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名牌战略是时代的需要,是发展的选择。宁波的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品牌工作,这使宁波进一步实施名牌战略工作得到了强有力的推进。早在1994年市政府就在全市组织实施名牌工程;1997年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发展名牌产品的通知》;1999年,宁波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对企业创牌的鼓励政策;2002年市政府又出台奖励政策;2005年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宁波市名牌产品认定和管理办法》;2006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品牌之都”建设的若干意见》。与此同时,质监部门也制定专项规划,规范宁波名牌产品的认定,推动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引导和支持企业创名牌,指导和督促企业提高产品(服务品牌)质量水平,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推动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1.名牌战略已硕果累累。经过10多年不懈的努力,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经济规模、科技含量较高、发展后劲大、经济效益好的名牌产品及其生产企业群体。截止到2007年10月,我市已成功培育出“中国名牌”产品61个,位居浙江省第一,列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三,“浙江名牌”产品187个,居省内11个城市前茅,“宁波名牌”产品471个;“国家免检产品”72个(表1)。
表1 宁波市现有名牌统计
2.注重培育产业名牌。2006年初,通过对各地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的调查摸底和研究分析,确定余姚榨菜、慈溪家电、奉化气动元件、鄞州藺草制品、象山针织、宁海文具、北仑塑机等七个产业为区域名牌培育示范产业,按照“政府引导、行业主导、企业参与”的原则,制订了培育工作方案,推进区域名牌培育工作的开展。把名牌培育的视角从原来注重培育企业单一产品转向培育企业单一产品和培育区域产业名牌并举,实现企业创牌与产业创牌工作的联动发展。
3.提升了宁波的城市知名度。名牌产品犹如其产地的一张亮丽的名片,使产地在依托名牌展示经济活力的同时.更大程度上提升了城市的形象。雅戈尔衬衫和西服、海天注塑机、波导手机、方太、帅康吸油烟机、奥克斯空调、贝发文具等名牌产品,提高了宁波城市的品位,使“宁波制造”美名远扬。
4.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以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为龙头,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使名牌集群的结构不断优化。宁波名牌产品评价工作更是体现了极强的经济结构优化的导向性。2007年认定的宁波名牌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占17%,提升城市技术实力的先进制造业产品占31%,资源节约型产品和环境保护型产品占5%,出口量大的产品占40%,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消费品占32%,这些比重都比以往几年有明显提高。
5.追求卓越的产品质量管理模式。质量管理是创名牌的基础,全市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狠抓质量管理不放松。在近几年国家、省及市级的历次质量监督抽查中,名牌产品均未出现质量问题。全市工业名牌生产企业通过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达100%,农业名牌产品生产企业严格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按标准组织生产。积极开展创“宁波市市长质量奖”活动,努力实现管理理念创新。
6.加大了农产品的名牌培育力度。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市在实施名牌战略过程中,加大了农产品和农资产品的名牌培育力度。在近年宁波名牌认定中优先考虑促进农业发展,帮助农民增加收入的产品,如2007年认定的宁波名牌中,对促进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有较大影响的产品就占了24%。
1.品牌的国际性差。尽管我市名牌产品众多,但在国内著名的名牌不多,称得上国际品牌的几乎没有,这是由于我市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与国际大公司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导致我市品牌的国际性差。很多名牌没有国际影响,在国际市场上份额也很小。作为一个外贸出口大市,大部分产品贴的却都是国外的品牌,自主品牌极少,使我市的制造业处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底端。部分名牌产品生产企业还未形成应有的生产、经营规模,市场规模优势不突出;一些名牌企业品牌建设的基础不扎实,管理和技术创新工作滞后,产品老化,市场竞争力下降;有些名牌产品没有形成系列化生产,产业链优势不明显。从总体上看,我市企业无形资产的积累远远低于国内外知名品牌。由于产业技术能力总体上较弱,关键技术的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使得我市自主品牌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存在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也比较小。
