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农民工:地位问题探讨

农民工:地位问题探讨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民工被认为是一群既不同于传统的农民,也不同于城市市民的特殊群体。农民工在城市中处于“经济吸纳,社会拒入”的状态。此外,农民工还极为缺少提高职业技能和接触高新技术的机会,使得他们在城市激烈的竞争中也常常处于不利地位,他们往往从事的都是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环境条件较为恶劣、待遇也不高的工作。

农民工:地位问题探讨

从概念上解释,“农民工”就是出生于农村,后进到城镇或城市从事非农性质的工作的社会群体。农民工被认为是一群既不同于传统的农民,也不同于城市市民的特殊群体。农民工在社会上总体处于弱势和边缘的地位,他们只是暂时性地离开农村到城市里务工、经商,户籍仍留在农村,农民离开了耕种的土地,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而是进入城镇或城市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工作以获取经济来源。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农民工群体的规模数以亿计,他们之中相当一部分已经长期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了,对农村的认同感也不再像传统农民那样强烈。他们想要融入城市,然而,由于种种的限制,又常常得不到城市的接纳和认同。农民工经常要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来回流动,每年春运时期的农民工客流爆发式的增长就是直接的体现。由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限制,他们还不能完全享受与城市户籍居民同等的福利待遇,在社会中,还处于一种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社会上,农民工群体的称谓有很多,比如“打工仔”、“打工妹”、“外来工”、“盲流”等等。对于他们在城市里所从事的职业和行业,也很少有人对之进行细分,各类外来务工者被统称为“打工者”。“由于体制上的隔离,生活环境、职业技能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异,他们一直被作为一个游离于主流社会的特殊群体来对待。和城市居民相比,他们在物质生活条件、工作环境、社会身份、福利待遇、社会交往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均处于弱势。在城市经济和文体生活中,他们是一个相对贫困的群体”[15]。而对于外来进城务工农民的歧视是根植于一部分城市人的潜意识之中的,他们往往存在着农村人都是“文化素质低、不讲礼貌”的偏见,简单地将人们划分为“城里人”和“乡下人”,这样的划分实际就是给农民工强行贴上了标签,农民工就应该是低人一等的,“城里人”就是应该高高在上的。而对于农民工自身而言,由于从农村到城市的环境转换,他们也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农民工进入城市,意味着工作环境发生了改变,有了时间和纪律的要求;社会环境发生了改变,城市的‘规矩’代替了农村的‘礼俗’;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生活中时刻离不开对规则的遵守”[16]。对于过去长期生活于农村的他们而言,已经习惯了农村的“自由生活方式”,突然要到城市里工作、生活,还要遵守各种各样的规则,难免会有不适应的反应,对此,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适应时间和更多的包容。(www.daowen.com)

基于社会身份、在城市中从事的职业以及心理认同等因素,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还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在城市中生活,他们很难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福利待遇。农民工在城市中处于“经济吸纳,社会拒入”的状态。从就业性质、环境、经济收入等方面来看,农民工仍然处于劣势地位,导致他们很少有机会与城市居民接触,平时交往的对象大多是自己的老乡或同样是来到城市打工的农民,社交圈极小,很难形成对自己务工城市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归属感。此外,农民工还极为缺少提高职业技能和接触高新技术的机会,使得他们在城市激烈的竞争中也常常处于不利地位,他们往往从事的都是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环境条件较为恶劣、待遇也不高的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