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一节中特别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也正开启新篇章。(一)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对外发展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全球经济一直处在复杂深刻的调整阶段。近年来,大批海外留学人员归国,人才在向中国汇聚,这些都是在新的开放条件下进一步推进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有利条件。

高质量发展: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升级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一节中特别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之后在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对新一年推进对外开放作出了具体部署:“要适应新形势、把握新特点,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在利用外资领域,“要放宽市场准入,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保护外商在华合法权益特别是知识产权,允许更多领域实行独资经营”;在对外贸易发展领域,“要扩大进出口贸易,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削减进口环节制度性成本”。另外,会议还明确提出“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和“精心办好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同样提出,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进一步拓展开放领域、优化开放布局,继续推动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更加注重规则等制度型开放,以高水平开放带动改革全面深化。

与以往相比,我国对外开放的目标在随着国内发展阶段的变化而相应调整。在高速推进工业化阶段,对外开放主要着眼于利用外部资源、外部市场助力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主要矛盾由以往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变为现在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各项事业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基础上,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未来不同时点的发展目标,对我国新阶段对外开放提出了新要求,要实现不同时期的目标,我国必须与时俱进地推进对外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也正开启新篇章。我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外开放必须服从服务于这一重大变化,通过“在开放的范围和层次上进一步拓展”和“在开放的思想观念、结构布局、体制机制上进一步拓展”,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与市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对外发展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全球经济一直处在复杂深刻的调整阶段。在这个调整过程中,经济形势时好时坏。在复杂调整的背景下,2018年世界经济整体增速与上一年持平,但是大多数国家出现了经济增速回落。全球的失业率仍然保持在低位,充分就业状况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促使各国通货膨胀率有所提高。同时,世界经济还表现出国际贸易增速放缓、国际直接投资活动低迷、全球债务水平持续提高和金融市场出现动荡等特征。2019年世界经济增速下行的可能性较大,金融市场可能进一步出现剧烈动荡,各主要国家应对下一轮经济衰退的政策空间受到限制,贸易战和逆全球化趋势还会带来较大负面影响。预计201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约为3.5%。

全球经济出现恢复性增长,既有经济周期的原因,也有各主要经济体政府采取宏观经济政策和推进改革的原因。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经济体在采取一系列“救火”措施稳定金融市场后,采取了多种举措促进经济复苏。其中两个方面值得高度重视:一方面,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另一方面,不少国家政府都在出台各种各样的国家战略以及相配套的政策举措,力争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抢占先机与制高点,并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推进创新、吸引投资。

新技术革命是一个重大的机遇,不仅会带来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而且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有着巨大潜力。对比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今天的中国与其最大的外部差别就是赶上了这一轮新技术革命,也许可以帮助中国在升级过程中避免走日本的老路。因此,政府既要注重“四新”,又要重视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让生产方式更加绿色和环保。此外,全球的基础设施建设热潮也为中国发展提供了机会,不仅可以利用技术优势“走出去”承包海外工程,还可以将相关机械设备产能出口。另外,中国有足够的外汇储备,可以通过海外并购和合作充分利用全球的研发资源和市场。近年来,大批海外留学人员归国,人才在向中国汇聚,这些都是在新的开放条件下进一步推进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有利条件。

与此同时,吸引投资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特朗普竞选美国总统时就承诺“让美国再次伟大”,他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吸引投资的举措。例如,特朗普税改方案包括将美国企业的所得税从35%下调至20%,同时个人所得税也进行不同档级的下调等。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第一大经济强国,采取的政策举措对全球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全球吸引投资的竞争本来就很激烈,再加上美国大力度降税的政策措施,将使得国家之间争夺投资、争夺生产要素的国际竞争比以往更加激烈。需要注意的是,跨境投资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其实是一个生产要素包,还包含着技术、人才、管理、国际销售渠道等。

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已经从一个经贸小国发展到经贸大国,从以往只能捕捉国际环境机遇、规避风险,到如今具备了塑造国际环境的影响力。这种国际影响力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创造更多的机遇,运用得不好就可能给自己制造挑战。我国成为新兴的经济大国后应如何处理与他国的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至关重要。国际社会各种不同观点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运用好自身的国际影响力来塑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是新阶段我国必须关注的一个方面。