2.名牌产品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较低。我市品牌建设的社会氛围还不浓、环境欠佳,对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政策有时得不到落实。品牌产品在我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还不大,增长还不快。2006年名牌产品销售额仅占规模以上企业总量的34.9%,与国内外先进水平(如青岛市早在2004年就已经达到40%;又如国际上名牌占全球品牌比例不到3%,但却拥有40%以上的市场,销售额占了全球销售额的50%)相比差距较大。(www.daowen.com)
3.政府部门对品牌的联合保护机制尚未形成。许多中小企业仍然沿用以价取胜战略,用低质量换取低成本.诚信意识不强,更缺乏品牌意识假冒各类名牌产品,尤其是假冒消费类名牌产品的侵权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且假冒手段日益狡猾,各自为政的部门打假行动成效有限,使名牌产品生产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信誉损害。
4.缺乏培育品牌的长效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企业的品牌意识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发展很不平衡。一些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品牌意识淡薄,缺乏培育品牌的长效机制;有些企业安于贴牌生产的现状;不少企业缺乏国际品牌运作的经验和跨国人才,企业对品牌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另外,对品牌建设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不够.品牌建设服务体系也亟待加强。各种以盈利为目的的乱评比也干扰了企业争创名牌活动。
1.“十一五”时期实施名牌战略的主要目标。继续推进名牌战略,积极培育各级名牌产品,至“十一五”末使全市拥有宁波名牌600个以上,浙江名牌产品350个以上,中国名牌产品70个以上,中国世界名牌I —2个,确保我市.有效期内中国名牌、浙江名牌数拥有量的领先地位。形成一批名牌强势企业,强势'名牌销售额达到100亿的企业10个、80亿的15个、50亿的20个、20亿的30个、10亿的50个;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名牌群体及名牌区域,打造一批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并有较大国际影响的强势品牌行业。提高强势品牌在全市经济中的贡献度,到“十一五”末全市各级品牌产品的销售额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销售额总量由现在的31%逐步提高到45%以上。
2.突出名牌培育重点。把推进名牌战略工作的重点放在加大对名牌的培育上,紧密结合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优先把“510”以及涉及“三农”的产业、产品及生产企业作为名牌培育的重点,培育一批优良品牌、优质产品和优秀企业,着力提高强势品牌在全市经济中的贡献度。全市“十一五”时期实施名牌战略重点培育的产品为:拥有一批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提升一批较强技术实力的先进制造业产品;促进一批对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有较大影响的产品;发展一批资源节约型产品和环境保护型产品;扩大一批自主品牌出口量大的产品;生产一批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消费品;培育一批凝聚中国文化特色的优势产品;增加一批符合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的服务业优势品牌。
3.强化区域名牌培育。加强企业自主品牌建设,鼓励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质量管理,争创名牌,走名牌兴企的道路。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标准化体系和计量检测体系。支持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进一步扩大区域名牌培育范围,推进产业提升,增强品牌辐射力。强化产业集群优势,引导企业向专业性的产业区域集中,培育竞争力强的区域性产业品牌,进一步扩大区域名牌培育范围.提高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在区域性特色明显的产业中培育一批有一定竞争力的品牌,让潜藏着巨大经济和文化价值的区域名牌发挥效应,加快全市产业提升的进程。
4.组织行业协会推进名牌建设。进一步密切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协会联系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利用行业协会覆盖面大、自律作用强、工作对象直接的特点,组织行业协会参与名牌建设,共同推进名牌大市建设。
5.打假治劣,为名牌产品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完善法规,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加强技术服务,充分发挥质监系统的各项职能,综合运用好标准、计量、质量管理、合格评定、质量监督等手段,夯实创牌企业的基础。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在创培育名牌的同时切实加强对名牌的保护,把对制售假冒国内外知名品牌产品违法行为的查处作为重耍的工作来抓,联合有关部门为名牌产品、名牌企业保驾护航。铲除假冒名牌产品滋生的土壤,为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名牌的提升和发展保驾护航,努力营造优越的名牌发展环境。
(宁波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