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边际效用理论
与古典经济学着重关注供给侧不同,边际分析学将兴趣转向了需求侧。其认为商品的价值与生产成本无关,劳动不是价值的起源,价值是由效用决定的,尤其是边际效用。
杰文斯、门格尔发现了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即随着一件产品的消费增加,其边际效用减少,且认为价格决定中的重要因素不是总效用或平均效用,而是边际效用。价格由边际效用决定而非由劳动决定的这一理论,避免了未将劳动所产生的价值全部分配给劳动者的指控。
但是,其又引出了不同人的效用比较的新问题。因为根据边际效用理论,富人得到几美元的效用远低于穷人得到几美元的效用,故为了增加社会的总效用,应通过税收或其他方式,将财富转移给穷人,毕竟富人失去的效用少,穷人得到的效用多。为避免此尴尬问题,学者只能声称,人与人之间的效用是不可能比较的。
2.边际效用理论的应用
边际效用理论不仅应用在地租及商品价格的确定上,也可以应用在其他生产要素的分析上。将其应用在产品收益上,即收益递减原理:如果保持其他生产要素不变,增加一种可变要素到这种不变要素上,那么形成的产量经常是一开始以递增的速度增加,然后以递减的速度增加,最终递减。
将边际分析递减原理应用到劳动的需求曲线上,最常用的是摘苹果的案例。在一个果园中,假定1个工人一天可以采摘50个苹果,1个苹果1元,2个人可以采摘90个苹果,收入90元。3个人可以采摘120个苹果,收入120元。若工人工资为每人每天30元,雇用一个工人创造的价值是20元,若雇用2个工人,第二个工人创造的价值是10元,若雇用3个,第三个工人的边际价值为0。
通过该案例,我们可以得到两个结论:一是工资水平决定了雇用的人数。若工资降低,如每天20元,则雇用1个工人创造价值是30元,雇用2个工人,第二个工人创造的价值是20元,雇用3个工人,第三个工人创造的价值是10元,只有当雇用4个工人,采摘的苹果数是140个时,边际价值才为0。二是一个工人每天的工资并不仅仅取决于劳动的需求曲线,还与劳动力的供给曲线相关,两条曲线的交点即在供给与需求到达均衡时所得到,这决定了劳动者的工资(见图2-1)。
图2-1 需求与供给曲线
D线是需求曲线,即随劳动力人数的增加,其边际收入呈下降趋势;而S线是供给曲线,即工资越高,劳动力供给数量增加。Qe则是达至均衡时所雇用的劳动力数量;而Pe则是均衡时工人的工资收入。(www.daowen.com)
同理,资金、土地的需求与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土地与资本的收入水平,即地租与利润。
因此,边际分析学者约翰·贝茨·克拉克在《财富的分配》一文中给出了他的结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每种生产要素将获得等于边际产品价值的收益。这一收益度量了一种要素对正在生产的特定产品的贡献,也度量了它对社会的贡献。[30]
因此,他推翻了古典经济学所认为的地主收取地租是不劳而获的观点,同样认为资本的收入也是正当的,是公平与公正的,即完全竞争市场所遵循的分配方式是符合道德的。
同样,保持低工资或甚至降低工资也是正当的。由于工资也由劳动的边际产值锁定,并且按照苹果的案例,工资降低可以雇用更多的工人,降低失业率,因此也是正当的。
但是,劳动力、土地和资本都是生产的要素,为何资本看上去很独特,因为它产生了永久流向其所有者的剩余价值。这种独特性在道德上是有瑕疵的。又有学者提出了新的观点来论证资本获得利润的正当性,即个人宁愿选择现在的产品,而不愿选择未来的产品,或换句话说,现在的钱比未来的钱值钱。因此,资本的拥有者用现在较值钱的货币投资,获得利润是正当的。当然,若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若将此理由作为资本获利的原因,则略显牵强。
为此,欧文·费雪提出,劳动力、土地和资本都是生产要素,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并不是都归于资本的所有者,地主、雇员及资本家都参与了剩余价值的分配。因此,任何一个因素获得的收入都是正当的。
资本的所有者、劳动力的拥有者若获得更多的收入,都须牺牲目前的消费。如一个职员,为了获得更多收入,将一部分收入投入自己的再教育,就可能获得更高的工资。
因此,边际效用理论的学者为了证明经济体分配机制的正当性,分别提出了三种理由予以说明。理由一,认为按边际分析理论,工资、地租及利润都是由其边际价值决定的,是客观规律使然,是依各要素对生产的产品或对社会的贡献而定的。理由二,认为现在的产品或资本比未来的产品或资本价值更高,因此资本获取利润是正当的。理由三,认为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参与了剩余价值的分配,因此不存在剥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