要适应我国在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优势、劣势的转换。原来,我国主要依靠低成本劳动力的人口红利参与全球竞争。今天,我国的传统优势在削弱,但同时也有新的优势不断涌现,包括人口质量红利(每年约800万的高校毕业生)、广阔的市场优势、完整的产业配套能力、完备的基础设施等。

有部分观点认为我国开放水平已经很高、我国资金已经够多,无须再引进外资。还有部分观点发出疑问:全球保护主义正在加紧抬头,各国开始关上大门,我国为何却要进一步打开大门?实际上,针对变化了的国内外环境,相对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中国必须进一步扩大开放,否则就不可能抓住全球化带来的新机遇,应对新挑战,也不可能利用国外资源更好地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如果不能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不开放或者开放停滞都可能导致自己的落后。

关于新时代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关系,十九大报告的许多部分都有论及,综合来看,最为核心的内容是“两个推动”的重要思想,即“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分析中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外部环境基础上,立足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发展需要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经济总量全球第二的新兴经济大国,开放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将为全球经济增长带来新机遇。推动更加包容、普惠、平衡的经济全球化,“中国方案”的积极作用日趋凸显。

(二)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

在新发展阶段,对外开放战略重点必须相应调整。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五通”为主要内容,深化与区域内外国家合作,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以服务业开放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准入,对外商投资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的制度,实现引资、引技、引智的结合,充分发挥外商投资企业在创新方面的溢出效应。增强我国资本与技术密集制造业与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促进外贸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推进我国出口结构的升级。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进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多边谈判,维护多边经贸体系的权威。积极开展区域自由贸易安排的谈判,与主要经贸伙伴开展贸易投资协定的谈判。继续发挥以开放促改革的作用,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探索更大的自主权,及时总结改革试点成果,复制推广试点经验,探索建立自由贸易港。

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内涵十分丰富。我国对外开放的空间布局要更加开放,要加快内陆地区开放,深化沿海沿边地区开放,形成更加均衡协调的开放布局;我国对外开放的对象要更加全面,要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加快对发展中经济体开放,形成对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并重、“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最重要的是,对外开放的内容与方式要更加全面,形成一个“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贸易与投资并重、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实体经济与金融开放并重、经济开放与参与全球治理并重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区域开放要有新格局。中国的区域开放走过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的开放,再到内陆地区开放的渐进式开放格局。现在的区域开放是全面开放,不同区域都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沿海地区要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同时还要加大中西部地区的开放力度。

区域开放是中国整体开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典型代表和地区实践,并走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前列。中国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的大国,各地区实际情况差别很大,从空间分布上看区域开放水平自东向西逐步降低,呈现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关系,对内对外开放都存在不同的诉求,各地区开放的步伐客观上存在不同要求。中国分区域、分阶段渐进式开放发展具有客观必要性,也是中国开放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央对我国区域开放布局进行了新的部署,巩固已有区域开放成果,持续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深入,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异常复杂的局面下,中国主动扩大开放和积极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对于有效应对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和我国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开放领域要更加全面。中国的开放是渐进式的开放,早期最先“引进来”的是制造业投资,“走出去”的主要是对外加工贸易、货物贸易。现在,我们既要重视货物贸易,也要重视服务贸易;既要重视贸易,也要重视投资。对贸易和投资要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方针。实体经济开放和金融开放要更加协调和匹配。

中国的创新发展具体体现在开放领域和开放方式的创新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处于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之中。从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看,中国开放型经济创新领域之广、力度之大将超过以往。在开放领域创新方面,将全面放开一般制造业,扩大电信医疗教育养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开放;有序开放银行卡清算等市场,放开外资保险经纪公司经营范围限制,放宽或取消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外资股比限制,统一中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标准。在开放方式方面,将实施境外投资者境内利润再投资递延纳税,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以上都是全新开放方式,政策效果也令人期待。

全面开放不代表没有重点的开放,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要以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开放为重点,关键要靠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对内深化服务业改革。在新一轮开放中,服务业开放无疑是重点,特别强调的是引资、引技和引智并重。今天,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很快,但是服务贸易的逆差扩大的速度也特别快,原因是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归纳起来是:对外开放不足,对内管制过度,竞争不充分。从全球来看,过去20年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持续高于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为了适应这种全球性发展趋势,同时也为了适应我国人力资源比较优势的变化,需要把增强服务业的竞争力作为一个重点。关键要依靠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对内深化服务业改革。比如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领域要有序开放,同时还要加快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

