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从村庄发展类型看乡村振兴之路

从村庄发展类型看乡村振兴之路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个节点上,来看农村、看乡村振兴、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宁波50个村的发展路径看,大方向是一致的,都走出了比较成功、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第一个,滕头村。改革开放后,他们抓住契机办乡村企业。而早在1993年,滕头村就成立了全国最早的村环保委员会,坚决拒绝对环境有负面影响的工业项目。目前全村年接待游客已达55万人次,总收入达3781万元。

从村庄发展类型看乡村振兴之路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在这个节点上,来看农村、看乡村振兴、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以说,这几十年来,从新中国成立开始到改革开放,到全面实现小康,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而解决好“三农”问题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开启新征程的时候,回头来看一看,几十年来农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在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像江浙一带,像宁波这样的城市,是怎样走过来的。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从宁波50个村的发展路径看,大方向是一致的,都走出了比较成功、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类型,可以用三个不同时期的典型村庄来说明。

第一个,滕头村。奉化区滕头村是在农业学大寨中起步的村。当年奉化县树立了农业学大寨“十面红旗村”,其中就有滕头村,是个典型的“老先进”。这么多年下来,滕头村一如既往、不断前进,敢于创新、勇立潮头。其根源在哪里?在于“一犁耕到头”的“滕头精神”。

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滕头人立志改土造田拔穷根。整整15个春秋,他们在老书记傅家良同志的带领下,一鼓作气投入43万元,搬掉136座坟堆石墩,填平29个河槽池塘,新挖了万米地下渠道和1400米河道,铺设了8500米机耕路,终于把1200多丘的杂碎田地,改造成了200多块大小划一、方正平整、排灌方便的良田。使“田不平、路不平、亩产只有二百零”的贫困落后小村子,变成了“田成方、屋成行、清清渠水绕村庄”的新农村。

改革开放后,他们抓住契机办乡村企业。1979年9月,成立了奉化滕头服装厂,也就是现在的爱伊美集团有限公司。随后,滕头村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现在滕头村还有几十家企业,为滕头村的发展壮大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而早在1993年,滕头村就成立了全国最早的村环保委员会,坚决拒绝对环境有负面影响的工业项目。村里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全面实施了“蓝天、碧水、绿色”三大工程,兴建了农家乐园、滕头凉棚、石刻窗花馆等20多处生态景点,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形成了生态农业、低碳工业、特色产业等良性联动的发展格局和别具一格的生态旅游区,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回头想想,20世纪70年代初,正是乡村企业大办特办的时候,竟然有一个村连很赚钱的企业都不要,就开始搞环保,这是很不容易的。应该说滕头村集体的战略眼光是非常好、非常超前的。

在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他们大力推进“三农一体”、“三生”互促,搞好生态的同时搞旅游,搞文旅产业,实现休闲农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产品服务由低端向高端转变,探索形成“景区+村庄”“生态+文化”的乡村旅游新格局,做到了“处处是景区、家家是景点、人人是景色、时时有景致”,使整个村庄成了全国首个5A级乡村旅游景区。2020年旅游接待12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89亿元。

第二个,湾底村。鄞州区湾底村是乘着改革开放东风腾飞的村。改革开放初,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村民终于填饱了肚子。这个话今天说可能很多年轻人不理解,现在大家好像只有太饱的感觉,没有饿的感觉。村干部告诉笔者:改革开放之前我们湾底村真的是吃不饱的,是饿肚子的,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才开始填饱肚子。

湾底村也是抓住机会办乡村企业,才鼓起了钱袋子。村里的龙头企业——天工工具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30多年历史、享誉工具界的专业制造手工工具的企业,产品以木工工具和专业级的钻头系列为主,素以产品质量高著称,在产品开发和应用上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业务遍及全球。

湾底村从21世纪初开始搞村庄建设,2001年起持续5年的拆旧建新,全村8个自然村,当时都是破破烂烂的,除一个房子相对好一点的,保留下来改建为“西江古村”,打造成了一个旅游景点。其他7个村,6万平方米的房子全部拆掉盖成新房子,一共盖了10万平方米,1000多位村民全部住进新房。

接着,他们利用地处城市近郊和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开始搞农业产业园,搞文旅产业。2004年,村里通过旅游规划资源整合,组建了旅游公司,建成了以桑果基地为主体的15个休闲观赏点,3条旅游线及配套的餐饮业。西江古村、精品植物园、生态餐厅等旅游项目接连建成开张,桑果等各类农果的采摘、田间垂钓和自助烧烤等旅游项目应声而起,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湾底村从此走上了旅游业的康庄大道,每年还通过举办“桑果节”等活动,不断打响休闲旅游品牌。目前全村年接待游客已达55万人次,总收入达3781万元。

第三个,横坎头村。余姚市横坎头村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美丽“蝶变”的村。2003年春节前夕,刚刚担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专程到革命根据地调研,到了梁弄镇、到了横坎头村,他提出了建设“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的殷切期望。横坎头村的干部群众都想把村子搞好,但是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他们都知道红色根据地在自己村里,却从没有想到要把它打造好,开发弘扬起来。习近平同志一句话点醒了他们,他们开始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村里实施了党建全域亮显工程,串联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红色主题公园、党群服务中心等多个红色元素,打造红村“初心之旅”精品线路,年吸引全国各地游客70万人次。

同时他们开始思考,在这个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的山区怎么发展生产?2003年,村里请了农科院专家来调研,结论是这里土壤条件特别适合种樱桃。于是村里顶着很大的压力,集体流转了70多亩土地,创建了全镇首个樱桃种植基地。经过三年培育,终于迎来樱桃大丰收,亩产值从原来种水稻的几百元猛增到万元以上。目前全村樱桃、茶叶、杨梅、猕猴桃蓝莓等绿色产业种植面积1000多亩,果树种植率已达90%以上。村内有休闲农业观光采摘基地10余个、培育家庭农场20余家,每年观光农业旅游收入超过1000万元,有效地加快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步伐。

