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未来财政再分配的改革任务:探索新的路径

未来财政再分配的改革任务:探索新的路径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明确要求下,财政再分配的职能调整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从我国当前阶段的战略目标看,财政再分配改革,其实就是服从并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财政再分配改革的常规工作,就是执行国家既定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建立起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代财政制度。

未来财政再分配的改革任务:探索新的路径

财政再分配改革的原动力理应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如前所述,我们国家的现实国情是三重转轨,即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二元经济社会向一元经济社会转轨以及封闭型经济社会向开放型经济社会转轨。在这种三重转轨进程中及转轨完成后,必然要求政治经济体制、宏观调控方式、国家治理方式等上层建筑层面的深刻变化,从而要求财政再分配必然随之进行必要的变革。由于现实的国情,未来进行财政再分配改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支柱作用,必须创新思路、更新观念、勇于改革、未雨绸缪,做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各项准备工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并从分配制度、工资制度、所有者权益、再分配制度、收入分配秩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总体上看,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既依赖于市场机制决定作用下的初次分配,还依赖于财政的再分配,更需要财政在初次分配中发挥引领和调控作用。因此,收入分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具体的,需要财税工作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明确要求下,财政再分配的职能调整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总体上来看,未来财政再分配的改革任务,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条主线,多项政策工具”。

6.3.2.1 一个中心一个中心,就是要抓好“财政再分配并轨改革”这一中心任务。

基于“双重双轨制再分配模式”的初步判断,解决我国当前日益严峻的收入分配问题,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就必须抓好“财政再分配并轨改革”这一中心任务。抓好“财政再分配并轨改革”,需要在逻辑上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必须对公共财政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表述,“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39]。上述表述表明,党的政治文件将财政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认识高度。整体上,中央对财政的定位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强调了财政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从要素、市场、社会和国家政权这几个角度,财政的支撑和保障功能更为明显。以上仅是对公共财政功能认识上的重新定位,相对而言还是比较抽象的。从具体的财政运行来说,我们还应当对财政实体进行重新定位,即财政运行实体是一个执政管理机构、是一个宏观调控机构、是一个政府保障机构,既有自身内在的管理要求,也有外在的职能和作用,是功能复杂、内外兼顾、关联一切的特殊机构。只有基于一个明晰的定位,我们才有可能正确认识财政再分配改革的性质、目标、任务与重点,才能明确哪些是财政执政管理机构改革的内容、哪些是财政宏观调控改革的内容、哪些是发挥保障作用进行关联改革的内容,才能够区分改革的轻重缓急,实现积极而不失稳妥、全面而不失重点、长远且兼顾现实的改革推进。

二是明确并轨改革的基本要求。并轨的改革要求,简单来说就是并轨,即实现城乡并轨、体制内和体制外并轨。但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受现行制度约束、社会环境、经济基础以及既得利益的影响,真正的并轨改革工作实际上困难重重。因此,必须针对城乡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提出相应的改革要求。在城乡再分配并轨改革方面,关键是统一城乡税负;在体制再分配并轨方面,关键是实现体制内和体制外利益关系的平衡。以上是原则性的改革要求,在具体工作中还需要明确这样几方面:首先,在工作中能否建立可操作性的标准。无论是城乡再分配并轨还是体制再分配并轨,应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围绕这些目标需要做哪些工作,这些工作是否有规范性的操作标准,如何建立起这些标准并在全系统进行实施,这是需要首先思考并明确的问题。其次,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城市与乡村的合理边界。政府在经济、社会管理中需要介入哪些领域、介入程度有多深、如何进行介入,城市和农村边界在哪里、城市化进程对城乡关系演变有何影响,这些决定着财政再分配的投入规模、结构和方式,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最后,如何对政府职能进行清理规范。清理规范政府的职能,要明确哪些需要保留、哪些需要改进、哪些需要新设、哪些需要放弃,然后再通过法的形式确定下来。这样,政府执政管理在法的框架约束下进行,实现依法理财也就具备了必要的制度保障,财政再分配的并轨改革也就具备了充分的法治依据。

