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早期研究的特点
早期的供应链管理、供应链协调的研究集中在基于企业运作最优决策的供应链协调问题这一研究领域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如前述对牛鞭效应的形成原因、初步对策等方面的研究就是其代表性成果之一。
总体来说,这类研究主要体现为以企业的采购批量为决策变量,以控制库存、运输、配送成本等物流成本(包括生产成本、订购成本等)为主要目标的协调问题,以及以供应链流程(实物流程、信息流程等)或流程间运作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的供应链集成问题。采用的优化工具主要是数学规划方法及其他优化方法,以及相应的求解算法。相关的协调方法研究主要集中在无限时间长度环境,这一环境下的主要特征是供应链运作周期长,下游企业重复补货。JIT(Just-In-Time)策略是其重要成果。关于经济订货批量(Economic Order Quantity,EOQ)的讨论是这类研究的基础。
Monahan[37]考察了单产品连续供应链中的订购问题,供应商以批对批(lot-for-lot)方式订购,建立了成本最小化的数量折扣定价模型。在前者的前提基础上通过补充有限生产率假设,Banerjee[38]建立了联合经济批量(JELS)模型以实现渠道成本的最小化。Goyal[39]取消了批对批订购的假设,研究发现,供应商的最优订购批量是采购商的整数倍。Lee与Rosenblatt[40]建立了单一供应商与零售商供应链中数量折扣方案与订货数量之间的对应模型与算法,在库存持有成本和订货成本已知的基础上调整折扣方案以使得零售商给出适当的订货批量,并得出了与前者类似的结论。其后,针对单供应商多采购商或多供应商单采购商等情形,Anupindi与Akella[41]、Kohli与Park[42]以及Lau H.S.和Lau A.H.L.[43]进行了拓展性的研究并给出了相应的成本最小化的最优订购模型。Christoph等人[44]应用层次规划理论研究了供应商与生产商两个层次之间在需求确定情形下的成本最小化模型。张翠华等人[45]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惩罚系数在协调运作机制中的作用。(www.daowen.com)
2.近期研究现状与趋势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对于无限时间长度环境下的随机需求的情形,由于需求不确定程度的迅速增长将导致收益呈现出不确定性,从而企业不再单纯的追求控制成本,而是在成本与收益之间进行权衡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在这一领域,业界和学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供应链优化与协调策略,如快速响应策略(Quick Response,QR)、高效顾客响应策略(Effective Customer Response,ECR)等。而作为可重复订购的无限时间长度环境下的供应链协调问题的对策,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被人们广为重视,对基于信息共享(当然,并不仅仅基于信息共享)的供应链协调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如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Managed Inventory,VMI)策略、联合规划预测与补货(Collaborative Planning,Forecasting and Replenishment,CPFR)策略等。本书不展开赘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