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R&D强度与产业技术分类关系分析

R&D强度与产业技术分类关系分析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R&D强度”亦称“R&D密度”,是指R&D经费与某种产出指标之间的比值。就某一行业而言,通常是R&D费用与总产值、增加值或其他产出指标之比。间接R&D强度的引入虽然不足以对制造业技术分类及高技术产业的界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但对LMT产业却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计算间接R&D强度时需要用到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该界定方法表明,产业技术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制造业各部门的R&D经费强度。

R&D强度与产业技术分类关系分析

“R&D强度”亦称“R&D密度”,是指R&D经费与某种产出指标之间的比值。就某一行业而言,通常是R&D费用与总产值增加值或其他产出指标之比。R&D强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代表产业的技术密集度,较高的技术密集度正是高技术产业区别于其他制造业部门的本质特征。正因为如此,OECD界定高技术产业选择了R&D强度这一指标。

在最初的产业技术分类界定中,OECD只选择了R&D经费占总产值比重这一个强度指标。在1994年对产业技术分类标准进行修订时,OECD已充分认识到应用这一指标的局限,受美国DOC3经验的启发,将间接R&D经费纳入进来,界定指标变为:R&D总经费(直接R&D经费+间接R&D经费)占总产值比重、直接R&D经费占总产值比重和直接R&D经费占增加值比重三项。间接R&D强度的引入,使一个产业所使用的资本和中间产品中包含的R&D得到了正式承认,这些“已获得的技术”(acquired technology)虽然不是直接产生于产业内部,但是对该产业的发展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制造业各部门R&D强度的分析,可以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从高技术产业、中高技术产业到中低技术产业,再到低技术产业,随着直接R&D强度的下降,间接R&D强度总体上尽管也在下降,但间接R&D与直接R&D之间的比值却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高技术产业的直接R&D强度和间接R&D强度虽然远高于LMT产业,但LMT产业的间接R&D更具有比较优势。间接R&D强度的引入虽然不足以对制造业技术分类及高技术产业的界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但对LMT产业却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那些所谓的LMT产业并不是通过直接R&D创造获取知识,间接R&D才是这些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

在计算间接R&D强度时需要用到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由于这些数据的获取十分困难,目前可收集到的最新的投入—产出数据是1990年的,这也就决定了间接R&D强度的应用局限。在2001年第三次修订产业技术分类时,OECD没有考虑间接R&D经费,只应用了R&D经费占产值比重和R&D经费占增加值比重这两个指标。

根据OECD的产业技术分类标准(见表2-1和表2-2),航空航天器制造、制药、电子通信设备和精密仪器的制造等产业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高技术产业。LMT产业也称非研究密集型产业,包括一些更为传统和成熟的部门,如食品加工、造纸、出版和印刷业、木材家具业、金属制品业以及塑料制品的生产。

表2-1 制造业产业的技术分类a

(www.daowen.com)

注:a. 基于12个OECD国家的数据:美国、加拿大、日本、丹麦、芬兰、法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西班牙、瑞典、英国
b. 总体R&D强度是把各国的R&D经费、增加值和产值按GDP购买力平价折算后进行计算而得来的。
资料来源:OECD. ANBERD and STAN database, May 2003

表2-2 1991~1999年12个OECD国家的总体R&D强度a

注:a. R&D强度为直接R&D支出占产值(总产出)的百分比,按GDP购买力平价折算后的各国的R&D经费和产值计算。
资料来源:OECD. ANBERD and STAN database, May 2003

OECD用R&D经费强度指标对制造业进行技术分类,不仅明确了高技术产业的范围,借此强调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对中高技术、中低技术和低技术产业进行了较为科学的界定。该界定方法表明,产业技术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制造业各部门的R&D经费强度。在一定时期内,制造业各部门的R&D经费强度较为稳定,变化不大,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R&D经费强度不会长期固定不变,也要相应发生较大波动。此外,由于产业技术分类是基于国际标准行业分类中的各制造业部门,而ISIC也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修订和更新。随着ISIC-Rev.4的正式公布并得到各国的广泛认可,它将逐步取代目前普遍使用的ISIC-Rev.3,OECD的产业技术分类标准也会随之作出调整和修改。因此,产业技术分类的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技术分类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