三是谋划设计并轨改革预案。实现科学执政、理性改革,必须根据现实情况谋划设计周密的改革预案。财政再分配改革预案的设计,要着重协调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战略目标和实现手段之间的协调。财政再分配改革的方案设计,要服从于特定的战略目标。从我国当前阶段的战略目标看,财政再分配改革,其实就是服从并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因此,财政发挥再分配功能,必须在并轨改革中,所有的财政工具应用都要致力于逐步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致力于逐步消除政府对市场的不当干预。其次,关键环节和全面系统之间的协调。在财政再分配并轨改革中,最重要的是统筹兼顾,区分财税改革的轻重缓急和优先顺序。财政再分配并轨改革,从关键环节入手,做到纲举而目张。由于财政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作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首先必须实现财政再分配的公平规范。因此,并轨改革的关键,就是消除城乡间、政府与市场间的不公平利益分配关系。这就要系统梳理财政政策导向和财政政策工具的应用,从财政分配政策制定、相关资金政策落实、财政内部运行监控、财政与其他部门工作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调整与重构。最后,常规工作与应急管理之间的协调。财政再分配改革的常规工作,就是执行国家既定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建立起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代财政制度。这些常规性的改革工作,应在区分改革轻重缓急的基础上,设立阶段性改革目标和任务。除了这些常规性工作之外,还应该认识到,在财政再分配并轨改革中,每一笔收入和支出的调整必然会涉及利益关系的不断调整,因而面临的改革阻力不可避免。特别是涉及既得利益的调整,容易引起部分既得利益群体的竭力阻挠,甚至会在一定范围内影响到经济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清醒认识到财政再分配改革中的难点和阻力,并提前做出相关危机管理预案,做到防患于未然。

6.3.2.2 两条主线两条主线,就是抓好收入和支出结构性调整两条主线。

财政的基本业务工作就是收入和支出,因此抓好财政再分配工作,就必须沿着收入和支出这两项基本业务展开,既要抓好收入调节,又要抓好支出调节。整体上看,为了科学发挥财政再分配的针对性,必须实行有增有减、有保有压的结构性收支调整政策,即财政收入的结构性调整和财政支出的结构性调整。只有坚持这两条主线,才能够在明确财政再分配并轨改革这一中心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把握财政再分配改革的关键环节和重点工作。

1.财政再分配并轨改革中的结构性收入调整

财政再分配并轨改革中的结构性收入调整,主要有两方面重点工作:一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利益分配关系,将政府和市场利益确定在一个合理的社会可以接受的水平。二是在综合考虑行业和区域因素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城乡居民不同阶层的税负水平。

(1)关于政府与市场利益分配关系的正确处理

政府与市场利益分配关系,是财政再分配调节的首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主要形成了政府的收入,集中反映了财政的汲取能力。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利益分配关系,根本立足点就是政府收入行为不能破坏市场的活力,其主要衡量标准就是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要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将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主要应当有两方面的确定标准:参照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和立足本国国情。

表6.3.4大致提供了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情况。总体上看,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均不同程度呈现出上升趋势,这一情况也基本符合瓦格纳法则。有所不同的是,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的不同,西方国家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这三个国家历史和现实较为接近,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所列国家中基本上处于中位水平;丹麦、法国、瑞典、挪威、英国等欧洲国家可能因为社会福利制度的原因,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相对较高;而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和印度等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普遍较低。同我国的对比情况来看,我国2012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才达到22.9%,基本上相当于印度1992年的水平。从上述指标看,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是相对较低的。

表6.3.4 世界各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单位:%)

资料来源:袁春明.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国际比较分析[J].广东农工商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5):8-13.

但合理衡量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但要参考国外做法,更重要的是立足中国的现实国情。从发展历史、耕地面积、人口数量、现代化水平等各个方面进行衡量的话,中国同印度的情况更接近一些,似乎参考印度的水平更有一定的合理意义。而从国土面积及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参考美国、加拿大的水平可能更合理一些。既然参考的标准不同,也就只能以自己的现实情况做主要的取舍标准。这一现实取舍标准,应该有两方面:一是各种福利制度是否健全,二是社会对税负的容忍程度。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各项社会福利制度基本上已经建立起来,但仍然在城乡间、不同群体间存在福利差异,并且总体福利程度不高。从这一角度来看,没有相应的政府福利支出,自然也就不应当形成相应的政府收入。而在当前收入差距已经拉大的情况下,社会公共的税负感肯定会上升,加之政府各种各样非税收入的存在,再增加政府收入已不利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稳定。

综合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和我国的现实国情,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应以维持现行比重数值即可。待政府和市场边界完全界定清楚、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完全规范、社会福利制度健全之后,再提高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为时不迟。但需要明确的是,整体上维持现行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不变,并不是要求维持现行的政府与市场收入结构不变。总体上,对于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政府收入,如各种行政性执法收入、罚没收入、不合理的税收收入等,要及时清理并取消;而对于各种应收未收的收入,如遗产税收入、各种规避的所得税收入、各种国有资产和资源的出让收益等,要按照各类收入性质及征管现状,采取及时立法、加强征管等方式,确保及时足额入库。通过上述有增有减的收入安排,实现收入结构的优化调整。

