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舞蹈片段:身韵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

舞蹈片段:身韵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舞蹈片段视频(一)训练目的身韵教学法为古典舞提供了最核心、最本质的“元素”,它将训练“身法”和陶冶“神韵”相结合,把“形、神、劲、律”作为古典舞动作元素,并将它们结为一体,本舞蹈片段要求动作训练者达到振其形、摄其神、模其劲、顺其律,这作为实现本教学的最终目的。当代中国古典舞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北京舞蹈学院唐满城、李正一等舞蹈工作者在中国戏曲舞蹈和中国武术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归纳而创的。

舞蹈片段:身韵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

舞蹈片段视频

(一)训练目的

身韵教学法为古典舞提供了最核心、最本质的“元素”,它将训练“身法”和陶冶“神韵”相结合,把“形、神、劲、律”作为古典舞动作元素,并将它们结为一体,本舞蹈片段要求动作训练者达到振其形、摄其神、模其劲、顺其律,这作为实现本教学的最终目的。同时训练学生“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艺术欣赏水平。

(二)训练内容

综合舞姿训练如下:

音乐采用4/4拍,中速。

预备姿势是:5~6拍双手背手,左脚丁字步位,身体冲2点,头冲1点(见图3-2-48)。7~8拍呼吸右手撩掌45度(见图3-2-49)。

图3-2-48

图3-2-49

①1~2右手从左到右小单晃手(见图3-2-50)。

3~4左脚勾脚往8点方向上步至右脚跟丁字步,右手按掌。

5~6右脚丁字步,右手按掌。

7~8右手从按掌提腕切掌下来(见图3-2-51)。

图3-2-50

图3-2-51

②1~4右脚向4点迈一步,右手至托掌。

5~8至右手托掌,左脚撤踏步(见图3-2-52)。

③1~2右脚至五位半脚尖,右手从斜后下来至胸前小五花(见图3-2-53)。

3~4右脚勾脚出左脚跟随,向2点迈步至踏步,双手至顺风旗。

5~8脚踏步,顺风旗(见图3-2-54)。

图3-2-52

图3-2-53

图3-2-54

④1~2移重心右脚点地步,左脚半蹲,右手山膀,左手切掌(见图3-2-55)。

3~8右脚往8点迈步至大掖步,手至双山膀(见图3-2-56)。

图3-2-55

(www.daowen.com)

图3-2-56

⑤1~2左脚上两步至踏步,双手盘腕至双提襟,身体向1点(见图3-2-57)。

3~4逆时针圆场步至右踏步位,双手盘腕至双提襟,身体向5点(见图3-2-58)。

5~8右脚踏步,双手至托掌,体冲4点(见图3-2-59)。

图3-2-57

图3-2-58

图3-2-59

⑥1~2保持⑤5~8的动作。

3~4转身左脚前点地,右腿蹲,双手至摊掌,面向8点(见图3-2-60)。

5移重心至右脚踏步,双手交叉盖掌至按掌(见图3-2-61)。

6右勾脚错步移重心至8点左踏步,双手至斜上方做小五花,面向8点(见图3-2-62)。

7手至双托掌,目视2点(见图3-2-63)。

8逆时针双脚为轴交叉深蹲,双分手至左背手右按掌,身体面向2点,目视1点(见图3-2-64)。

图3-2-60

图3-2-61

图3-2-62

图3-2-63

图3-2-64

(三)训练要求与要领

(1)动作要连贯,注意与呼吸配合。

(2)元素动律要清晰,提、沉是上下动律;冲、靠是斜移动律;含、腆是前后动律。

(3)每个舞姿要准确,跟随舞蹈音乐将情感融入动作中,培养良好的舞蹈感觉和表现力。

知识拓展

古典舞的历史起源

中国古典舞,这一舞种的定名,是欧阳予倩先生在1950年首次提出的,后得到舞蹈界人士认同并广为流传,最后被确定。当代中国古典舞与中国古代舞蹈有着血缘关系,但它并不是中国古代舞蹈的同义词。当代中国古典舞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北京舞蹈学院唐满城、李正一等舞蹈工作者在中国戏曲舞蹈和中国武术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归纳而创的。中国古典舞的概念有其历史性,更具有风格性的意味,它同时也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

