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模型中,经济主体包括企业家、工人、自耕农三类。经济主体间的区别在于掌握的资源、技术以及从事的工作不同。因此,不同经济主体面对的生产和研发活动的选项不同,如表7-7所示。
表7-7 经济主体的生产研发行为选择表
如果关注不同经济主体在研发选择差异上的细节,以下几点可能具有普遍的意义。(www.daowen.com)
第一,工人由于参与到产品Y的生产中,通常会比自耕农更了解产品Y的生产技术,因而模仿创新更加便利。但是一般来说工人无法掌握企业家生产产品Y的所有技术,要独立地生产产品Y仍然需要进行研发。
第二,企业家对于产品Y的渐进性创新可能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也可能是准备通过引入廉价要素降低生产成本而不一定就是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实际的渐进性创新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同时实现这三种目标,或者牺牲某一个目标来换得整体效益的提高。
第三,产业Y中的企业对产品Z的根本性创新也应该视为产业Y中的研发。从历史经验的角度看,新的产业总是从已有的产业中孕育并独立出来。因此新产品Z在研发的早期很可能被看作是产业Y的一部分。例如制造业在没有实现产业化之前是农业的一部分,农民自己加工农具辅助农业生产,因此农民对制造技术的开发也可以算作是农业中的技术创新,直到制造农具形成一定规模,出现专业化的企业,新的产业才在观念上正式产生。
总之,如果我们只关注产业Y的研发情况,那么我们可以发现产业Y中的研发包含着自耕农、企业家和工人三类经济主体的模仿创新、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三类创新方向。如果每个经济主体都是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在生产、研发之间进行资源配置方案的选择,那么,任何影响到生产成本、研发风险、现有产品的市场价格和新技术潜在收益的影响因素都会影响到经济主体的行为选择,进而影响到产业整体的研发投入,最终会长期影响产业的技术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