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既有文献的研究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见表8-1)。第一,用户行为(User Behavior)。这也是社交电商领域内最主要的研究内容,这部分文献关注电子商务平台融入社交元素之后,会对消费者的行为产生的影响。研究者利用问卷调查、数据挖掘等方法验证了社交电商平台能够通过影响信任、价格、信息收集成本等因素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常见的模型有技术采纳模型(TAM)、计划行为理论(TRB)、理性行为理论(TRA)、交易成本理论(TCE)以及S-O-R模型。第二,用户来源(User Source)。目前移动互联网第三波人口红利正处于收获期,线下交易越来越满足不了消费多样化的需求,三、四线城市的用户开始成为流量竞争的主要阵地。传统互联网竞争的核心用户是一、二线城市的青年群体,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细分市场,尤其是中老年群体,还没有被充分开发,是容易被忽略的市场,也是创业公司实现“农村包围城市”弯道超车的机会。光大证券研究指出,社交电商的使用者多为时间成本较低的用户,而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消费者多为收入偏低、追求低价、品牌意识较弱的人群,正好符合社交玩法的购物形式。据统计,三、四线城市以及非线级人口占比高达68.4%,[8]下沉市场庞大的人口基数为社交电商的用户开发带来极强的网络效应,但已有文献只是定性描述这一现象,未对其中的原理进行定量分析。第三,商业模式(Buniess Model)。这类文献旨在通过对比传统电商与社交电商的商业特征,研究两者的异同以及其中的作用机理。第四,网络分析(Network Analysis)。这部分文献聚焦于社交电商特殊的网络结构给平台、商户、用户带来的不同于传统电商的冲击。另外,还有小部分学者研究了社交电商的网站设计、安全隐私等。
表8-1 社交电商的研究现状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www.daowen.com)
在研究方法上,既有文献更接近于管理学,而从经济学角度进行的研究还比较稀缺。大部分文献只是将社交电商视为一种新的营销方式,对其效率、成本优势以及用户体验等进行经验总结,而对其内在机理缺乏理论认知分析和框架分析。社交电子商务平台具备典型双边市场的基本特征。因此,从平台经济学、网络经济学对它进行研究应该是未来的一个可行方向。更重要的是,社交元素的加入使对社交电商平台的研究延伸到社会网络领域。平台虚拟交易网以及社会互动形成的社会网,交互形成的双重叠加网络对平台双边用户产生更强的直接网络效应(同边用户示范—跟随的协调和正反馈过程)和交叉网络效应(双边用户“鸡蛋相生”的跨边协调和正反馈过程),从而爆炸式地扩大平台的规模。可见,如何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结构和规模两个方面来量化这一过程中的网络效应是未来值得深思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