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波:品牌之都,发展无限

宁波:品牌之都,发展无限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继2005年荣膺“中国品牌之都”、“中国文具之都”和“中国模具之都”后,宁波市2006年再次荣获“中国品牌之都”殊荣,并获得“中国塑机之都”光荣称号。宁波品牌的成长之路及发展现状,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突出表现为“五高一齐”。近年来,宁波品牌经济每年始终保持在30%以上的高位增速,企业的品牌价值持续攀升。宁波经济外向度高,外向型经济发达,目前全市外贸出口依存度已达73%,自主品牌出口比重已达15%以上。

宁波:品牌之都,发展无限

继2005年荣膺“中国品牌之都”、“中国文具之都”和“中国模具之都”后,宁波市2006年再次荣获“中国品牌之都”殊荣,并获得“中国塑机之都”光荣称号。2007年,我市品牌建设喜获丰收,新增122件中国驰名商标、17个中国名牌产品、44件浙江著名商标、44个浙江名牌产品和154个宁波知名商标,137个宁波名牌产品。截至2007年底,宁波已累计成功培育了159件中国驰名商标、61个中国名牌产品,20个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9个商务部”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有258件浙江著名商标、210个浙江名牌产品和599个宁波知名商标>471个宁波名牌产品。全市累计已有无公害农产品212个,绿色食品118个,有机农产品18个,整体水平居全省前列。2007年,全市工业名牌产品实现销售产值286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达37.6%。宁波拥有以雅戈尔、奥克斯罗蒙方太波导大红鹰、维科、帅康、方太、双鹿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强势品牌企业,品牌产品覆盖了纺织服装、家电、轻工、文具、仪器仪表、汽配、食品等众多行业。

宁波品牌的成长之路及发展现状,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突出表现为“五高一齐”。

(一)高原创性。宁波经济的最大“活力”来源于发达的民营经济,而正是这些面大量广的“草根企业”构成了宁波创牌的主体和源泉,并决定了宁波品牌大都具有浓厚的内生性,极少属于外生式的泊来品。如雅戈尔、杉杉、方太、奥克斯、唐狮等,但无一不是土生土长的原创性品牌。

(二)高集群性。民营经济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有着浓郁的自发性、鲜明的区域性和极大的带动性,往往是凭借一家或几家企业的带动和溢出效应,就能够催生出一个块状产业集群。宁波的服装、家电、塑机、模具、文具、灯具等主要产业集群的形成基本如此。2007年,我市纺织服装行业有中国名牌17个和中国出口名牌7个,家电行业有中国名牌10个。

(三)高成长性。近年来,宁波品牌经济每年始终保持在30%以上的高位增速,企业的品牌价值持续攀升。在世界品牌实验室今年公布的“2007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上,“维科”以70.87亿元的价值位居第86位。“维科”品牌无形资产价值3年净增长26.05亿元。全市2007年一年新增国家级品牌达100多个,品牌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品牌价值呈现出持续快速上升的良好态势,成为支撑宁波制造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四)高开放性。改革开放以来,凭借对外开放的先发优势和港口优势,企业致力于拓展国际市场。宁波经济外向度高,外向型经济发达,目前全市外贸出口依存度已达73%,自主品牌出口比重已达15%以上。全市现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6500家,出口国家和地区200多个。到2007年底,全市已有1747家企业在境外注册了商标。“贝发”笔、“长城”卷尺、“双鹿”电池「敦煌”线、“韵升”八音盒等一些品牌商品的单项出口额居全国同行业首位。

(五)高延展性。宁波品牌的发展,不仅体现在产业经济领域,而且涵盖了全社会各个领域。宁波拥有“宁波帮”人文品牌,有享誉全国的“81890”社区服务名牌,有跨行政区划的世界级深水良港一“宁波一山港”品牌,有全国“十佳会展城市”之称的会展品牌,还有依托即将通车的世界最长的“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正在打造的集交通、旅游与产业开发于一体的“桥牌”。

