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的研究成果分析

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的研究成果分析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直以来,传统产业由于R&D投入的缺失,决定了其创新手段和过程与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有很大的不同。具体来看,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方式是通过R&D投入重点开发全新的科技产品,属于基础性质的创新。高技术产业通过R&D而实现的新科技的发明或发现,包括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均需要依靠广大的市场来获得盈利以补充其研发成本,这是高技术产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的研究成果分析

以演化经济学为理论框架的现代创新理论在讨论传统产业创新问题时,从传统产业的重要性与创新方式入手深入理解知识经济。内容主要集中于产业划分指标、传统产业重要性、知识在传统产业内部流动问题、传统产业创新方式问题以及关于协调发展中低技术产业的政策建议五个问题。而PILOT在理论研究过程中,较多地吸收了演化经济学的创新方面的理论。

(一)产业划分的指标问题

在产业划分问题上,OECD的产业划分标准遭到了众多创新经济学家的质疑和批评。根据OECD在1986年提出的产业划分标准,将产业划分为三个技术层次,分别为高技术产业、中技术产业、低技术产业。在以后的发展中,该分类从三类发展成四类,即高技术产业、中高技术产业、中低技术产业和低技术产业四个层次,并沿用至今。一般认为,传统产业技术含量低,在技术革新方面较之高技术产业或研发密集产业缺乏活力,所以将传统产业归类为中低技术产业。而创新经济学家对于这一分类方法的质疑与批评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R&D投入和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并没有证据支持高R&D投入能够带来高的经济增长率。事实上,日本2002年国内R&D投入占当年GDP的3.12%,排在全球首位[2],但2002年日本实际经济增长率仅为2%。而R&D投入较匮乏的中国2002年的实际GDP增长率达到10.5%。这表明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非优于其他投入对经济的推动力。从国家层次看,R&D投入的统计数据不能反映真实的研发投入。跨国公司的总部和研发部门并不在同一国家内的情况已不少见,这种情况会导致在跨国公司研发部门在所在国实现的R&D投入被计入该国统计数据中,但其研究成果却在跨国公司总部或其他分支机构的所在国家内首先得到应用,这样就无法得到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完成的科技成果对应的所投入的实际R&D数据,从而也就无法得到R&D投入和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准确关系。再从产业层次看,高R&D投入并不意味能够带来高的增长率。在全球经济呈总体上升趋势的同时,20世纪90年代占主导地位的ICT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却出现世界范围的下滑。相反,某些传统产业依然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3]

第二,某产业的R&D投入水平和该产业产品的附加值以及技术含量并无直接联系。中低技术产业或传统产业这一名称容易对社会产生误导作用,使人产生中低技术产业所使用的技术层次低或生产技术落后等不利于传统产业发展的理解。但实际上,由于知识外溢与高新技术通过购买租赁等方式流动,中低技术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同样涉及各项高新科学技术,并且应用范围广泛。例如,伴随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的发展,信息通信技术在各个产业中均得到广泛的渗透和应用,那么仅通过R&D指标并不能将所谓的高技术产业和中低技术产业区分开。

第三,以R&D投入作为产业分类的唯一指标,其实是将R&D投入看作是实现创新的唯一源泉的表现之一。传统产业在缺乏R&D投入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实现持续的创新和保持较高的增长趋势,说明实现创新的源泉除了R&D投入外还有其他的源泉。而将注意力仅仅集中在R&D投入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将忽略其他源泉的发展,也就无法实现经济体创新能力的总体提高。

另外,从新科技的发明到它们实际被运用到生产经营当中,这之间常常存在较长的时滞。一方面,这表示前沿的科技知识并非都能立刻被应用到实践中,例如,我国自专利法实施以来,专利申请量已近100万件,据不完全统计,专利实施率仅为20%左右。在世界范围来看,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美国的专利闲置率大约为40%左右。而另一方面,这也表示目前已经存在的科技或专利仍有不少具有巨大的再开发的潜力。如果仅仅将目光放在对新科技的探寻之中,将忽略以现存科技为基础,通过对其他可用资源,如各种一般性知识,进行整合的方式实现创新的巨大潜力。所以,开发已有的外部知识或内部知识的持续发展是企业能够实现持续创新和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二)传统产业的重要性问题

