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低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瓶颈及解决方案探析

中低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瓶颈及解决方案探析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一时期,以纺织、钢铁等行业为代表的现今被称为中低技术产业的各个制造业部门初步确立并得到迅速发展,“干中学”和“用中学”等形式的技术创新频繁出现在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截至目前,对高技术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已远远超过了中低技术产业。这种趋势,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警觉,不断出台打压政策,以致于中低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内部升级,处于更为不利的状态。

1. 历史原因

(1)国际原因

18世纪自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被称为产业革命或第一次工业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体系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在这一时期,以纺织、钢铁等行业为代表的现今被称为中低技术产业的各个制造业部门初步确立并得到迅速发展,“干中学”和“用中学”等形式的技术创新频繁出现在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这种以直接从事生产活动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所推动的技术变革大多并非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并不需要或只需要应用很少的科学知识,工艺导向和试错过程对这一时期的技术创新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随后的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HMT产业、高技术产业逐步取代中低技术产业的各个部门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角,大型企业有组织的研发活动与公共研发机构之间密切的互动以及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以科学为基础、以研发为驱动的技术创新逐渐向中低技术产业扩散。相比之下,中低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表现得较为理性,大规模、激进式的技术变革已让位于小规模、渐进式的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等微小变革。传统的“干中学”、“用中学”等非研发性技术活动和增加资本品投资、应用新设备等间接R&D活动仍在中低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虽然在这一时期中低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也大为增加,但R&D强度远不能与HMT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相提并论。

(2)国内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以轻纺工业为代表的中低技术产业迅猛发展。这些产业在我国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相对超过了技术需求,从我国人口众多、科技素质普遍不高的资源禀赋特征来看,支撑这类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较低的人工成本。这些产业在快速发展中虽然吸收了大量的城乡就业,缓解了我国沉重的就业压力,但这种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劳动力对技术的替代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低技术产业内部的技术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人工成本优势是不可持续的。此后,我国制造业开始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上升明显,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尽管部分劳动密集型的中低技术产业仍然维持着一定的增长速度,在制造业当中还占有相当份额,但是比重已开始下降。人工成本的上升和人口红利的减少导致近年来不断出现“用工荒”,这种用工压力也在促使各个企业重视技术创新。

2. 宏观政策因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通过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变化,真正具有了现代化的意义。以197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为标志,我国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允准了承接国外产业转移的合法性。此后,国家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产业转移。由于我国当时的低水平技术起点,在最初所承接的产业转移中,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的中低技术产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以“三来一补”、“两头在外”为代表的“珠三角”发展模式曾引起各地政府的争相效仿。但是,这种产业转移模式主要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使得我国只能承担加工、组装等附加值较低的环节,由于没有核心技术,研发和营销等高附加值的环节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中,使得“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长期处于相对的低水平循环之中,升级路径陷于锁定状态。

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崛起所带来的持续性高速增长引起各国的普遍关注,我国也由此开始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经济的影响,积极探索一条不同于传统模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政策。截至目前,对高技术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已远远超过了中低技术产业。虽然早在2002年原国家经贸委就出台了《关于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实施意见》,但是,对高技术产业的过分关注分散了政策制定者和学者们的注意力。与高技术产业的各种政策扶持相比,“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缺少强有力的技术和政策支持。以渐进创新、“干中学”和“用中学”等非研发性的技术活动为主要特征的中低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在政府的创新政策中仍然常常被忽视。

另一方面,近年来部分中低技术产业基于传统生产模式的种种缺陷日渐暴露,更有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实行低水平扩张,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等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不同程度地出现生产能力过剩的现象。这种趋势,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警觉,不断出台打压政策,以致于中低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内部升级,处于更为不利的状态。

3. 技术因素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个产业从出现到退出经济领域,大致要经历四个发展阶段: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制造业领域,中低技术产业的各个部门大多处在产业的成熟期,生产制造技术在原有的技术体系下已非常成熟,新产品和产品的新用途开发十分困难,在这种条件下实现这些产业的根本性技术革命是十分困难的,也是不现实的。仅仅基于中低技术产业的内部力量推动的技术创新,效果毕竟有限。(www.daowen.com)