(六)百花齐放。宁波民营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强,机制灵活,其成长依靠的是自身的积累,属于内生型发展。因此,宁波品牌企业中尚未出现像青岛海尔那样的“航母式”巨型企业,但宁波却有一大批规模适度、核心竞争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的“小巨人”式“单打冠军”,如雅戈尔、双鹿、韵升、三A、贝发等。

近年来,宁波市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互补作用,深入实施品牌战略,有力地促进了品牌的培育、发展和壮大。

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是宁波品牌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充分利用其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所拥有的先发优势,敢闯敢创,积极营造宽松的体制机制环境,从乡镇企业起步,及时推进市场化改革,不断促进市场经济主体和市场机制的发育完善,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激发了民营企业家创业创牌激情,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和大提高。特别是从1999年开始,宁波市率先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了4000多家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两项制度”改革,近30万职工理顺了劳动关系,实现了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国有经济的布局调整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进一步激发了发展活力。

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企业创牌和提升竞争力的先决要素。早在1999年,宁波市委、市政府就作出了实施科教强市“一号工程”这一重要战略决策.2004年召开全市科技大会,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召开全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大会,营造了良好的自主创新氛围,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加速科技与产业融合,有力地推动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我市2007年获国家专利授权达8845件,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跃居第二位。

规模实力,是企业有效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也是企业成功创牌的龙础。唯有培育发展一批规模优势企业,才能为城市品牌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石。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宁波市就坚持以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为龙头,相继启动实施“320”工程、实力工程、百家重点企业工程,2004年下半年开始重点培育发展“510”产业(即5个临港型产业和10个优势特色产业)和“十百千万企业梯队工程”(即到2008年,实现销售超100亿元企业10家,10亿元以上企业100家.1亿元以上企业1000家,规模以上企业10000家)。这一系列旨在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的战略性工程,全面加大了对优势企业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品牌规模企业的发展壮大。2007年底,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1093家,超十亿元,企业81家,超百亿元企业7家,规模企业10000多家。我市有10家企业上榜“2007中国制造业500强”,其中宁波金田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223.84亿元营业额进入百强,居第88名;有24家企业上榜“2007中国服务业500强”。

实施品牌战略的主体是企业,但是由于企业个体特别是中小企业获取技术、资金等资源耍素的能力有限,因此离不开政府的有效的服务支撑和强力推动。近年来,为了扶持重点优势产业、块状特色经济和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宁波市、县两级财政每年用于产品研发服务平台、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信息化服务平台、检验检测服务平台、人才培训服务平台、融资担保中心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扶持资金总额均达到上亿元。宁波市现有中小企业担保机构26家,注册资本金5.6亿元,累计担保总额II3亿元,受保企业已达5000多家。

商标等知识产权保护程度是综合反映一个城市法制化、现代化、国际化等文明程度的近要指标,也直接影响企业主体的品牌意识、创牌信心和创牌成本,而做好这方面工作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品牌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的态度和力度。为此,宁波市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成立了宁波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部门联动机制。一方面,积极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假冒侵权行为;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执法部门的资源优势,积极帮助企业开展异地打假维权行动,为企业品牌的发展保驾护航。(www.daowen.com)

为了引导、鼓励并支持企业创牌,市委、市政府先后发文,给出了明确的品牌奖励政策。2006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品牌之都”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宁波市自主出口品牌发展的若干意见》、《宁波市市长质量奖评定管理办法》和《关于全面推进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市级财政对获得“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奖励20万元;各县(市)、区的奖励力度更大,不少地区的奖励金额在50-100万元。市政府还建立了市推进“品牌之都”建设联席会议制度,下设办公室(设在市经委),以加强对品牌建设工作的领导。各有关部门从土地、资金、水电等资源要索配置,到标准认证、人才培养、专利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境外商标注册、出口补助、政府优先采购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加强对品牌企业的扶持力度。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市品牌建设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一些工作还走在全国的前列,并荣获“中国品牌之都”称号,然而,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缺乏世界级名牌.品牌经济总量不高,品牌龙头企业不多,品牌经济规模偏小;企业研发投入少,品牌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缺乏高新技术品牌;企业对创牌工作认识不深,创牌意识亟待加强,缺少品牌运作专业人才等。