传统产业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并且创新经济学认为进入知识经济后,经济体的产业结构调整并非完全来自新兴产业的进入和夕阳产业的退出,而在很大程度上是现存产业的持续性转化。对这一问题,本书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传统产业在各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是积极且重要的,虽然各国先后经历不同程度的去工业化(de-industrialization)过程,相应的产业结构也在不同程度上发生变革,各国制造业,特别是各个传统产业在经济体中所占的权重有所下降,但是,该趋势始终未能改变其在经济体中的主导地位。从1980年至1999年,OECD欧洲成员国国内的传统产业就业人数有所下降,而高技术产业就业人数却只有些许上升趋势,其变化并没有想象的大。前者所占份额始终保持在60%以上。所以,传统产业所处的地位决定了它的增长速度将影响经济整体的增长情况。由于各国不同的社会环境、文化传统和经济环境,各产业层次就业数据不尽相同,但总体格局大体一致,即传统产业的就业人数在经济体中始终占绝大多数的份额。虽然在社会认知层面,该领域正处于一个重要性相对下降的阶段,但是它对于就业的重要性仍然不容忽视。

另外,传统产业对创新领域的贡献也具有重要意义。一直以来,传统产业由于R&D投入的缺失,决定了其创新手段和过程与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有很大的不同。但其依靠不同于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方式,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创新频率,以此来保障其较快的增长速度。具体来看,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方式是通过R&D投入重点开发全新的科技产品,属于基础性质的创新。而传统产业的创新方式与之不同。由于缺少R&D投入的基础,其创新主要是通过将现存的各种类型的知识、产品、技术、材料进行独创性的应用、再组合或改造而产生的创新,是一种渐进型的创新过程。另一方面,它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技术产业能够持续的创新。高技术产业通过R&D而实现的新科技的发明或发现,包括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均需要依靠广大的市场来获得盈利以补充其研发成本,这是高技术产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传统产业在这里不仅充当了这一市场的角色,更是通过与高技术产业的各种合作和交易,促进了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活动。而传统产业也同样离不开高技术产业所提供的各种发明创新和各种科学知识,以改进自身产品、生产技术、工艺流程、生产设备等,并以高技术产业提供的创新成果为基础实现再创新。因此,借用生物学上的名词来描述传统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间的关系,称这种关系为“共生关系”(symbiosis)。这是一种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关系。所以,传统产业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绝不能用“夕阳产业”之类的名词来概括,政策制定者在政策制定方面也应该给予传统产业以足够的重视。

(三)知识问题与企业学习过程

熊彼特经济学认为,知识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因此知识也是各种类型创新的源泉,而且,不同类型知识的流动方式是不同的,这样就要求针对不同的知识安排不同的学习过程。所以,要通过促进产业创新的途径提升产业竞争力,就必须对知识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波兰尼(Polanyi)在其著作《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中对知识给予了广泛的讨论。他将知识分为两类,即明晰知识(articulated knowledge)和默示知识(tacit knowledge)。而通常所说的知识,包括书籍、图表等可直接进行编码的知识属于明晰知识的范畴,它们只是知识的一部分。波兰尼认为默示性是个人知识的基本特征,而明晰知识只是知识的冰山一角,而知识的大部分应是默示的,只有通过个人的实践才能表现出来。波兰尼认为,所有人类知识的源泉都是以个人灵感所产生的默示知识为基础的,“是个人无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只能借助某种活动形式间接推测出来的知识”[4]。从个体获得的知识的心理品质来看,它属于思维活动获得的知识。例如计算机编程、驾驶汽车和解决数学难题等都是默示知识。默示知识最大的特点是能够通过动作或步骤显示出来,表明事情该怎么去做,却不容易清楚地通过语言或其他编码形式加以描述。现代创新理论在采用波兰尼对知识的解释的基础上,将明晰知识与默示知识的区别归纳为三点:明晰知识可以被编码、储存和传递,而默示知识具有个人直觉的性质,且不能清楚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具有个人的特点,很难被正规化;明晰知识可以通过正规研究途径来学习,而默示知识仅能从特殊环境下的实际经验中学习;明晰知识可以被集中起来,以非个人的形式储存,在没有特定的行为人的情况下也能被使用,而默示知识的特点是分散,不易汇总[5]

在此基础上,创新经济学家认为以R&D行为作为知识经济的判别标准是一种误导。传统产业无论是在生产过程中,还是在企业管理中,都不仅运用大量的默示知识,而且也包含各种复杂的明晰知识。即使是传统的捕鱼业,在各个环节上也都会涉及复杂的明晰知识。例如,新型材料的使用、渔船设计、卫星传输、GPS全球定位系统、安全系统以及声呐系统等,均属于捕鱼业广泛运用技术,其所包含的明晰知识属于现代科技前沿,具有高度的复杂性。而这一特点却不能通过R&D指标来体现。所以,仅以R&D行为作为知识经济的判别标准,而将传统产业排除在知识经济之外是对知识经济的误读,其对于社会大众的认识具有误导作用。(www.daowen.com)