开放对象要更加全面。早期无论是“引进来”的外资还是出口的市场,都是以发达国家为主。近20年,情况发生很大变化,无论是贸易还是投资,发展中国家作为整体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都明显提升,所以我们要适应这种新变化。中国的对外开放不但要重视发达国家,而且要更加重视对发展中国家的开放,“一带一路”建设这样一个区域合作的倡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www.daowen.com)

以打造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为重点,营造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投资环境,吸引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到中国落户。中央已作出部署,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制度,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凡是在中国境内注册的企业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同时我们从建立上海自贸试验区开始就一直在探索,通过自贸区的一系列改革来提升我国的营商环境。十九大报告特别提出“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另外,还要推进双边或者区域自由贸易安排、投资协定等,通过体制性安排推动改革。

(三)新开放战略服务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调整,外向型经济发展呈现转型新特征,2018年以来,我国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效益提高,外贸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据海关统计,2018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0.51万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9.7%。其中,出口16.42万亿元,增长7.1%;进口14.09万亿元,增长12.9%。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外向型经济发展只是要求稳中向好和稳定发展,未设具体指标。所谓“稳”,一是增速要稳,无论是双向投资还是进出口贸易,都应保持平稳增速,围绕国民经济增速上下小幅波动为宜,避免大起大落;二是加强监管,降低或规避风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在贸易投资和市场开放中应避免遭受经济损失和金融、产业风险。外向型经济增速虽未设量化指标,但对政府管理和服务效率却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和具体的量化指标,比如整体通关时间要再压缩三分之一,充分体现了政府自我改革、不断加压、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力量。

结构提升反映了我国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是结构高端,无论是贸易产品结构还是双向投资产业结构,都应向高附加值、高技术方向调整、升级。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和双向投资结构都在沿着这一方向逐步演进:一般贸易占比越来越高;服务贸易发展提速;进口增速远高于出口,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举办将进一步增加进口,促进出口贸易更加平衡;高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投资增速加快。二是无论是国别结构还是区域结构,都应不断向均衡化、优化方向发展。贸易投资合作伙伴选择,不仅要注重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还要重视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产能合作方面,不仅要带动中国制造“走出去”,还要促进中国服务“走出去”;在开放空间上,要加大西部、内陆和沿边开放力度,给予政策倾斜,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一个国家在制定对外开放战略时会综合考虑三个决定性因素:一是服务好国家发展目标,对外开放战略如何为国家发展提供足够的服务,关键是利用好外部机遇和外部市场;二是当时所处国际环境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仔细把握在新的国际环境下有哪些新机遇,面临哪些新挑战,如何趋利避害;三是国家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要适应我国在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优势、劣势的转换,扬长避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世界银行评估认为,中国是在全球化进程中少数几个获益较多的发展中经济体。过去40多年,我们把握住了出口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跨境转移的重大机遇,增强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2008年前长达十几年的全球繁荣带来了许多市场机会,使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实现经济快速增长。

开放本身不是目的,在任何阶段,设计开放战略都是为了实现国家阶段性发展目标。过去40多年,我国的开放战略经历了几个不同阶段。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处于工业化初中期,当时主要目标是追求快速工业化。那个时候的开放战略围绕怎么用好外部资源、外部市场服务于工业化展开。中国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解决了制约国家发展的外汇短缺问题,开放战略对中国的工业化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当前,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新阶段增长动力主要来自创新、结构升级、效率提升,因此,我们需要思考通过未来开放战略的调整,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增强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快速升级,服务于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从而最终服务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在当前条件下,新的对外开放战略要服务于高质量发展,最终要实现两个新目标:一是推进我国国际竞争力升级,要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制造业和服务业升级。当前支撑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中,我国参与的高新技术产品往往处于全球生产价值链较低端的、低附加值的环节,还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增值环节。因此,我们需要尽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这种新优势体现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上,进而形成一个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同时打造一个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二是要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迈向现代化强国,对我们来说,一个良好的和平发展的环境非常重要。因此,要实现我国和国际社会的互利共赢。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增强软实力(即运用硬实力的能力)对于营造良好、和平的发展环境至关重要,运用得好就会带来机遇,运用得不好则会带来挑战。中美经贸关系内容丰富,出现贸易摩擦与冲突不可避免,但处理好经贸关系需要智慧,经贸关系作为中美关系的稳定器,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大局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因此只有处理好中美经贸关系,真正让两国利益深度融合,才能为我国创造一个合作共赢的良好外部环境。

