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青云村:千年古村改革创新步入新时代

青云村:千年古村改革创新步入新时代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青云村是一个有着11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村,因村里的联步青云坊而得名,其来历与一位历史名人有关。明弘治年间,青云村出了一位进士,名叫孙胜,他嗜书如命,又不忘造福村民,在村中筑竹庄书屋藏书,并修建了一座牌坊,命名为“联步青云坊”。2013年,青云村通过近半年的努力,建成了奉化区首批农村文化礼堂。青云村近些年发生的极大变化,离不开已因病去世的老支书杨海定的呕心沥血。

青云村:千年古村改革创新步入新时代

青云村位于奉化区萧王庙街道,区域面积2.84平方公里,有耕地1500余亩、山林1600余亩,有农户798户、人口2118人,党总支下设5个支部,有党员100名。该村北邻剡江,西傍泉溪,南望同山,距溪口雪窦山风景名胜区10公里,主要盛产芋艿头、水果农产品和花木,区位优势独特,人文底蕴深厚,自然风光优美,农副物产丰饶。20世纪80年代,青云村曾与滕头村等并称为奉化“十面红旗村”,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逐渐沦落为“矛盾村”“落后村”,曾连续几年被列为重点治安隐患地区而挂牌整治。10年前,新一届村领导班子上任后,团结带领村民群众先后开展了整治河道、打通断头路、兴建农居小区、修缮古民居、发展全域旅游等五大攻坚战,使青云村改变了面貌,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获评国家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中国传统村落、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浙江省乡村记忆示范基地、浙江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宁波市三治融合示范村、宁波市生态村等。

青云村是一个有着11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村,因村里的联步青云坊而得名,其来历与一位历史名人有关。明弘治年间,青云村出了一位进士,名叫孙胜,他嗜书如命,又不忘造福村民,在村中筑竹庄书屋藏书,并修建了一座牌坊,命名为“联步青云坊”。自孙胜造屋藏书后,青云村藏书风气兴起,藏书日益盛行。如今,这些书籍随岁月流逝消失了踪迹,书屋也早已人去楼空,但村里人对文化的钟情和执着却一代代流传下来,从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一大批政界、商界、文化界的名人和精英,有科学家、工程师、外交官、企业家等70余人,目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就有8位,他们为我国科学发展和国家建设贡献了力量。

青云村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至今保留有大量的清末民国初期的建筑,主要类型有民居、祠堂、藏书楼和桥梁等,群落集中、风貌依旧、风格独特。为了更好地保护古村落、发展古村落,青云村邀请了专业的建筑设计院编制了青云村保护利用规划,将村庄定位为“历史人文村落、旅游接待重地”。2010年起开发了村西地块,由村民集资建成青云小区,极大改善了村民的住房条件。2014年,又启动了6.5万平方米的古建筑修缮工程,坚持“修旧如旧”的理念,通过请教古文物修复专家,并引进古文物修复技术等,取得了较好的修复成效。全村农房外立面整治改造126户,建设绿地、公园6500平方米。有两条河流穿村而过,其中一条长2000多米,在村中蜿蜒而过,形似玉带,经过河道及两岸的整治和修缮,沿岸花草、绿树、亭台倒映在水面上,恰是一幅清秀的江南山水画。村里花了三年时间,对全村“三线”均做了下埋处理,现在走在村里,基本看不到除了路灯以外的电线杆,也没有电线、网线像蜘蛛网般乱拉乱扯的现象。

2013年,青云村通过近半年的努力,建成了奉化区首批农村文化礼堂。根据文化底蕴深厚、建筑特色显明、文人辈出等实际情况,青云村将整个文化礼堂的基调定为民国建筑风格,打造了一个全新的泉口讲堂,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青云村的村庄由来、历史沿革、明清建筑风格的老阊门、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美好的发展前景,将青云村的历史文化,以及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文化活动、社会事业等各方面成就通过一个个宣传窗展示在村民面前。近年来,通过泉口讲堂、文化礼堂开展了培训讲座、文艺演出、知识竞赛和公益活动等。村里还组织开展了“好媳妇”“好婆婆”“好公公”“好妯娌”等各类“身边好人”评选活动,评选结果通过村里“善行义举榜”公布。发掘乡贤文化,发扬乡贤精神,发挥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注重弘扬良好家风家训,进一步引导村民重家教、扬家风、传家训。借用红黑榜等多种形式,不断增强村民的道德观念,弘扬社会公平正义。(www.daowen.com)

秉持“民主建村、依法治村、以德育村”的理念,扎实推进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建设,青云村成立了由群众推选的德高望重、公道正派、熟悉法律知识、说话管用的老党员、老干部等组成的村“道德庭”,该庭依据法律法规村规民约和道德规范、公序良俗调处村里的邻里瓜葛、社会矛盾、土地纠纷等,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已逐渐成为解决村内各类矛盾纠纷的重要平台,村民有事找“道德庭”解决的意识不断增强,“道德庭”庭长和成员的身份认同感也与日俱增。围绕“矛盾不出村、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工作目标,青云村结合新时代“枫桥经验”,因地制宜地通过“流动人口服务中心挂牌、旅馆式管理总台建成、相关责任制度上墙”等举措,以“村里自管自治、公安支撑协助”的机制,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作用,利用“互联网+”思维,建立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管理与服务并重的动态化管理体系,打造具有本地基层治理特色和亮点的工作模式,确保平安建设稳步推进。

青云村近些年发生的极大变化,离不开已因病去世的老支书杨海定的呕心沥血。2010年,杨书记听从组织召唤,毅然放弃自己年收入近百万元的企业和优越的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回村任职,接过这个“烫手山芋”。他立下誓言:这个书记要么不当,当就要当好,为村庄办实事,为村民谋幸福。在担任村支书的8年时间里,他全身心扑在村里的工作上,“一心为民、一心为公”,团结带领班子成员和村民群众,打通断头路、修葺古民居、处理村民的大事小事等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哪怕身患重病也一刻不停歇。杨海定虽然去世了,但留下了襟怀坦荡、一心为民的情怀和品格高洁、一心为公的精神。奉化区委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村里在改建村中心小公园的时候,专门把公园命名为“海定公园”,以纪念杨书记为村庄发展所做的贡献,也使这种为民拼搏、不懈奋斗的精神得以传承。

青云村注重规划设计,夯实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成功走出了一条古村落保护利用开发的新农村建设路子。下一步,青云村将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从历史人文村落、旅游接待重地、农业衍生产业三个角度定位,打造以“书乡青云”为主题的全域旅游新模式,计划再用3—5年的时间开展二期改造,坚持游居设施同步完善、村民参与共同受益、统筹考虑分期实施三个原则,从“从树立品牌形象入手,形成特色旅游产品;坚持古村整体改造,丰富现有业态内容;统筹村镇用地,促进旅游体系全面提升”三个阶段入手,重点打造“一条街”“一个院”“一出戏”“一次节”“一餐宴”“一座园”六大品牌,进一步深挖内涵、讲好故事,盘活资源、招才引智,提升素质、增强自觉,努力建成生活宜居、功能宜居、生态宜居、风景宜居的美丽乡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