结合未来五年的城市发展目标,2006年初宁波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深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和品牌战略,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和品牌之都建设的战略决策。“十一五”期间.品牌发展总体目标是:争取到2010年,通过积极营造有利于品牌建设的政策环境、创新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和体制机制,形成一大批全国著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优势明显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形成若干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使品牌经济成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具体目标如下:

―制造业品牌。到2010年,制造业国际品牌达到1-2个,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分别达到160个、80个,省级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分别达到320个、280个,市级知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分别达到650个、550个;国家免检产品数量明显增加;全市40%以上企业拥有自主出口品牌,力争有更多品牌成为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

——农业和服务业品牌。到2010年,培育和发展在全国、全省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农业名牌产品8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5个,以及一批国内知名服务业品牌。农产品商标和服务商标及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得到广泛注册和使用,恢复和发展一批农产品传统品牌。

——区域品牌。到2010年,培育和建设5个以产业集群为依托的区域品牌,其中1个为具有全国较大影响力的著名区域品牌;商标品牌基地5家。

——品牌经济规模。到2010年,市级以上品牌产品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总额的比例提高到40%以上,品牌经济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25%以上。

一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为自主品牌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积极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建设,加快引进培养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二是努力优化提升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作为结构调整的重大决策,宁波市下一步将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工业设计创意街区、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都市型工业,着力发展一批重点行业,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培育一批重点产品,打造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集群,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为此,2007年9月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宁波市工业设计与创意街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三是着力提升品牌的价值,大力培育发展中国的世界名牌。扩大品牌产品的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强做大优势、特色品牌;培育品牌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区域品牌建设。深入实施以品牌、专利、技术标准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战略,落实市长质量奖和企业参与或主持国内国际行业标准制定奖励政策,坚持“质量一创新一标准一品牌”四位一体发展方针,实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品牌集成化,以提高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建立健全“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的品牌建设工作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对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品牌建设工作的规划、引导和扶持,培育品牌梯队;加强对“老商标”、“老字号”的保护,制定和实施“老字号”品牌振兴计划;依托产业集群优势,加强对区域品牌、商标品牌基地和专业市场品牌的培育;对市级以上品牌企业,优先配置资源和生产要素,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并在标准认证、人才培养培训、出口补助、政府优先采购等多方面,予以鼓励和扶持。

积极鼓励企业引进和培养品牌经营等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并大力加强品牌论坛和培训工作,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同时.引导、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利用品牌优势,开展品牌的资本经营,在授权经营、虚拟经营、企业并购等方面发挥品牌最大效能,通过兼并、收购、转让、特许经营、有偿使用等方式经营品牌,或者嫁接和引进国际国内著名的品牌,实现品牌的提升,壮大企业实力。

一是加大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二是利用消博会、服交会、住博会以及广交会和华交会等重要展会平台宣传。三是结合一年一度的宁波国际服装节、甬港合作论坛与“宁波工业风云榜颁奖盛典”等大活动宣传。四是通过各种媒体的广告、街道特色灯箱、“品牌之路”和高速公路广告牌宣传。五是结合招商引资、推介活动宣传。大张旗鼓地宣传重点优秀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树立宁波制造、宁波创造和宁波城市品牌的整体形象。同时,完善品牌、商标等知识产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力度,建立行政执法和司法联动机制,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降低企业的自主创牌成本,创造有利于品牌成长发展的良好法治环境。

要发挥行业协会沟通政府和企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完善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维权、组展、服务、协调和管理等方面的职能。建立和完善商标代理组织、质量协会、消费者协会、行业协会以及质量认证、创新服务平台、检验检测等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和服务,积极为企业提供品牌推介与评价服务、法律服务、会计审计服务、信息服务、培训服务、人才引进服务、研发服务、技术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等各种形式的服务,加快推进品牌之都建设工作。

(宁波市经济委员会叶春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