当前中国的引资政策不断完善,成效显著。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营商环境较2018年大幅提升32位,位列全球第46名,这是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发布以来中国的最好名次。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还是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唯一一个今年报告中入列十大最佳改革者名单的经济体。说明我国政府推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产生了明显效果。中国是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之一,但仍需进一步做好吸引跨国资本的工作,关键在于改善营商环境,根本上要靠深化改革。

近几年,中国政府不断加大“放管服”力度,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促进外商投资稳定增长,应继续在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下功夫,加强与国际通行经贸规则对接,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引资不仅是引进资金,要把引资、引才、引智放在同等地位。现在常常是项目资金跟着人才走,而不是人才跟着资金走。吸引外资要从过去的靠政策、靠优惠,转向现在的靠环境、靠市场,必须练好基础设施建设等基本功,包括进一步拓展开放通道。

中央提出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基础上分两步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对营商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改革开放要加大力度,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推进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取得新的突破;扩大对外开放,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同时,中国还要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应有作用。中国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全球化,维护自由贸易秩序和公平竞争的国际环境,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旗帜鲜明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捍卫自身合法权益。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经过长期实践验证的朴素道理,就是“大开放、大发展;小开放、小发展;不开放、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中,中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对于促进中国发展和倒逼改革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目前的对外开放与适应错综复杂外部环境变化、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的需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对外开放的广度、深度不充分和不平衡仍然是当前的主要矛盾。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市场准入开放和营商环境还没有达到主要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高端服务业、一般制造业和要素资本市场等一些关键领域的开放尚未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所确定的目标。因此,真正落实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要求,关键在“全面”,难在“新格局”,我们需要在对外开放最具难度的关键领域攻坚克难取得新进展。中国未来的对外开放必须是全面、高水平和深层次的开放,这将为中国的发展和改革注入持久动力。

(四)优化外贸结构拓展经济合作新空间

要以更大的工作力度优化外贸结构,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比起增速,我国外贸在结构方面持续优化更值得关注。巩固外贸稳中向好势头,要推进贸易强国建设,从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变。引导创新型、创业型和劳动密集型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模式,鼓励外贸龙头企业在经营理念、管理、研发、营销网络、服务等方面国际化协同发展。

我国以往的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比较弱,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处于弱势地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通过培育中资跨国企业,帮助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主动整合和配置资源,所以需要创新对外投资方式,改革对外投资体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在加工贸易领域,主要是提升企业在价值链中的地位。面临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机遇,特别是智能机器人,一些以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可能转型成为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业,我们要适当引导。

过去40多年,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对比较开放,但是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领域开放度还不够。应通过深化内部改革,使原来很多传统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能够尽快拥有国际竞争力。尽管我们拥有庞大的汽车工业,实际上汽车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仍然亟待加强,所以需要通过进一步开放和改革尽快增强我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进一步扩大改革和深化开放,增强服务业竞争力;支持企业“走出去”,主动整合外部资源。在贸易领域,要鼓励企业探索和培育国际贸易新模式,建设贸易强国;在开放过程中要守住底线,主要是两条底线:一是金融安全;二是资源能源安全。

建设贸易强国还要提升进出口综合效益。扩大先进技术、设备、服务进口,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合理增加一般消费品进口,丰富国内市场高端优质商品供给。从过去中低端产品出口、承包工程,逐步向中高端产品、新兴服务业出口升级。继续推动优势产业“走出去”、富余产能转出去,提升整体产业发展水平。

在全球化进程中,正确的开放战略是保证一个国家趋利避害的关键。世界上真正封闭的国家并不多,很多发展中国家也是开放的,但是并不成功。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建设带动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走出去”,拓展了经济合作新空间。今后,应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的开放合作,推动中国竞争力的升级,形成一个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6.3%。其中,中国对沿线国家出口7047.3亿美元,同比增长10.9%;自沿线国家进口5630.7亿美元,同比增长23.9%。“一带一路”建设给开放型经济注入发展新动力。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应继续推动国际大通道建设,深化沿线大通关合作,促进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应注重通过扩大国际产能合作,带动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走出去”。同时,加大西部、内陆和沿边开放力度,打造相关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加强与相关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质量技术体系、人员等方面的对接,并且打造信息流通、优势互补的企业资源共享平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压力较大,要在充分发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平台作用的基础上,建设多元化融资体系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突破企业资金短缺瓶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