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熊彼特创新理论:动态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熊彼特创新理论:动态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熊彼特创新理论的起源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理论”这个概念。但是,熊彼特不满足于瓦尔拉斯的静态均衡分析,而用动态的方法创立了“动态的经济发展理论”。正是在马克思关于技术发展和作用的观点的基础上,熊彼特深入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的决定因素,创造性地提出了独特的创新理论。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熊彼特创新理论:动态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一)熊彼特创新理论的起源

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理论”这个概念。熊彼特以“创新理论”为核心,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质、动力与机制,探讨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周期波动,预测了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提出了独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体系。今天的许多创新研究,仍然局限在熊彼特当年制定的框架内。随着技术创新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熊彼特的地位也日益得到提升。罗森堡曾这样说过,21世纪,熊彼特将是最重要的经济学家。

耐人寻味的是,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马克思,都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但后继的经济学家们却背离了这一传统。熊彼特的许多灼见,也长期被人忽视,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时代才将技术创新推上经济学舞台。因此,经济学家称五六十年代是技术创新的复兴时代。

1. 亚当·斯密的贡献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技术创新研究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可以说是一部关于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关系的著作。同样的思想还体现在他较早的《论警察》的讲演中[7]。亚当·斯密的中心思想是:国家的富裕在于分工,而分工之所以有助于经济增长,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分工有助于某些机械的发明,这些发明将减少生产中劳动的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

亚当·斯密指出:“任何社会的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都只能由两种方法来增加。其一,改进社会上实际雇用的有用劳动的生产力;其二,增加社会上实际雇用的有用劳动量。有用劳动的生产力改进,取决于:(1)劳动者能力改进;(2)他工作所用的机械的改进。”[8]这里,劳动者能力的改进、机械的改进,都与技术进步相关。从这段话里我们看到,亚当·斯密已认识到:技术进步是除资本、劳动力之外又一个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2. 瓦尔拉斯的贡献

熊彼特的研究方法受到瓦尔拉斯的经济思想的影响。他认为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是经济理论方面的杰出成就。但是,熊彼特不满足于瓦尔拉斯的静态均衡分析,而用动态的方法创立了“动态的经济发展理论”。他认为经济发展不是由外部推动的,而是由来自资本主义经济内部的因素推动的,即它是“创新”的结果;而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正是由于“创新”的减退和消失。

可以看出,熊彼特在研究经济发展时采用的主要是动态均衡的分析方法,并侧重于从事物的内部寻求原因。其研究方法一方面直接来源于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分析,另一方面也受到了马克思的很大影响。

3.马克思的贡献

马克思对发明、技术创新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罗森堡认为,马克思关于这些问题的论述,仍是当今对技术及其分支进行研究的出发点[9]。马克思把发明和创新看成是一个社会过程,科学技术在经济生活中具有巨大的作用。下面是人们经常引用的一段名言: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使,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过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10]

但另一方面,马克思又对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用采取了批判的态度。他认为“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11];“使工人家庭全体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受资本的直接统治”[12]。他同时赞同大卫·李嘉图的观点,认为机器的使用会造成“过剩的劳动人口”[13]。他还认为机器会使工人劳动强度增加。

可以看出,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关系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科学和技术是社会经济或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动力;反过来,社会经济又决定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即科学—技术—社会经济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辨证的发展过程。熊彼特十分欣赏马克思对技术发明和创新作用的观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马克思剖析资本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是在马克思关于技术发展和作用的观点的基础上,熊彼特深入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的决定因素,创造性地提出了独特的创新理论。但要指出的是:熊彼特虽然在发展观上与马克思有一定的共同之处,但他却反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反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因而与马克思在世界观和立场方面有根本的不同,熊彼特夫人也指出了这一点,认为这一点导致了两个“极不相同的结果,它使马克思谴责资本主义,而使熊彼特成为资本主义的热心辩护人”。

