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郑和七下西洋:别样解读

郑和七下西洋:别样解读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郑和下西洋时,每到一国,都会邀请其国王派使节回访“天朝”,甚至邀请某些国王亲自回访,所以其使命之一是促进朝贡贸易体系的建立。甚至有人怀疑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摧毁海外华商的贸易基地,希望由朝廷垄断对外贸易。郑和下西洋无疑是一壮举,但中国历代统治者一旦认识到商业的重要意义时,往往抑制不住通过官营牟取利益,而结果每每令人失望。可以说,郑和下西洋可以定义为一次失败的国营对外贸易行动。

郑和七下西洋:别样解读

关于明朝郑和西洋的目的,按照当时皇帝的诏书所述是为扬我“天朝国威”,让所谓“四方蛮夷”归服,按今天的话说是在东南亚地区创建朝贡体系。但有些人却信从寻找失踪的建文帝一说,另有学者认为是寻找黄金。到底如何,笔者不敢妄断,根据朝廷及郑和的实际行动,笔者将其看成是官方发动的带有政治目的的对外贸易行动。

之所以这么断定,是因为在当时,明朝与其他国家的官方贸易模式是朝贡体系,即其他国家的君主使者来华进贡,明朝皇帝赏赐其丰厚的财物,以示“宗主国”的大度。郑和下西洋时,每到一国,都会邀请其国王派使节回访“天朝”,甚至邀请某些国王亲自回访,所以其使命之一是促进朝贡贸易体系的建立。但是,此朝贡体系对于明朝在经济上是不划算的,赏赐物品的价值远远大于其他国家进贡的物品的价值。

当然,郑和下西洋也担负着正常贸易的使命,郑和将所带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物品卖与各国商人,带回香料、木材等商品。但是,这些正常的贸易仍然亏损。其原因是,为显国威,所乘船只吨位过大,船员及随行人员过多,因而成本甚巨。而换回的物资多属香料、木材等,实际对这类物资明朝国内需求有限,经济意义不大。其实,在古代,国与国之间的贸易,由于弱国的财力有限,可能对于经济发达国家的商品需求都有限,正常贸易也未必能够获利,这并不令人意外。后世,西方国家打开中国的国门,强迫中国与其进行贸易,但很快发现,他们对中国的商品需求很大,而中国对他们的商品需求却有限,使西方国家产生了高额贸易逆差。在此情况下,他们采取了贩卖鸦片的卑劣行径,才阻止了白银源源不断地流进中国。英国与印度最初的贸易也是逆差即可为证。所以资本主义初期的对外贸易,都伴随着殖民掠夺,因为正常贸易获利有限,甚至亏损。可见郑和的对外贸易无法获利也是可以理解的。(www.daowen.com)

郑和的国营对外贸易不能获利,但民间的对外贸易却进行得如火如荼。因为民间贸易不会好大喜功,他们进行了严谨的成本核算,且采取必要措施降低成本。比如,减小船只的吨位,缩减参与交易的人员,避免铺张浪费,并且在海外建立基地,加之熟悉市场,货物的买卖更有针对性,因而可以获利。甚至有人怀疑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摧毁海外华商的贸易基地,希望由朝廷垄断对外贸易。[29]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终因亏损过大而被迫放弃,可以说,这次由官方实施的对外贸易以失败而告终。对比西方的航海行动,西方国家关心的是海外财富,关心那些用于征服殖民地武器制造技术和为他们筹措战争和航海经费的货币操纵者,以及为战争筹措资金的国债者中产生的资产阶级。而明朝廷未认识到,带有其他目的而不以商业利益为纯粹考量的经济行动都会失败。并且,明朝的航海行动也没有动员民间广泛参与,当国家财政无力或不愿负担航海经费时也没有民间资本参与续航。郑和下西洋无疑是一壮举,但中国历代统治者一旦认识到商业的重要意义时,往往抑制不住通过官营牟取利益,而结果每每令人失望。可以说,郑和下西洋可以定义为一次失败的国营对外贸易行动。遗憾的是,明代官员未看透失败的原因,而以道德的眼光对其行为进行批判,从而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失去了大航海时代,在某种意义上与海洋文明失之交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