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行动者的非主体化的分析介绍

行动者的非主体化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人文社会科学的文献中,“主体”一词得到了广泛使用,在涉及认识和行动的几乎一切问题上,都会用“主体”一词来置换“人”的概念,或者说,将人界定为主体。对于行动者来说,没有必要刻意强调其主体性特征,或者说,行动者作为主体并不是一个值得刻意关注的问题。

行动者的非主体化的分析介绍

人文社会科学的文献中,“主体”一词得到了广泛使用,在涉及认识和行动的几乎一切问题上,都会用“主体”一词来置换“人”的概念,或者说,将人界定为主体。不过,我们也看到,只有在较为简单和相对封闭的系统中,行动者才以主体的形式出现,或者说,只有当组织结构和行动路线具有线性特征时,才需要突出强调行动者的主体性。如果行动系统变得非常复杂、行动目标变得很不确定、组织结构和行动路线出现随机调整的状况,那么,行动者实际上也就会处在互动中。这个时候,主体与客体的理解框架就不再适用。因为对于处在互动过程中的行动者来说,并不是某(些)人影响、支配另一(些)人,不存在着自我与对象、主动与使动之分。

相对于行动中的一方施加影响于另一方而言,在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在开放系统中,行动者处在一种时时互动的合作关系之中,他们朝着共同方向的努力和指向共同目标的行动是一种合作行动,他们都是平等的行动者。所以,在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条件下,行动者实际上应该被定义为合作者,而不应当根据它(他)所施加的影响或加以改造的对象来进行定义,即不应将其看作主体。对于行动者来说,没有必要刻意强调其主体性特征,或者说,行动者作为主体并不是一个值得刻意关注的问题。当然,这并不能像德里达福柯等人所理解那样,认为那是一种“主体消失”的状况,而是主体的地位不再显得那么重要了,是主体以及主体性在人的视野中退居到了不受重视的角落时的状况。(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