自亚当·斯密和马克思之后,经济学家们一般把技术进步看成是不变的,并把它排除在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之外。他们仅把资本和劳动看作是经济增长的要素。瓦尔拉斯的均衡分析、边际主义的分析方法,使众多的经济学家为之着迷。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危机这些现实问题,不断地困扰着经济学家。凯恩斯革命,又使一大批经济学家被吸引去丰富和完善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所有这些,都使技术创新研究退缩到一个不为人所察觉的角落里。

(二)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

熊彼特以创新理论为其经济学说的核心内容,对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等展开研究,形成自成体系的理论学说。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1. 创新的概念

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的利润

所谓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要素的投入同产出或劳动的最大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它表示产出是投入的函数。每一生产函数都假定一个已知的技术水平,如果技术水平不同,生产函数也不同。提高技术水平,生产函数也随之发生改变,或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实现了“新组合”,其结果是获得更多的利润。

这种“创新”或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包括五种情况:一是产品创新,即制造一种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与过去产品有本质区别的新产品;二是生产方法创新,即采用一种产业部门从未使用过的方法包括新工艺和新技术来进行生产和经营;三是市场创新,即开辟有关国家或某一特定产业部门以前尚未进入的市场;四是资源开发创新,不管这种资源是已经存在的,还是首次创造出来的,实现一种新的资源供给;五是组织管理创新,即实行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建立或打破某种垄断。

由此可见,熊彼特的创新概念,主要强调的是把技术与经济结合起来,属于技术创新范畴,也涉及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这种创新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在这里,他把发明与创新分开。创新不等同于技术上的发明,创新是指经济上引入某种“新”的东西,当新的技术发明被应用于经济活动时,才称其为“创新”。也就是说,他强调第一个将发明引入生产体系的行为才是创新。

2. 创新与企业家(www.daowen.com)

熊彼特指出,“企业”是实现“新组合”的组织;“企业家”是实现“新组合”的人们。企业家活动的动力来源于对垄断利润或超额利润的追逐,其目的或结果是实现“新组合”或创新。可以说,创新的承担者 (主体)只能是企业家,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是经济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企业家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实现“创新”。企业家是资本的使用人、实现生产要素“新组合”的首创人。企业家可以同时是一个资本家或是一个技术发明者。但作为拥有资本的资本家或技术发明者如果不把他们的资本技术用于生产方式的新组合,没有创新行为,那他们就不能成为企业家。

在熊彼特看来,企业家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眼光;二是有胆识;三是有经营能力。企业家既能看到市场潜在的商业利润,又敢于冒经营风险,从而取得可能的市场利润;同时善于动员和组织社会资源,进行并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最终获取超额利润。企业家之所以创新,是因为他善于看到创新可能带来的盈利机会,勇于使潜在的盈利机会转变成现实的利润。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利润,更是这种企业家精神。

3. 创新与经济增长

熊彼特认为,创新导致经济增长,但这种增长呈现周期性。创新之所以能够导致经济增长,是因为创新者不但为自己赢得利润,而且为其他企业起了示范作用,开辟了发展之路。创新一旦出现,往往会引起其他企业的普遍模仿,从而引发更大的创新浪潮,致使经济走向高涨。当众多企业模仿同一创新后,创新浪潮逐渐消逝、经济出现停滞。如果经济要再度增长,必须有新一轮的创新出现。企业只有不断创新、发展,才能保证经济持续增长。

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过程是通过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的周期过程而实现的,而创新是决定这种周期的主要因素。经济危机是创新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周期性的经济现象,繁荣之后便是衰退,衰退和萧条就是危机,摆脱经济危机只有通过创新。

