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城市总体规划的变迁趋势

城市总体规划的变迁趋势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8年,杭州市重新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确定杭州的城市性质是省会所在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1984年,国务院批复了《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指出,要把杭州建设成为“我国东南部的旅游中心和国际上第一流的风景旅游城市”,同时,国务院又把杭州确定为全国首批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81年国务院批准了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沈阳市于1994年编订了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的变迁趋势

1.杭州

杭州是浙江省省会,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北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传媒、通信和金融中心。1978年,杭州市重新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确定杭州的城市性质是省会所在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杭州市于1979年2月建立城市规划局,从此正式拉开了城市空间布局的大幕。

1984年,国务院批复了《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指出,要把杭州建设成为“我国东南部的旅游中心和国际上第一流的风景旅游城市”,同时,国务院又把杭州确定为全国首批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一时期,杭州市在城市发展方向上偏重于“中心城市”,更多地强调了经济发展,虽然后期也实施了一些“退二进三”的措施,但城区内企业林立产业布局不合理的状况没有根本性改观。

1998年,杭州市提出了“建经济强市,创文化名城”,建设“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奋斗目标,及时纠正“重经济、轻文化”的不良倾向。由于杭州市区可供建设用地严重不足,要兼顾工业经济发展和旅游文化环境建设双重目标十分困难。2001年,经国务院同意,杭州再次进行行政区划调整,萧山、余杭撤市建区,形成3068平方千米的新市区。在行政区划调整的大背景下,2001年,杭州开展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更加明确了杭州的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确定了“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城市格局,即: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采用点轴结合的拓展方式,组团之间保留必要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从此杭州市城市的发展由“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4]

2.厦门

厦门位于福建省东南端,南接漳州,北邻泉州,东南与金门隔海相望,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提出和发展,1980年厦门确立为经济特区。为应对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厦门于1981年成立了城市规划管理局,立即展开了对城市的空间布局的规划工作,并于1982年6月,市规划局提出了规划方案。紧接着,1983年10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了《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方案并付诸实施。这次的总体规划把厦门定性为“海岛型”城市,以海岛、风景、经济特区促进经济的发展,并规划“总体布局以本岛市区为核心,包括环绕西海域的鼓浪屿集美、杏林、马銮、海沧小城镇所组成的“六片一环”的组团式环海布局”[5],充分利用厦门的地理优势,加快厦门城市化的进程,当好福建经济的龙头。

为了加快厦门和福建的城市化进程,提高厦门对周边地区经济的辐射和带头作用,更好地建设“海岛型”城市,扩大城市规模,厦门市规划局于1988年提出了《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方案(1988-2000-2020年)》,对厦门城市布局有了一定的调整,即将城市性质由“社会主义海港风景城市”调整为海港风景城市和经济特区;首次划定了城市规划区的范围为厦门本岛、鼓浪屿、集美、杏林、灌口、海沧、刘五店,面积450平方公里,并指出厦门的城市空间布局应当以工业为主,兼营旅游、商业房地产业的综合布局。城市总体布局采用“一环数片、众星捧月”式空间形态,随着海峡西岸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厦门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企业,对下辖各区进行综合规划,形成以岛内为生活旅游发展重心、岛外为工业发展中心的城市格局。

厦门市在城市总体空间布局规划的指导下,经过多年建设,港口风景旅游城市的特性和空间格局基本形成,迎来了新世纪城市的飞速发展。由于修订总体规划方案的思路及其措施大多基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城市发展速度已超过了原来的预测。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的空间布局也要紧紧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2004年,厦门市依据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规模制定了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完善了总体规划确定的“一心两环、一主四角(八片)”的组团式空间结构,即以厦门本岛为中心,环西海域和环东海域双向发展,形成以本岛为主城,以岛外海沧、集美、同安和翔安为副城的发展布局,进一步优化措施功能和空间形态。

2010年,厦门市开始了新一轮的城市布局规划,构建“一岛一带双核多中心”的组团式海湾城市。其中:“一岛”为厦门岛;“一带”为环湾城市带:串联海沧、集美、同安、翔安;辐射漳州开发区、龙海、角美、南安、金门等区域;“双核”:为厦门岛和厦门东部两个市级中心;“多中心”:为思明、湖里、海沧、集美、同安、翔安等区级中心”[6],确立了组团之间由海域、山体和生态绿廊分隔,总体形成城市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的生态型空间结构模式。(www.daowen.com)