另一方面,传统产业的知识学习过程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传统产业对明晰知识的学习主要来自对高技术产业、大学、社会、政府的研发部门或技术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的吸收,并在生产、管理、销售等环节得以体现。根据现代创新理论,创新体系的建立,正是旨在加强各产业与研发部门或机构之间的合作和联系,以促进知识流动,并提高各产业整体的创新能力。而传统产业对于这些知识的使用并非是单纯地消极接受,这些吸收行为与这些机构间的互交作用,对于这些部门或机构的创新起着重要的激励作用。传统产业自身对于高新技术的要求,常常为这些研发部门或机构持续的创造知识提供方向和动力。而传统产业内的默示知识大多是来自工作实践中的经验积累和沿革,即“干中学”的过程,是分散于各个固定工作环节中的技巧的总结。这些默示知识并不一定是个人的,而是可以通过集体或社会学习的方式进行流动,并且在流动中得到总结或进化。尽管这些知识源自个体知识,但经过融合的集体知识却不仅仅是个体知识的加总。企业的这种把个体知识资源有效地转化为企业集体知识或企业效率,并最终在生产过程或产品中体现出来的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一个方面。传统产业不仅通过对外部知识的吸收和学习,将其与自身知识集相融合的手段完成创新,也通过不断发掘、发展和整合自身所拥有的知识集的方式实现创新。

(四)传统产业的创新问题

传统产业R&D投入不高这一情况决定了其在创新的源泉和模式上有别于高技术产业。因此,制定支持传统产业创新的政策,首先要明确传统产业是如何实现创新的,并且了解其特有的创新模式。现代创新理论分别从企业自身创新能力和企业通过合作加强创新这两个方面来论述传统产业的创新问题。

第一,经过众多案例研究后,将传统企业的创新源泉归纳为企业的创新实现能力(Innovation Enable Capability,IEC)。而对于创新实现能力的理解不应将其理解为创新的范式,而是实现创新或支持创新所需要的前提条件。创新实现能力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转换能力(transformative capability)和重组能力(configurational capability)。前者指企业持续地将所能够利用的企业外部明晰知识转换为自身内部的、具有自身特点和独特适用性的知识的能力,后者指企业将各种知识、人造品、参与者或行为主体创造性地进行再组合的能力。而这种重组能力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三部分:其一,认识能力方面,指企业对于不同类型的分散知识的重新组合能力;其二,组织能力方面,指企业对区域内分散的各参与者的组织能力,这些参与者包括各合作伙伴、研发机构、学校科研部门等与企业相联系的行为主体;其三,设计能力方面,指企业对现有知识按其不同功能、特点、方法进行重新组合的能力。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创新是指有利于多样性并能够产生利润的创造行为。这一广泛的定义更有利于理解传统企业的创新行为。对于创新,并非一定指在全世界范围内属于首创。对于某地区,甚至某一企业来说是全新的技术、知识、材料、设备、组织结构等的使用均属于创新行为。传统企业将外部知识的内化和对外部可用资源的创造性重组是创新的一种形式,属于过程的、渐进式的创新。而高技术产业通过R&D自主研发形式产生的创新大部分属于基础性创新,是一种完全的创新。传统企业正是通过这种过程性的创新不断挖掘高技术产业的研究成果,使其不断地创造价值和利润。而创新实现能力正是企业吸收和高效利用各种外部资源的前提条件。

第二,现代创新经济学强调企业间合作对于中低技术企业加强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它从两个角度论述了合作对企业创新的重要作用问题。首先,它以产业链为线索,考虑企业以所处的产业链为基础,加强其与上游和下游企业联系合作对创新的促进作用。处于产业链中的企业与其各种上游供货商或技术提供者建立合作关系,前者的需求对后者的创新来说是有效的刺激和启发,后者通过满足前者的各种需求改进已有的产品或技术,从而实现创新。客户与供货商之间的联系为传统企业知识库提供主要来源。而加强这种关系的管理反映了企业的创新实现能力,也是成功企业战略的一个方面。由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全球化的影响,产业链在一定程度上不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并且很多产业链已经扩展至国家,乃至全球范围。所以,企业所选择的合作伙伴将在很大程度上跨越地理因素的限制,合作的网络可以延伸至全球范围。另外,它从产业集群的角度阐述了合作对于传统企业创新的作用,在这里更加强调区域内企业在知识共享方面的合作。地理的一致性有助于企业间的合作与创新。地理一致性对于知识外溢有着积极作用,特别是在默示性知识的流动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由于默示性知识难以编码,这类知识的传播就需要人与人的直接交流。而地理上的一致性为这种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传统产业需要吸收高技术产业的研究成果和各种类型的知识,以便通过与外部高技术企业的研发机构、独立研发机构、政府研发部门、学校实验室等其他各种创造知识和储存知识的主体建立合作关系,加强知识的吸收与反馈,加强知识的流动与循环,促进创新的实现。这种合作关系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由于地理因素已经不再限制企业间的交流,所以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合作网络将成为现实。全球范围的合作将极大地丰富企业所能接受和利用的知识的种类和内容,有效地建立和利用全球合作网络成为推动创新的关键战略。结合地理一致性和全球化对创新的积极意义,并且二者在战略选择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性,所以企业有必要在二者之间找到符合企业自身需要的平衡点,才能够有效地利用一切所能利用的资源。