在高技术的应用方面,是高技术产业化还是中低技术产业升级,国内学者对产业发展的侧重点一直存有争议。高技术产业化的结果未必能够诞生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的范围毕竟是有限的;中低技术产业升级的方向也不只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基于价值链的产业内升级模式同样可以实现中低技术产业的改造和提升。将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引入中低技术产业,以此实现中低技术产业的产业内升级,可以使中低技术产业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尽管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可能会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但高额利润往往有高额风险相伴。将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引入中低技术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需要颠覆原有的技术体系并构建起新的技术体系,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其结果往往是难以预料的。在原有技术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小规模的技术改造,还是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一场彻底的技术变革,对每个企业都是一项艰难的抉择。实践表明,只有少数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选择采用高新技术并成功实现了商业化应用,多数企业满足于既得利益,创新意识不强。

4. 人才资源因素

我国多数中低技术产业长期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工成本优势是这些产业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任何事物普遍具有两面性,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人工成本较低一方面说明企业具有人工成本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也说明该企业技术水平不高、技术人才不足。人才短缺是导致中低技术产业中的众多企业陷入“低技术陷阱”的重要原因,也是制约中低技术产业升级的瓶颈。随着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产业升级的不断深入,近年来不断出现的“用工荒”不断对原有的低人工成本模式造成冲击,使这些产业的人工成本优势难以维持,也使一些企业不得不进行产业技术升级。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认为,知识是财富的最终源泉,人作为知识的载体和创造者,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报告,劳动者的技术水平直接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知识结构有了很大改善,但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在中低技术产业尤其如此。作为中低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推动者之一,技术工人在全部工人中的比重仍然很低,尤其是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技工严重短缺,其社会地位和薪酬水平与所付出的劳动不太相符,成为制约中低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一大瓶颈。在高技术竞争时代,信息技术以不同方式渗透到各个产业,中低技术产业的人才需求也相应发生了很大变化。中低技术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也需要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拥有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对企业发展十分重要。虽然近年来人才总量的供给不断增加,但面对不断变化的人才市场需求,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突出。

5. 观念因素

(1)对技术创新存在误区

OECD对高技术产业的界定旨在研究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但产业技术分类的唯一界定指标R&D强度往往被误用于识别创新。高技术产业以其较高的R&D强度被认为是高度创新的,中低技术产业由于R&D强度较低被认为是创新程度较低或不存在技术创新。基于这种误导,中低技术产业的许多非R&D活动都被错误地排除在技术创新之外,中低技术产业的创新潜力被人为地严重低估了。

(2)将中低技术产业视为“夕阳产业”

在迈向知识经济的过程中,产生、使用和吸收新知识的能力逐渐被视为经济成功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在这一背景下,西方传统智慧将高技术、研究密集型和以科学为基础的产业视为未来经济繁荣的关键驱动力。这些产业被视为高尖端产品的主要来源,在别处难以模仿。而非研究密集型产业,即所谓的中低技术产业,被视为“衰退产业”或“夕阳产业”,对未来的经济增长贡献很少,在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中只能消亡。因此,西方一些学者认为,工业化国家应集中于促进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不要在工业化初期就已出现的产业上浪费金钱、时间和精力。

(3)将产业升级仅仅理解为产业结构调整

人们对产业升级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一般理解为国家宏观经济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实际上,产业升级包括产业间升级和产业内升级,产业间升级即产业结构升级只是产业升级的一种形式。一般认为,产业间升级是指不同产业此消彼长的替代过程,产业内升级是指同一产业成长发展的进步过程。从国家宏观经济结构的角度考虑,各级政府更关注产业结构的升级。降低农业比重,控制工业总量、适度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加快服务业发展,一直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基本目标。在制造业内部,强调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基于对产业升级和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简单理解,产业升级被视为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取代中低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过程。中低技术产业的产业内升级在一定程度上被政府和学者们忽视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