中国古典舞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至周代开始,到汉、两晋乃至唐代五代宫廷设立专门的乐舞机构,集中和培养专业乐舞人员,并对流行于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乃至外邦舞蹈进行了整理、研究、加工和发展,形成了宫廷舞蹈。其中如周代的《六代舞》(包括《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菠》《大武》六个乐舞),唐代的《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乐部伎》《大曲》等,异彩纷呈,各领风骚。中国宫廷舞蹈,是历代统治者愉悦享乐、歌功颂德的一种重要工具,以女乐为主。由于宫廷舞蹈以统治者的审美情趣而创作,其一部分作品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风格上的绮靡、内容上的消极;但大部分还是多由艺人们在中国民间舞蹈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所以不乏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美之处。宋元之后,由于战乱频繁,文化受到破坏,舞蹈的发展也受到影响,汉唐时代的许多著名舞蹈竞相失传了。在传统舞蹈基础上形成的宋代舞蹈,以戏曲的形成和发展逐步代替了歌舞艺术。元代,宫廷乐舞与民间歌舞,乃至“白戏”“滑稽戏”“角抵戏”等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戏曲艺术形式。戏曲艺术要求唱、念、做、打相结合,具有舞蹈、音乐、美术杂技文学、说白等多种因素,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戏曲中的舞蹈,含有中国传统舞蹈的精华,它根据人物情节需要,吸收了某些生活动作,并加以改造,加强和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元、明、清三代以后,社会矛盾相对复杂,复杂的社会生活提供了许多素材,使舞蹈进一步得到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50年代初期,舞蹈工作者为发展、创新民族舞蹈艺术,从蕴藏丰富的中国戏曲表演中提取舞蹈素材,借鉴中华武术进行了研究、整理、提炼,并参考芭蕾训练方法等,建立起一套中国古典舞教材。同时,编排演出了《宝莲灯》《小刀会》《春江花月夜》等一系列具有中国古典舞风格的舞剧和舞蹈。伴随80年代的开放政策,中国古典舞也不断地发生了变化,开始从外形到内蕴地向新空间拓展。一方面,舞蹈家们突破了仅仅局限于研究戏曲舞蹈的范畴,涉足古代的石窟壁画以及各种出土文物中的舞蹈形象的资料之中,从而整理和创作出许多别具一格的古典舞和古典舞剧,如《丝路花雨》《编钟乐舞》《仿唐乐舞》《铜雀伎》等,这些复古乐舞突出了雍容大度、精确严谨、清晰明丽的风格特点。另一方面是舞蹈教育家唐满城、李正一的中国古典舞身韵理论的革新、创造和实践。唐满城教授说:“‘身韵’从摆脱戏曲的行当、套路出发,从中国的大文化传统,包括书法、武术来探索它的‘形、神、劲、律、气、意’的审美规律,提炼它的元素,总结古典舞运动路线、法则和阳刚、阴柔、节奏的内涵,从而使之不再有戏剧化、比拟化、行当化的痕迹,走向了舞蹈的主体意识和动作符号化的抽象功能。”他们把以往古典舞蹈中的动作规律,提炼总结为若干以腰部为中心、进行圆运动的基本动作,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古典舞的运动空间。由此实践并产生了以《黄河》《江河水》《木兰归》《梁祝》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舞蹈作品。在《黄河》中,使脱胎于戏曲舞蹈的中国古典舞,突破了戏曲常规的局限,不再是戏曲行当的翻版,而是以大幅度的身体运动,把古典舞翻新成可以挥洒自如的表现思想和激情的人体语言,“从而使中国古典舞不仅从外形上而且从内在神韵上都找到了中国传统文代精神相一致的东西,从而使中国古典舞形成细腻圆润、刚柔并济、情景交融、技艺结合,以及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结合与高度统一的美学特色。”《黄河》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