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文明,给宁波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现代的文明,又给宁波这座现代化的港城注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随着宁波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市委、市政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八八战略”和建设“平安浙江”的要求,围绕实施“六大联动”、建设“平安宁波”、“文化大市”、推进“创优解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坚持把强化组织领导作为第一保证,把提高市民整体素质作为第一要务,把创建文明社区作为第一载体,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扎实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制定了《宁波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工作方案》,建立了领导责任制度、形势分析制度、情况通报制度、意见征询制度、目标考核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六项制度。同时建立了七个由副市级领导担任组长的创建工作专业组,形成了一级抓一级的创建工作网络,从而有效地推动了文明城市建设。宁波先后获得了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品牌之都”,“全国再就业先进城市”等荣誉称号,并在中国城市经济实力、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中国城市生活质量等排名中名列前十位,先后被评为公众首选宜居城市,全国十大市民最满意城市。
在文明城市创建中,全市始终坚持为群众服务、靠群众参与、让群众满意,以推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出发点,不断增强创建活动的吸引力、影响力,扩大创建活动的覆盖面,动员广大干部群众万众一心,共创和谐,实现共建共享。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规模抓好生态城市建设。市委、市政府实施了“千里清水河道工程”,并对城区主要内河进行综合治理,形成了“水清、岸绿、花香、鸟语”的内河风景线。为确保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宁波市加大立法力度,建立了城市管理执法队伍,把城市管理纳入了法制化、经常化、规范化的轨道,确保城区道路18小时动态保洁。城区公绿面积以每年100到150万平方米的速度高速增长,中心城区人均公绿面积达到11.6平方米。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宁波公众对城市环境卫生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如今,宁波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地更绿了,宁波也因此越来越成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
保障措施全面落实,实施了“解难创优、爱心帮扶”活动,努力解决群众就业、社保、住房、就医、出行等困难,全面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十五”期间,33万名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社会保险的覆盖面扩大了一倍以上;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社区服务方便实惠,全市近400个社区基本形成了“十分钟生活服务圈”、“十分钟卫生服务圈”、“十分钟文体生活圈”,人性化的服务渗透到“婚、生、幼、教、孤、贫、老、病、丧”等生命全过程。成立于2001年8月的81890社区服务中心,是政府搭建的旨在帮助市民解决各种生活难题的公益性求助服务平台,市民只要通过81890求助热线电话或网上点击,服务企业即可上门提供服务,目前,81890日均受理群众求助2000多件,从不对市民说“不”;96178随时接受廉政投诉,是“为民办实事、为民说实话”的“廉政公署”;“阳光政府”10条渠道让群众与政府“面对面”。
扎实推进“平安宁波”建设,深化基层安全创建活动。一方面在全市社区和主要地点建起了专职和业余相结合的群防群治网络;一方面又在社区里组建了义务巡逻队,在市属六个区的所有社区,都建起了警务室,加大了治安力量,并投入巨资建设了治安监控网络体系,把现代化的电子监控网络纳入了城市建设范畴。全市已建成“平安社区”373个,“治安安全单位”4474家、“治安安全村”2375个,群众的安全感明显提高。
开展“万场电影、千场戏剧、百场经典音乐会”等活动,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连续多年开展的全市民间十大藏书家、十佳文化家庭评选活动,使市民的文化品位不断提高。作为宁波文化活动的亮点,全市的广场文化建设已形成20多个中心文化广场和100多个基本广场网络,使广场文化向着规范化、多样化、社会化、品牌化的目标不断迈进,仅中山广场,每年各种文艺演出达60余场。全市各社区都配备有10件左右的体育健身器材,修有健身路径,有1300多名体育指导员辅导群众的体育活动。
培育一个城市的精神核心,不断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文明城市建设的灵魂所在。宁波市注重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思想教育,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文明城市创建全过程,坚持从基本素质、基本行为、基本规范抓起.精心设计活动载体,组织集中性战役,开展群众性活动,发动全社会参与,实行全方位推进,实施全过程渗透。(www.daowen.com)