3.沈阳

沈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是辽宁省省会,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通往关东地区的综合枢纽城市。沈阳要建设成为全国中心城市、生态宜居之都、创新型城市,一个系统的城市布局规划显得尤为重要。1981年国务院批准了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1979—2000年),沈阳市于1994年编订了城市总体规划。沈阳市“中心城区采用分散组团式布局,控制核心区的规模,积极发展周围四个副城(沈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家屯(城区)、虎石台、辉山)和两个组团(汪家、道义)”[7],严格控制城市规模,调整城市工业布局和居住布局,改造和完善太原街、中街、北市场等市级商业中心,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结构。

1996年,沈阳市进行1996—2010年的城市布局规划,将沈阳市划分为市域、市区和中心城区三个部分,确定了中心城区、卫星城、小城镇的城镇体系等级布局结构,并且对中心城区工业进行改造,重点建设发展沈阳经济开发区和南湖科技开发区,大力发展旅游业、运输业和第三产业。

经过上一轮的城市布局,沈阳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和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变化调整,2011年开始,沈阳市进行了最新一轮的城市空间布局:“辽河以北以生态保护为主,辽河以南以城镇发展为主,强化中心城区、新城及复合交通走廊的支撑和拉动作用,形成“一城、六轴”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8]。“一城”指中心城区;“六轴”指沈山、沈大、沈抚、沈本、沈阜和沈铁(康法)六条城镇发展轴。规划形成中心城区、新城、新市镇、一般镇四个等级的城镇体系结构,并进行交通道路的建设和完善,已形成三条环路、九条放射状道路的交通网络模式。沈阳市通过对城市的合理布局,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区域经济更加协调,城市有序发展。

4.克拉玛依

克拉玛依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辖的地级市,是国家重要的石油石化基地、新疆重点建设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克拉玛依地处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欧亚大陆的中心区域——泛中亚地区的中心区,是世界石油石化产业的聚集区。1997年,在克拉玛依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克拉玛依形成了一主一副(克拉玛依中心城区、独山子区)两个中心的城市总体布局,而城市交通也形成了以中心城区的两条轴线(阿独公路、呼克公路)的交通布局。在克拉玛依城市总体规划(1997—2015年)中,将克拉玛依分为东北部区域、中部区域、南部区域和新区四个部分,并对其城市职能进行布局划分。其中,东北部区域(乌尔禾区)主要发展石油开采和农业;中部区域(克拉玛依市中心和白碱滩区)主要以第二、三产业发展为主,也是克拉玛依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综合中心;南部区域(独山子区)是工业基础雄厚的老工业基地,也是西北地区一流的大型石油化工基地;新区是未来的行政中心、文化中心以及商业中心,规划面积840公顷。克拉玛依市的老城区主要以生活居住区为主,并不断完善商业、文化、娱乐设施的发展。

为克服克拉玛依的城市空间布局中存在的城市人口与城市规模不适应的问题,2013年克拉玛依市委、市政府对城市规划进行了优化和调整,制定了新一轮的城市布局。规划克拉玛依市下辖的4个行政区,涉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29团、136团和137团,建设面积7733.9平方公里,将构成“一核、一带、多通道”的城市空间布局。“一核”指克白中心城区;“一带”指依托217国道、奎北铁路等交通廊道的南北城镇发展带;“多通道”指联系塔城、阿拉山口、独奎乌、石河子与乌鲁木齐、准东的发展通道[9]。在城市产业布局方面,克拉玛依市规划形成“一带、两核、五区”的产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和提升石油开采和石油化工产业。“一带”指依托南北向交通走廊打造产业发展集聚带;“五区”包括乌尔禾生态旅游区、克拉玛依石油化工区、中心城服务业及新兴产业聚集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独山子石油化工区;“两核”指重点打造中心城区和独山子区两个产业核心地区[10]

克拉玛依市对城市的合理空间布局,使城市的定位更加准确,城市发展目标更加合理,更加体现出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克拉玛依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整体上是适应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