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青山绿水藏古村:余姚市柿林村的粉墙黛瓦与柿红

青山绿水藏古村:余姚市柿林村的粉墙黛瓦与柿红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柿林村四面环山,满坡翠竹林木,不但山水秀丽,而且原始古朴,山林和村庄原貌保持完好。2006年,柿林村又将“吊红”注册为“阳春红”,进一步打响品牌。在秋冬季节,漫山遍野的柿子树,吊满枝头的红柿子,映衬着青山绿水、粉墙黛瓦,愈发显现出柿林村的美好景致和村民们的火红生活。接下来,柿林村将继续围绕建设生态旅游休闲胜地的发展定位,以丹山赤水景区为依托,保护柿林古村,挖掘山村文化,着力

青山绿水藏古村:余姚市柿林村的粉墙黛瓦与柿红

柿林村位于余姚市大岚镇东南部,因盛产吊红柿子而得名,区域面积6.05平方公里,有耕地835亩、山林6202亩,有农户289户、人口650人,有党员42名。著名的国家4A级景区——宁波丹山赤水风景区,就在柿林村域内。近年来,柿林村充分发挥山区古村落独特的山水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旅产业,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提升村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获评中国最佳山村旅游景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浙江省农家乐特色示范村、浙江省小康示范村、浙江省卫生村、宁波市文明村、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等。

柿林村四面环山,满坡翠竹林木,不但山水秀丽,而且原始古朴,山林和村庄原貌保持完好。村庄依山而建,西高东低,错落有致,布局紧凑合理,村中道路弯曲,小巷悠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古村落。村子曾因人才辈出而称“士岭”,又因两岭对峙而称“峙岭”。直到20世纪60年代时,因村宅门前屋后都是柿子树,才改名为柿林村。全村只有沈氏一姓,据记载,周文王之子受封于沈地,遂以封地为姓,其后裔游玩来到此地,见山峦叠翠、溪水清澈、空气清新、环境幽静,遂居住下来,至今已有650余年。村中有一古井,井水纯净,冬暖夏凉,是全村人的饮用水源。故有“一村一姓一家人,一口古井饮一村”之说。

柿林村为浙东峡谷地貌,土壤多为黄泥土和沙石土。由于地处平均海拔为550米的高山台地,光照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物产丰富。以前,虽然柿子、茶叶、竹笋、花卉等农特产品为村民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收入,但毕竟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年轻人也大多下山外出打工,村子要想有大的发展,必须另辟蹊径。

进入21世纪,新一届村领导班子即开始谋划如何充分运用本地丰富的山水、人文、红色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2001年,他们学着城里人的做法,也搞起了招商引资,意想不到的是一举引来了“大项目”。2002年,按照“一点启动、全面带动”的旅游发展思路,成功开发了丹山赤水风景名胜区。景区地处四明山腹地,是一处以峡谷景观为依托,以浙东古山村风情为文化内涵,以绝壁、奇岩、古桥、流溪、飞瀑为特色的风景名胜。由丹山赤水、鹰岩洞天、狮王悟道、淡瀑飞水等为代表的“丹山八景”和30多处其他景点组成。景区内群峰斗妍、古树参天、竹木蔽日、溪水潺潺,是人们享受自然山水风光、沐浴历史文化、品味山乡风情、休闲娱乐度假的生态旅游胜地。

(照片由大岚镇提供)

为不断提升丹山赤水景区的知名度,柿林村打响文化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做精“柿子”文章,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吊红柿子是柿林村的传统名果,以果色艳丽、肉质柔软闻名。每年入秋后,柿子开始逐渐成熟,由青转变成红色,悬挂在树上,极为美观,故宁波一带称其为“吊红”。柿林村现有柿子种植面积200多亩,年产柿子20余万斤,从2003年起,每年举办“柿子节”,吸引了众多的游客上山。2006年,柿林村又将“吊红”注册为“阳春红”,进一步打响品牌。惹人垂涎的吊红柿子不仅是游客争相购买的农特产品,也成了柿林村村民增收致富的“吉祥果”。

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村里十分重视村容村貌的改善和环境建设,决心走生态立村、生态强村之路。他们结合本村实际,请专家制订了古村保护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分步实施,以整治环境为抓手,以改路、改水、改厕为重点,抓紧做好景区的服务管理、环境整治,村道硬化等配套工作。对村庄主要道路进行了硬化,修建了旅游专用线,新建了广场和停车场,改建了车站,解决了通行难和停车难的问题。改造安装了自来水管道2500米,确保村民和游客的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新建公厕3座、垃圾中转站1个,并建立健全了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www.daowen.com)

在此基础上,柿林村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在开发景区的同时,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依托景区打造农家乐基地,逐渐形成了游丹山赤水、吃农家饭、住农家居、享农家乐的山水田园旅游模式,营造了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现在,村里共有农家饭店25家、民宿23家,运作已相当成熟,价格公道、味道鲜美,尤其是当地特色的时令乡野土菜,更能让游客体验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村里也有咖啡店、小酒馆以及高档的精品民宿,可供选择。村民们用大山的淳朴和乡村的性情,迎接着来自各方的客人,给人以远离喧嚣的悠然自得和脱离凡尘的神闲气宁。

柿林村素有崇教之风,留存至今的明清时期墙门上,还依稀可见“耕读传家”等字样。在村口的沈氏宗祠里,悬挂着柿林村人引以为傲的“文肃世家”“钦旌节孝”等匾额,是历代村民先祖受的表彰。历代诸多名人雅士到此览胜抒怀,留下了许多优美诗篇,唐代诗人李白就有“四明三千里,朝起赤城霞”之吟,明代诗人又有“丹山赤水神仙宅,布袜青鞋作胜游”之记。

在柿林村一座黑瓦木屋的四合院里,坐落着中共余姚四明山第一党支部纪念室,1938年5月,就在这里成立了四明山区最早的党支部——中共峙岭(柿林)村支部,点起了四明山区党组织发展的星星之火,到1943年,中共在四明山区就建起了34个党支部,发展党员182名。走进陈列室,里面陈列着许多老照片和旧物件,当年革命志士的草鞋、蓑衣、皮带、青瓷碗、钢笔、通讯录等生活用品都见证着革命火种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为抗日之火助燃添薪。

村领导班子坚持做到与村民心连心,想方设法解决山区群众的困难和问题。现村里设有规范化的卫生室为村民提供医疗服务,每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村民达100%。根据村实际情况和村集体经济实力,向60岁以上的老年村民每人每年发放500 —800元不等的养老补贴,每年重阳节给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发放100元慰问金。村里还新建了文化礼堂,增添了健身器材,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站在村口景区入口的牌楼下看柿林村,整个村子就如同悬挂在山腰间,茂密的山林环绕在四周,规整的农舍在绿色间若隐若现。在秋冬季节,漫山遍野的柿子树,吊满枝头的红柿子,映衬着青山绿水、粉墙黛瓦,愈发显现出柿林村的美好景致和村民们的火红生活。接下来,柿林村将继续围绕建设生态旅游休闲胜地的发展定位,以丹山赤水景区为依托,保护柿林古村,挖掘山村文化,着力打造好生态优美、充满活力、富有个性的山区旅游胜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