4. 创新与经济发展

熊彼特认为,“创新”、“新组合”、“经济发展”是一个意思或同义语,创新就是实现生产方法的新组合,创新就是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一种“质变”或生产方法的“新组合”,它与经济增长的最大区别在于: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在熊彼特看来,创新的过程,是不断破坏旧的结构、不断创造新的结构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破坏过程。一批又一批企业在创新浪潮中被淘汰,一批又一批新的企业在创新浪潮中崛起,具有创新能力和活力的企业不断发展。生产要素在创新过程中实现优化组合,经济就会不断发展。持续创新,持续破坏,持续优化,持续发展,这就是创新的经济发展逻辑。

综观熊彼特的思想发展过程,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有两点显得格外突出:其一,他高度强调企业家的作用;其二,他把技术看成是外生的经济变量。在他看来,技术创新遵从如下的发展模式:(1)有一个与科学新发展相关但不能确定的基本发明流,它们大半处在现有企业和市场结构之外,基本上不受市场需求的影响,虽然可能受到潜在需求的影响;(2)有一群企业家意识到这些发明的未来潜能,准备冒发明和创新的风险,这种冒险行动是一般资本家或经理不敢采取的;(3)一旦成功地作出一项根本性的创新,它将使现有市场结构处于不均衡状态,成功的创新者将获得短期的超额垄断利润,但这种垄断会随着大量模仿者的进入而被削弱。

这一模式被后人称为熊彼特企业家创新模式,也就是熊彼特创新模式Ⅰ[14]。图1-1是该模式的图示。

图1-1 熊彼特企业家创新模式Ⅰ

熊彼特的这一模式不是没有缺陷的。首先,他把技术创新看作是一个黑箱,没有研究技术创新的过程和机制。其次,他把技术看成是一个经济系统的外生变量。但熊彼特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首次向人们昭示技术创新对经济的巨大作用。他勇敢地批判了当时主流的经济学观念:经济系统是静态的、均衡的。

熊彼特的另一本富于创新的著作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熊彼特在1947年出版的这本书中,发展了《经济发展理论》一书的思想,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首先,强调垄断企业在创新中的巨大作用。这使熊彼特站在了大多数仍迷恋于完全竞争的经济学家的对立面。因为在当时,大多数经济学家对垄断性企业表示不信任。

在这本书中,熊彼特从四个方面对当时流行的“完全竞争”观点进行了批驳。(1)完全竞争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即使在农产品上,也没有纯粹的完全竞争。(2)完全竞争是与经济进步不相容的。“完全竞争意味着自由进入任何产业。……但是完全自由进入一个新领域,也许就会使进入新领域成为根本不可能的事。很难设想完全竞争一开始就会采用新生产方法和新商品。这就是说,我们所称之为经济进步的东西,大部分和完全竞争是不相容的。”[15](3)完全竞争会导致浪费。(4)完全竞争易被外来干扰击溃。

熊彼特最后得出结论说:“完全竞争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低劣的,它没有权利被树立为理想效率的模范。”[16]必须接受的事实是,大企业“已经成为经济进步的最有力的发动机,尤其已成为总产量长期扩张最有力的发动机”[17]

其次,提出了技术创新是内生的思想。现代大企业都会把建立一个研究与开发(R&D)部门当作首先要做的事,“其间每个成员都懂得他的面包黄油取决于他所发明的改进方法的成功”[18]。而成功的创新将会是一个正反馈,使该企业更重视研究和开发活动,进而增强了市场集中度。

我们把熊彼特的这一技术创新过程模式称为熊彼特技术创新模式Ⅱ,其内容包括:(1)技术来自企业内部的创新部门;(2)成功的技术创新使企业获取超额利润大,形成暂时的垄断;(3)大量模仿者的加入削弱了垄断者的地位。这一模式如图1-2所示。

图1-2 熊彼特大企业创新模式Ⅱ

熊彼特的这两个创新过程模式,各有特色,但并非是不相容的。熊彼特没有排除在大企业R&D部门越来越重要的情况下,仍有存在熊彼特创新模式I的可能性,他也没有完全排除企业家的作用。两个模式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例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