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约束理论的基本原则和应用步骤

约束理论的基本原则和应用步骤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约束理论中,转运批量是从零部件的角度来考虑的,而加工批量则是从资源的角度来考虑的。因此,约束理论运用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持续发现瓶颈并改进的过程。

约束理论的基本原则和应用步骤

1.约束理论的基本原则

约束理论的基本思想具体体现在其原则上,这些原则也是实施约束理论的基石,可以直接用于指导实际的生产管理活动。

(1)平衡物流,而不平衡能力。平衡生产能力是一种传统的生产管理方法,它要求各工作地的生产能力都与市场需求平衡,试图通过平衡能力来产生一种连续的产品流。从生产能力的角度来看,制造产品的工作被分解为大致相等的部分,人们通过考察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各种制造资源来平衡它们的生产能力,以保证各种资源都达到最大的利用率,同时在生产中形成一个连续的物流通过这些资源。

约束理论则主张在企业内平衡物流,认为平衡生产能力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因为波动是绝对的,市场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而生产能力总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必须要接受市场的波动及其引起的相关事件这个现实,并在这种前提下追求物流平衡。所谓物流平衡,就是使各个工序都与瓶颈同步。

(2)非瓶颈资源的利用程度不是由它们自己的潜力决定的,而是由系统的约束决定的,系统约束就是瓶颈。因为系统的产出是由所能经过瓶颈的量决定的,也就是说瓶颈限制了产销量。而非瓶颈资源的充分利用不仅不能提高产销量,反而会使库存和运行费用增加。图7-3a中,当非瓶颈资源为后续工序,只能加工由瓶颈传过来的工作时,其使用率自然受到瓶颈的制约;图7-3b中,当非瓶颈资源为前道工序时,能够充分地使用,使用程度可以达到100%,但整个系统的产出是由后续工序也就是瓶颈决定的,非瓶颈资源的充分使用只会造成在制品库存的增加,而不改变产出;当非瓶颈和瓶颈资源的后续工序为装配时(图7-3c),非瓶颈也能充分地使用,但受到装配配套性的限制,由非瓶颈加工出来的工件其中能够进行装配的,必然受到瓶颈产出的制约,多余部分只能增加在制品库存。对于图7-3d中的关系,非瓶颈资源的使用程度虽然不受瓶颈的制约,但却由市场的需求来决定。综合以上分析,非瓶颈资源的使用率一般不应该达到100%。

978-7-111-48660-2-Part02-66.jpg

图7-3 瓶颈资源与非瓶颈资源的关系

(3)区别资源应该利用的程度和能够利用的程度。按照传统的观点,一般是将资源按照能够利用的能力加以充分利用,根据约束理论的观点,则应该把需要做多少与能做多少区分开。所以在系统非瓶颈资源的安排使用上,应基于系统的约束。例如,一个非瓶颈资源能够达到100%的利用率,但其后续资源如果只能承受其60%的产出,则其另外的40%的产出,将变成在制品库存,此时非瓶颈资源能够利用的程度是100%,但只有60%是有效的,因此应该利用的程度为60%。

(4)保持瓶颈100%的利用。瓶颈控制了产销率,因此瓶颈上中断一个小时没有附加的生产能力补充。而如果在瓶颈资源上节省一个小时的调整准备时间,则将能增加一个小时的加工时间,相应地,整个系统也就增加了一个小时的产出。所以,必须保持瓶颈100%的利用,尽量增大其产出。为此,应该对瓶颈采取以下特别保护措施:①减少调整准备时间和频率,瓶颈上的批量尽可能大;②实行连续工作制,减少状态调整所需的时间损失;③加工前注重质量检查;④利用时间缓冲器等。

(5)瓶颈与非瓶颈保持同步。因为产销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来并销售出去的量,所以它受到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量两方面的制约。而这两个因素均是由瓶颈控制的。如果瓶颈在企业内部,则表明企业的生产能力不足;而如果企业所有的资源都能维持高于市场需求的能力,则市场需求就成了瓶颈。由于瓶颈控制了产销率,所以企业的非瓶颈就应与瓶颈同步。(www.daowen.com)

(6)加工批量应是可变的,而不是固定的。在约束理论中,转运批量是从零部件的角度来考虑的,而加工批量则是从资源的角度来考虑的。由于资源有瓶颈和非瓶颈之分,瓶颈要求加工批量大,转运批量小,同时考虑到库存费用、零部件需求等其他因素,加工批量应是变化的。

2.约束理论的应用步骤

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步骤运用约束理论:

(1)识别系统瓶颈。企业若要增加有效产出,一般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原料。即增加生产过程的原材料投入。②能力。如果由于某种生产资源的不足而导致市场需求无法满足,就要考虑增加这种资源。③市场。如果由于市场需求不足而导致市场能力过剩,就要考虑开拓市场需求。④政策。找出企业内部和外部约束有效产出的各种政策规定。

(2)利用瓶颈。在此阶段就是要给出上一步中所提出问题的解决办法,从而实现有效产出的增加。也就是说,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瓶颈资源,即提高瓶颈利用率。例如,当某一种原材料是约束时,就要设法确保该种原材料的及时供应和充分利用;若市场需求是约束时,就要给出进一步扩大市场需求的具体办法;若某种内部市场资源是约束时,就意味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证这个环节始终高效生产。

(3)使企业的其他决策都服从于上一步中提出的各种措施。只有生产系统其他部分与瓶颈工序的节奏同步,才能充分利用瓶颈工序的生产能力。这一点使得约束理论不仅仅是一种制造理念,而且还是一种管理理念或经营理念,可以用于企业经营各方面的调节。一般情况下,如果那些非瓶颈环节不能与瓶颈环节的节奏同步而是仅仅追求百分之百的利用率的话,将给企业带来的不是利润而是更多的在制品、瓶颈环节更多的等待时间和其他各种浪费。

(4)打破瓶颈。打破瓶颈即设法把第一步找到的瓶颈转移到别的地方,使它不再是企业的瓶颈。例如,当工厂的一台机器是约束时,就要缩短设备调整和操作时间、改进流程、加班、增加操作人员、增加机器等来提高生产能力。

(5)持续改善。当突破一个瓶颈工序的约束后,一定要重新回到第一步,开始新的循环。就像一根链条一样,改进了其中最薄弱的一环,还会有下一个环节成为最薄弱的一环。为了突破原有约束采取了一些好的措施,可一旦这个约束转移到其他环节,这些措施对于新的约束就可能无能为力。因此,约束理论运用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持续发现瓶颈并改进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