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的羁绊时,社会就将进行变革,产生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还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使收益递增,这是为一般古典经济学家所忽略的。
不仅如此,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的道德水平与经济发展的程度有关,换言之,当物质生产带来的财富能满足人们的所有需要时,人们就可以抛弃利己观念,因为,那时人们的欲望都可得到满足了,就不会再斤斤计较自己的那一点利益了。当然,那须到共产主义社会才有望实现,即使在社会主义社会,仍须通过激励机制来组织经济活动,为了引导人们劳动,必须给予报酬。[26]因此,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其理性经济人假设,马克思是认可的,虽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该假设会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1.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继承并发展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认为生产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数量决定着商品的相对价格。但与李嘉图不同,马克思将劳动价值理论用作说明剩余价值的工具,即任何经济体将生产出比其需求更多的产品或服务,以支付全部实际社会成本。因此,以总产量减去总成本,将会形成一个剩余,成为剩余价值。[27]对于如何看待剩余价值的分配,马克思认为将该剩余全部分给资本所有者,是不道德的,是剥削。
2.马克思对工资基金学说的否定
李嘉图将斯密与马尔萨斯的学说结合用以解释工人仅能得到维持基本生活资料的工资基金学说,因马尔萨斯人口论忽略了科技进步而被世人抛弃。马克思则认为,工人低工资的原因与工资基金学说无关,而是因为存在失业后备军所致。
马克思指出,市场上总是存在劳动的超额供给,它才是压低工资、维持利润的真正原因。即使在某个时候实现了较充分的就业,也会因资本家出于对利润的追求而使用新技术和新机器导致失业人数增加。历史也证明,即使在经济繁荣期,失业率也不会为零。
3.马克思对萨伊定律的否定与经济危机学说(www.daowen.com)
所谓萨伊定律,是指经济一般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就业不足。其依据是认为市场经济体是自洽的,且生产都是为了消费或销售,而销售正是为了购买生活资料或生产资料。
然而,马克思关于存在失业后备军的观点打破了萨伊定律所主张的充分就业的神话。而且,马克思经过深入研究,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体与前资本主义经济体不同,不是为了交换而生产产品,而是为了利润而生产产品,并指出人类所经历的经济体有下述三种类型。
简单经济体(货币发明之前):C→C C=商品
货币经济体:C→M→C M=货币
资本主义经济体:M→C→M
如此,马克思的理论打破了萨伊定律成立的前提,强调资本主义不是为了商品的交换而生产,而是为了货币或利润而生产,所以萨伊定律不成立。资本主义必然会发生生产过剩,引发经济危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会经历周期性的波动,原因有三:一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会引起资本聚集和投资狂热出现,导致工资上升,利润下降。随着投资泡沫的破裂,经济会进入萧条期,经历周期循环。二是因生产是无计划的,会导致局部的比例失调,而这种局部生产过剩的失调会传导至其他部门,引起经济体的整体萧条。三是劳动者所获得的收入微薄,消费不足,这也是导致生产过剩、经济萧条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