接着他们开始搞村庄改造。10多年前,横坎头村还是一个交通闭塞、房屋破旧、村民收入低的薄弱村,老一辈村民说,“横坎横坎,横看竖看看不到头”。这些年来,全村党员干部艰苦奋斗、一心一意带领村民发家致富,村集体收入从负债45万元跃升至年收入百万元,获评全国文明村,村民们踏上了小康路。

2018年初,村里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报告他们村获评全国文明村的喜讯。很快,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村里全体党员回信,勉励他们“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乡亲们一道,再接再厉、苦干实干,结合自身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他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按照“一年出形象、两年上水平、三年树样板”的要求,大力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老区精神,强化红色党建引领,用好绿色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经济,做大做强红色旅游,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规模,培育弘扬良好乡风,实现打造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村、乡村振兴样板村、新时代党建样板村的目标。

从这三个类型的村可以看出乡村振兴的路是怎么走过来的,概括起来是三句话:(www.daowen.com)

第一句话,从一产到二产到三产。一产,改革开放之初,包产到户,粮食丰收,吃饱了饭。二产,改革开放大潮中,大力发展乡村企业,淘到了第一桶金,鼓起了钱袋子。三产,开农家乐、办民宿、搞乡村旅游、兴办服务业,踏上了新路子。

第二句话,再到高端一产、高端二产、高端三产。也可以定义为“三高”:高收入、高科技、高人气。

高端一产一定是高收入,否则就不叫高端一产,还是原来概念上的一产。这里举几个例子:

滕头的水稻。在与村干部座谈的时候,笔者问:这样说起来滕头村是不是已经没有一产,只有二产和三产了?村干部说:我们有一产,而且还有大面积的一产。我们种水稻,还种有好几百亩的水稻。我们的水稻跟别人的不一样,别人的水稻卖一块钱,我们的水稻能卖五六块钱,所以我们的一产是高收入的一产。

第二个例子,柴桥的花卉。北仑区柴桥街道是中国“杜鹃花之乡”,以花木为主导产业,产品有各类杜鹃花、茶花、茶梅、龟甲冬青、红叶石楠等上百种。其中,杜鹃花是最引人注目的,无论是种植规模,还是商品苗存量,在全国都位居前列。原以为杜鹃花是很普通的花卉,但到了柴桥才知道,杜鹃花竟然可以这么丰富多彩,可以说是五颜六色、争奇斗艳。而且种杜鹃花效益很好,比较好的品种可以卖到几千甚至上万元一盆。

第三个例子,高泥的黄鱼。象山县的高泥村靠近海,村民本来主要种水稻,后来养殖大黄鱼和鲈鱼,目前高泥村是浙江省最大的网箱养殖基地,全村有160户村民从事养殖业,养殖的大黄鱼、鲈鱼等远销韩国和日本等地,总产值高达1.4亿元,其中黄鱼产值就是一个亿。

高端二产就是高科技。余姚市的舜宇集团,最早是乡村企业,成立于1984年,2007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是国内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光学企业。该公司长期深耕于光学产品领域,30多年来一直以光学零部件为核心,并进行上下游的整合,是国内领先的综合光学产品制造商,产值已达500多亿元。它生产手机、照相机的镜头,科技含量非常高,国内外许多知名品牌的手机都是用它的镜头。

高端三产是高人气。三产是服务业,是为人服务的,所以一定要有人来,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逐步向高端发展。这个高端不一定是高价位的,但一定是高品质的。这里有几个例子:

一是高端民宿。现在农村民宿的发展,还是要多层级、多类别,但一些已经发展得非常好的村,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就需要有高端民宿,以增强实力、提升内涵、扩大影响。像江北区的南联村、鄞州区的勤勇村、象山县的溪里方村等,都有比较高端的民宿,这些民宿已经成为这些村子闪亮的名片

二是精品旅游。农村搞三产,发展文旅产业,就要吸引游客来。但游客来了干什么?所以要有比较精致的线路、设施、项目、活动等等,让人家愿意来,来了之后待得住、还想来。最典型的像滕头村,文旅产业不断推陈出新,长盛不衰,常年吸引八方来客。新发展起来的有海曙区的李家坑村、奉化区的黄贤村、余姚市的柿林村等,都已经成为众多游客的目的地。

三是景区村庄。农村发展文旅产业,最后一定是全域化的,整个村子就是一个景区。不可能一个村庄一半靓丽、一半灰暗,这样的村子是做不好的。现在有许多村子已经做得很好了,像江北区的毛岙村、奉化区的金峨村、宁海县的双林村、象山县的方家岙村等,都成了“网红打卡地”。

第三句话,再到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这是发展的方向,也是必然的趋势。从调研情况看,只有一产,经济实力难以提升;而没有一产,就不像农村,也难以提升人气,不利于二、三产业,特别是三产的发展。现在不论是一些老典型,还是一些新发展起来的村庄,大多还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

当年在宁波推进农村文明示范线建设,不同区域实施不同类型:在沿海建“斑斓海岸”文明示范线,在山区建“五彩四明”文明示范线,在平原建“绚丽浙东”文明示范线。而第一条文明示范线,就是在象山县黄避岙乡建设的“斑斓西沪”文明示范线。当时设想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在这条示范线上的6个村,都要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在宁波推行后,逐步实现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成面,最终达到区域融合、城乡融合发展。现在宁波已经推出了57条文明示范线,带动70多个乡镇(街道)、350多个村更好更快发展,已经成为宁波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亮点,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载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