(2)城乡居民税负的结构性调整

城乡居民税负的结构性调整,主要是增强税负调节的针对性,对于不同的收入群体实行不同的收入政策。按照十八大的表述,就是“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总体上来看,对城乡居民税负进行结构性调整,主要应围绕以下两方面重点工作展开:

一是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直接税制度。如本书前述,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主要是广义上的差距,这和间接税制度导致的各种税负转嫁有一定的相关性。当前的“营改增”改革是一种结构性减税,最终结果是营业税并入增值税,其实质就是导致间接税规模减少,从而为开征直接税提供了政策操作空间。而伴随着不动产登记制度、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以及农村土地确权发证,建立涵盖城乡、公平税负的房地产税、个人所得税和遗产税等直接税税收制度就日益成熟。因此,当前的工作,就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及改革要求,为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直接税制度创造各种条件,如建立健全的征信体系、加快城乡统一的不动产登记联网、加快家庭赡养统计、加强相关立法调研等工作。

二是建立更有群体针对性的税收调节制度。前述已经指出,在城乡收入差距的一般表象下,实际上存在同其相区别的特殊表象,这种特殊表象表明,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城乡群体,实际收入状况各不相同。因此,未来建立的税收调节制度,必须在合理把握课税对象收入情况的基础上,考虑行业、区域等差别,按照影响因素情况进行综合调控。这一综合调控的关键,就是按照不同的收入标准细分课税对象群体。如在农村中,仅具有农民身份的人员,按照行业情况,就可以分为纯农业从业人员、农业兼家庭手工业从业人员、农业兼工商业个体户、农业兼中小企业主、农业兼乡村行政管理人员、农业兼短期外出务工人员、农业户口但长期外出务工人员等;而城市户籍人员,也可以根据行业情况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如城市企业主、城市个体工商户、城市无业人员以及各行业存在的各类城市户籍人员。从上述简单细分可以看出,从行业分布看,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在具体的收入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而现行的收入调节政策特别是税收政策,很难针对不同的收入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设计,而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手法。因此,建立更有针对性的税收调节制度,前提是对各城乡收入群体按照从事行业进行细分,根据其收入水平状况,采取公平合理的调节手段。同时,考虑到国土广阔的因素,在不同的行政区范围内还应考虑区域差别因素,即在政策设计上,可统一设立全国标准,但赋予地方一定的调整权限,允许地方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一定范围内适度微调相关再分配政策。

2.财政再分配并轨改革中的结构性支出调整

财政再分配并轨改革中的结构性支出调整,是从支出角度对财政再分配职能的一种重构。财政再分配并轨改革中的结构性支出调整,仍然需要贯彻有增有减、有保有压的基本策略,实现城乡均等、社会公平的基本目标。

(1)结构性支出调整需要重点考虑的几项因素

结构性支出调整,主要是在既有支出规模的基础上,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凡是影响资金使用效率的各种因素,都应当纳入改革考虑的范畴之内。总体上,推进财政再分配改革中的结构性支出调整,有如下三方面因素需要重点考虑:

一是政府间财政关系因素。政府间财政关系主要有两种存在形式:上下级政府间财政关系和同级政府部门间财政关系。无论何种形式的政府间财政关系,都会对财政性资金支出效率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就上下级政府间纵向财政关系来说,由于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在资金分配上具有较大程度的影响,因此不可避免存在“跑部钱进”等向上一级财政争取资金的情况,实际上就形成了财政性资金支出的行政成本。这一成本虽然无从精确计量,但是现实中肯定存在,必然会影响财政资金配置效率。从同级政府部门间的横向财政关系来看,由于政府各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统一行政问题较为突出。统一行政问题的背后,实际上就是部门财力统筹的问题。要解决财力分散在各部门的情况,就必须有有效的财政资金整合机制,同时还需要对部门权力进行合理的梳理和归并。就目前情况来看,由于“政”的影响因素,“财”很难实现有效统筹和高效配置。

