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城市化空间布局观念的转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导向

城市化空间布局观念的转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导向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城市化空间布局的局部优先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心城区及其周边地区和沿河沿湖地区的优先发展。直至今日,全面统筹的城市化布局观念已成为主流。近年来,我国城市化的空间布局不断调整和优化升级,大致上已经形成了全面统筹的格局。

城市化空间布局观念的转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导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其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在城市空间布局的观念上,实现了从局部优先发展到全面统筹发展的转变,同时也改变了过去的那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重物”观念,进入到了以人为本的“重人”发展阶段。

1.从局部优先发展发到全面统筹发展

城市化空间布局的“局部优先”发展观念是指集中财力、物力、人力以及资源等因素优先发展部分城市区域,主要表现在空间上的地区优先和方针上的规模优先。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实力还很薄弱,资源的利用率也不高,大型和超大型城市并不多,多数城市规模都较小,且各类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上发展迟缓。为了加快城市化步伐,各个城市的地方政府在改革开放初期,往往会采用集中资源优先发展某些城市或城市中的某些区域的做法,作为一种权宜之计。

城市化空间布局的局部优先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心城区及其周边地区和沿河沿湖地区的优先发展。中心城区是一座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和行政管理中心,是经济区域内生产和交换集中的地方,对周围地区产生较强的经济辐射作用,承担着组织和协调区域经济活动的职责。因此,在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布局中起着优先发展的作用。改革开放初期,杭州市在城市空间布局的发展方向上偏重于中心城市,并随之建立了城市新区,主要沿西湖进行城市布局。厦门市充分利用地理优势,优先发展本岛市区,形成“六片一环”的城市空间布局,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城市规模,建立新区、卫星城和小城镇,逐步形成了以本岛市区为中心、各个新区综合发展的“一环数月,众星捧月”的城市布局。沈阳市在1987年对中心城区作出详细的空间布局,在中心城区周围建立卫星城和小城镇,扩大中心城区的辐射范围。克拉玛依市在1997年形成克拉玛依中心城区和独山子区一主一副两个中心的城市布局,两个中心相互协调,并沿克拉玛依河进行针对性的布局,共同促进整个克拉玛依的城市布局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化的空间布局也要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和经济发展的步伐,城市空间布局的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直至今日,全面统筹的城市化布局观念已成为主流。“全面统筹”就是对城市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城市布局规划,兼顾各个方向、总揽全局,对城市布局进行有序合理的安排、协调共进、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空间布局的全面统筹发展不仅体现在中心城区和其他地区的空间布局上,还体现在城市功能的布局上。近年来,我国城市化的空间布局不断调整和优化升级,大致上已经形成了全面统筹的格局。杭州市的城市空间布局更加明确了城市的性质和功能的定位,确定了“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城市格局,城市空间布局范围扩大到钱塘江流域,实现了杭州市城市布局由“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的转变。厦门市在2004年形成了以厦门本岛为中心,向环西海域和环东海域全面发展的“一心一环,一主四角(八片)”的空间格局,辐射面积波及整个厦门市,并不断向周边地区扩散,而且于2010年形成了“一岛一带双核多中心”的空间格局。沈阳市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扩大中心城区、市域和市区的规划面积,逐步形成了“一城、六轴”的城市空间格局。克拉玛依依据其独有的石油资源优势,努力打造石油工业旅游城市,实现了城市的转型。依据交通优势和城市规划面积形成了“一核、一带、多通道”的城市格局。四个城市在空间布局上都兼顾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筹工业用地、居住生活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和城市绿地用地等,对各项布局都有明确的规划,在城市化进程中努力追求城市的全面综合发展。(www.daowen.com)

2.从“重物”的发展到“重人”的发展

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观是一定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思想观念层面的聚焦和反映,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对发展及怎样发展的整体和系统的认识观念。随着时代和经济进步与发展,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城市化的空间布局也在不断做出调整,以适应城市发展的新的要求。在城市化进程中,发展观的确立对城市化空间格局以及道路的选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我国的城市化空间布局就经历了一个从“重物”到“重人”的发展观念的转变。

“重物”的发展观念就是以“物”为本,强调物质财富和经济的增长,把城市布局和各项工作重心主要放在经济建设上,客观而论,这种发展观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改革开放初期,城市的空间布局大多都是突出“物”,强调“物”,把经济发展当作唯一的目的,而缺乏对“人”的因素和其他综合因素的考虑。在最初的城市规划方案中,杭州、厦门、沈阳和克拉玛依都只是重视工业产业的布局,而没有对城市绿化和污染治理作出详细的谋划,造成人们生存的城市环境日益恶化,工业用地布局不合理、城市交通与人的交通需求不协调、生活居住用地功能不齐全、城市绿地面积较少等。直到2000年,四个城市的绿地覆盖率均低于30%,城市的绿地布局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健康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财富创造的不断增多,促使中央和地方政府开始更多地去思考城市的发展如何来为人服务,而不是城市为物质发展服务,更不是人为物质发展服务。因此,政府的发展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转变,这就是以“人”为本的“重人”发展观念。新发展观就是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从以“物”为本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并不意味着对“物”的彻底摒弃,而是把“物”用到“人”上,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近年来不同城市的城市发展实践上,杭州、厦门、沈阳、克拉玛依四个城市都充分考虑了“人”的因素,正确处理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城市的空间布局也都把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城市交通用地和城市绿化用地充分的协调起来。四个城市的绿地覆盖率每年都在增长,而且分类清晰,有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等;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都成片状或带状分布,减少了工业污染对人的影响;城市的空间布局更多地考虑了人们的利益,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和对人的作用的重视。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创造让每个个体都能得到发展的机会,才能够使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好处,才能够真正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才能够从更高的层次上彻底超越“以物为本”的发展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