全市以“共建美好家园,争做文明市民”为主题,组织实施了市民道德教育系统工程,相继开展了“社会公德年”、“职业道德年”、“家庭美德年”系列教育活动。
2004年初,宁波开展了一项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我与文明同行”的主题活动,从市领导到普通市民共同参与,分三个阶段实施了文明交通、文明言行、文明生活的系列活动,成千上万的市民在这项活动中实践文明交通、文明言行、文明生活,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以讲文明、促和谐为主题,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内容,充分发挥创建活动的载体优势,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通过大力弘扬宁波精神,引导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实践宁波精神活动,努力使之成为激励全市人民昂扬向上、开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通过广泛开展“知荣辱、讲文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等活动,集中解决公民行为习惯和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市民索质整体提升。特别是近两年开展的“我身边的文明之星”评选活动,评选的主要对象是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涌现出来的道德楷模,为让评选活动更加贴近百姓,吸引市民广泛参与,评选活动重在群众自己推荐、自己评选,共收到群众投票38万多张,其中网络投票33万多张、群众来信投票5万多张,经群众投票评选,爱岗敬业的“服务天使”——把旅客当做亲人的宁波汽车南站3561服务班「见义勇为的外国人”——第一个在中国获得见义勇为一等奖的外国人乌克兰小伙子伊格尔、让夕阳绽放光彩的人一一宁波江东华光城社区老年人互访团创始人朱金元、外来务工青年的知音——刘丽娜、铁骨柔情女民警——助人为乐的何利彩等被评为宁波市文明之星。
在宁波,爱与感动一次次纯洁着人们的心灵。自1999年开始,每年全市都要统一组织“慈善一日捐”活动,宁波市、县两级慈善机构累计募得善款超过7亿元。“顺其自然”、“迂遥”等无名“爱心使者”,成为市民爱心的代名词,在他们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参与到爱心行动中来。2300名市民踊跃捐助青海女教师罗南英、万名市民结对贵州等地贫困学子等爱心典范,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真实地反映出宁波市民的文明素质,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创造着城市文明。目前,全市有志愿者66万人,服务对象超过1000万人次,服务总时间达2500多万小时。宁波还是全国最早实行无偿献血的城市之一,近年来参加无偿献血累计达42多万人次。
宁波市把创建文明社区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基础工程,作为夯实党在城市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举措,作为党和政府为民办好事做实事、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途径来抓,按照建设“美丽的花园、舒适的家园、文明的乐园”的总要求,围绕“整体推进特色化,创新机制市场化,以人为本人性化,资源共享信息化,科学管理民主化”的文明社区创建工作目标,注重拓展创建领域,丰富创建内涵,不断提升创建水平:目前,市六区文明社区已占社区总数的88.6%。全市在全面创建的基础上创品牌,在整体推进的过程中建亮点,在提高中突出特色.使文明社区创建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形式更加生动实在,“文化社区”、“绿色社区”、“环保社区”、“学习型社区"、"教育型社区”等特色性创建活动,“齐心楼”、“欢欣楼”、“学子苑”等各具特色的楼道文化,丰富了文明社区创建工作的内涵。
人性化的思想教育工作、人性化的服务工作和人性化的管理工作,尤其是注重把人性化服务落实到居民参与社区的民主自治、精神文化活动等各个领域,使文明社区创建工作更趋向人性化。“居家养老”——通过建立政府、非营利机构、社区三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对高龄、独居的困难老人由政府购买服务,开设具有日托功能的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买菜做饭、看病取药、洗衣拖地、休闲娱乐等各种服务;“爱心编织站”——以“家门口就业”的方式破解再就业难题,成功地探索了发展社区就业服务的新路子,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目前,已在全国5个省市和36个街道建立了88个分站,帮助1万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同时,按照分层推进、整体提高的要求,深入开展省级文明城市(城区)创建活动,开展和谐校园、和谐单位、和谐家庭创建,把和谐创建的各项要求贯穿到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进一步夯实文明城市创建基础,全市11个县(市)区全部进入了.省级文明城市(城区)行列,海曙区、江东区、余姚市被命名为省级示范文明城市(城区)。
560万宁波人正是在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中,为文明城市的创建,增添着新的韵律,铸就着新的辉煌,向着更加发达的文明、更加和谐的文明、更有魅力的文明的目标迈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