(五)传统产业创新的政策问题

通过对传统产业特殊创新来源及方式的研究,在深入理解产业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下,创新经济学提出了适合传统产业需要的产业政策,支持中低技术产业持续创新,从而提高传统产业整体竞争力。该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提高全社会对于传统产业的重视。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在大力支持高技术产业的同时,应兼顾中低技术产业的需要,给予其足够重视。由于对知识经济的片面理解以及产业划分时对“传统产业”的曲解,造成传统产业社会地位的下降,这给传统产业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影响,其中较明显的是在人才招聘环节上遇到的困难。社会地位的下降直接导致这一领域人才短缺。所以,有必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强调传统产业的重要性,提高其社会地位。在政策制定环节上充分重视传统产业,必须要正确地认识创新与R&D的关系,认识传统产业创新的重要性,并且在制定具体政策时,应具有针对性,切实考虑传统产业发展的需要,才能达到政策目标。

第二,提高传统企业合理、高效地利用各种政策的意识。根据欧洲11国传统企业的案例研究的结果,不少传统企业的管理层即使在有可利用政策的情况下,也没有意识到该政策对于自身的支持[6]。所以,一项产业政策能否顺利地产生效果并实现其目标,不仅在于政策的合理性,而且也在于政策接受者对于政策的理解和应用。一方面,政策制定者要给予传统产业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宣传媒介、培训、管理层指导或其他途径,引导传统企业合理利用这些政策。

第三,引导企业建立创新实现能力(IEC)。首先,加强企业所能够利用的知识库。通过加大教育投资,为传统产业提供适合的人才,并为传统企业员工提供培训课程,鼓励员工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其接触各种知识的机会,这有利于将各种明晰知识转化为企业内部知识;通过建立中介机构,帮助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建立在知识共享方面的合作关系。这样,一方面可以加快高技术产业各种基础创新成果在社会范围内的流动速度,也可使高技术产业迅速盈利,加快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传统产业接触和吸收这些不同类型的明晰知识。其次,引导企业内部加速知识流动,将企业员工的各种类型的默示性知识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例如,企业内部的集体学习过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达到这一目的。

第四,完善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并辅以公共财政政策,共同创造更加广泛的国家创新体系,支持高传统产业的持续创新与创新成果的扩散,增加创新的积极的外部效应。通过完善银行系统、证券投资公司风险投资三大融资渠道,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有利于传统产业积极利用高技术产业研究成果并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盈利。运用公共财政政策的税收和补贴两大工具共同刺激创新,引导和鼓励传统产业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创新[7](Horst Hanusch and Andreas Pyka, 2005)。

现代创新经济学在理论框架上摒弃了主流经济学的个人主义和数学抽象形式的理论框架,而采用演化经济学范式,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建立解释范围更广泛的创新和产业发展理论。它在对OECD产业划分指标进行批评时,充分认识到创新源泉的多样性,以及不利于产业健康协调发展的高、中、低技术产业划分,并充分认识到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这些对于新指标体系的建立具有先导的意义。但是,在这一方面仍存在一些遗留的问题和不足有待于深入研究。例如,它在尝试提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来测度企业创新实现能力的发展水平,力求为企业发展创新能力指明方向。在研究传统产业重要性问题时,它提出了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间的共生关系,充分论证了传统产业与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上,更深入的研究任务是确定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此外,如何通过具体的政策措施支持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以及针对不同产业的政策之间的溢出效应等方面,都是重点研究对象。最后,创新经济理论在实证研究方面由于研究学者国别与所处地域等因素的局限,其所采用的案例研究对象主要是来自欧洲各国的传统企业,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案例分析方面仍是空白,所以在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中国产业发展时,需要考虑中国具体的国情和产业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