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研究方法、对象与场域:探索与实践

研究方法、对象与场域: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本研究并未涉及女性对象的访谈,对研究内容与结论不构成影响。

研究方法、对象与场域:探索与实践

1.研究方法

本章在研究属性上应归类于质性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序贯访谈法和多类型分析法。序贯访谈法,具体说来就是在研究开始前并不设定访谈对象的人数,针对访谈对象提出的问题也并不一定要相同,具体多少个访谈对象“够用”,要视提出的问题是否达到饱和(saturation)状态,即对研究来说够用。笔者依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在深入具体场域通过对三个湖北孝感人在Z市[10]生活经历的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基本可以满足研究的需要,也即是说,本文的最终访谈对象就是这三个湖北孝感人。接下来展开多案例分析、探索性分析、描述性分析和解释性分析,即罗伯特·殷所称的多案例研究、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所谓多案例研究,是在同一研究中包括两个或多个案例。探索性案例研究,目的在于定义将要研究的问题或假设,或判断预定研究方案的可行性;描述性案例研究在特定情境中展示了对现象的完整描述;解释性案例研究提供因果关系的信息——解释事情是如何发生的[11]

2.研究对象

在研究目的明确以后,研究对象就要依据研究目的来找寻,并通过问题是否达到“饱和”来确定最终的访谈对象个数,笔者在实地调研中最终确定了三位访谈对象。为了方便下文的说明、解释和分析,本文分别将三位访谈对象设定为一号访谈对象、二号访谈对象和三号访谈对象。

一号访谈对象:男,62岁,1984年与同乡几位好友来到Z市做小商品生意,家人并未跟随,后来从事家电的零售与批发生意,90年代中后期在Z市成立公司,事业成功后家里直系亲属迁到Z市,2009年Z市湖北孝感商会成立,任商会会长。

二号访谈对象:男,61岁,1992年来到Z市摆地摊做小商品生意,之前在湖北孝感某商业部门任职员,办理停薪留职后才到Z市与弟弟汇合,其弟早年因在家务农并无正式工作单位,遂在1984年就跟随一号访谈对象来到Z市。二号访谈对象现在实现了事业转型,有自己的公司,家里的亲属现在大多生活在Z市,目前是湖北孝感商会副会长兼商会党支部副书记。(www.daowen.com)

三号访谈对象:男,29岁,是二号访谈对象的侄子,其父是二号访谈对象的亲弟弟。三号访谈对象出生在湖北孝感老家,出生不久便与其母来到Z市与其父共同居住,算是在Z市长大的85后。在其个人的教育经历上,小学是在Z市读的,父母认为湖北的教育水平比Z市要好,所以将其送回湖北老家读的初中,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其在学校的学习表现并不是很理想,因此,父母又将其带回Z市读高中,考上大学后,其所读专业为国际贸易,主要是受到家族及家族产业的影响。大学毕业后在全国几个城市“漂泊”了三四年,2014年回到由其伯父、父亲和舅舅共同创办的公司中任职。

三位访谈对象均是男性,这是因为湖北孝感人初到Z市大多是家里的男性单独出来“打头阵”,等到在Z市稍稍落稳脚跟,再将家里的妻儿老小接过来相聚,要么是妻子随丈夫一起来到Z市打工或创业,儿女留在老家,同样的,待到稳定下来后再将老家亲人接过来,而在Z市的湖北孝感人群体中单独从老家过来的女性极其少见。为此,本研究并未涉及女性对象的访谈,对研究内容与结论不构成影响。

3.研究场域

本文使用“场域”概念,而没有使用场景、背景、情景等,一方面是因为“场域”概念十分的“社会学”,但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研究对象的观念与惯习、行动的实践、日常的生活都发生于其中,它标注了个体行动者在特定社会结构网络中的具体位置,反映了个体行动者的实际处境。正如布迪厄所言:“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架。正是在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强加于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机构之上的决定性因素之中,这些位置得到了客观的界定,其根据是这些位置在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占有这些权力就意味着把持了在这一场域中利害攸关的专门利润的得益权——的分配结构中实际的和潜在的处境,以及它们与其他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12]。为了有效开展研究,笔者通过多种渠道并动用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与研究对象取得了联系,建立了新关系(研究关系),深入他们工作与生活具体环境与之展开持续的互动,力图通过亲身的参与观察和深度的访谈,在特定的研究场域之下对他们情感世界、处境的变化、行动的方式、社会关系的扩展等个人“经历”有一个动态性和整体性的把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