二是支出项目的轻重缓急因素。财政性资金的配置,要区分必要和需要、保障和发展的轻重缓急关系。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政府财力较为紧张的条件下,推进财政再分配并轨改革,在资金和项目投向上应以保基础设施建设、保民生项目为先。如果不注重项目的轻重缓急,在资金投入的先后顺序上搞齐头并进的话,不但会造成必要项目缺少资金保障、非必要项目资金浪费等现象,而且还会严重影响整个财政性资金的统筹安排,导致资金使用的低效率。结合城乡再分配并轨和体制再分配并轨的现实要求,财政性资金最好能够投向有利于城乡融合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民生项目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的“保工资、保运转”投入,这样才能够切实提高财政性资金的配置效率,有助于加快再分配并轨改革的顺利推进。

三是财政性资金应用中的养懒人效应。就目前财政政策来看,财政性资金使用存在一定的政策缺陷,即容易形成养懒人效应。总体上看,财政性资金的支出和使用,主要目标是实现财政供养。如果该提供财政供养但却无法提供资金支出,则是政府再分配功能的缺位,其直接后果就是政府的相应管理职能缺位。如果不该进行财政供养却发生了财政性资金的支出使用,不但会造成财政资金使用的浪费,更容易产生一些寄生的社会群体,形成所谓的养懒人现象。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实行必要的财政公开,从政策制定、实施目标和具体资金应用方面对社会公开,这样才能尽可能避免养懒人现象的出现。

(2)结构性支出调整需重点推进的管理举措

财政资金结构性支出调整,重点在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财政性资金切实用于城乡均等和社会公平的公共事项。现阶段需要重点推进的管理举措包括如下两方面:

一是改进财政性资金支出方式。财政性资金的支出方式,应该有利于实现城乡均等、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因此,改进财政性资金支出方式,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财政资金杠杆调节引导作用,按照资金用途,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公共事业发展项目,分别采取注入资本金股权投资、财政奖补等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果。进一步扩大服务类政府采购范围,在行政运行、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模式。采取服务外包方式,全面推进环卫保洁垃圾清运园林绿化、市政设施养护维修等领域的公共服务购买。采取凭单制,推进学前教育医疗卫生养老、困难群众照顾、就业培训等面向个体的基本公共服务购买。采取补助方式,引导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非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及运营。

二是加强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经费管理。主要是加强对“三公”经费的管理,重点是严格落实中央的各项规定和要求。首先,应严格党政机关经费支出预算,严禁超预算或无预算安排支出,建立预算执行全过程动态监控机制。其次,要严格落实公务活动经费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建立开支标准调整机制。再次,要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做到政府性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最后,要加强机关行政成本控制。全面执行公务卡强制结算,探索实行会计报账制度和会计核算集中代理制度;实行机关服务事务外包购买;修订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设立行政成本类级科目;扩大货币化发放范围;把行政成本的绩效考评和监督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预算安排的依据等。

6.3.2.3 合理应用好财政再分配各项政策工具

在财政再分配改革中,预算、税收、非税收入、转移支付、资产管理、国库支出等各项政策工具均可以围绕并轨改革的中心任务发挥各自的独特作用。

1.预算工具在财政再分配改革中的应用

一是推行全口径预算管理。主要是加强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衔接与统筹,增强全口径预算的严肃性,提升政府财力配置的统筹性与科学性。主要工作有:改进政府性基金预算编制,探索设立政府性基金预算调节基金,建立将政府性基金结余调入公共财政预算的机制;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提高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上缴财政比例,加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调入公共财政预算的力度;做好基金结余的保值增值工作;逐步将所有政府性资金、资产和资源收益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统筹安排使用。这是从政府预算层面进行的分配行为,是规范处理政府与市场利益关系的基本前提,有利于在源头上对资金来源及投向进行控制。

二是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新机制。健全完善“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绩效缺失有问责”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重点将涉及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重大支出项目全部纳入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过程,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探索实行“以绩效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目标明确、评估严密、结果问责”的新型绩效预算管理模式。财政资金分配以提高绩效为核心,由编制到部门改为编制到项目,项目本身要有科学合理、清晰明确的绩效目标,项目执行要有严密有序的考评监管,项目完成要有具体可行的结果问责。推行全过程绩效管理机制,有利于提高并轨改革绩效,为深化财税改革提供必要的管理支持。

三是改进预算管理机制。主要是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取消重点支出与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机制。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有利于建立中长期财政规划管理和滚动预算的编制,提高改革的长期性和针对性;后者重在取消现行有关农业、教育、科技、社会保障、文化、计划生育等财政支出安排与年度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的做法,有助于政府履行必要的支出责任,有利于城乡间、不同群体间享受相对公平的基本公共服务。

四是改进预算编制方法。围绕有利于城乡均等、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这两大目标进行预算编制工作,年初预算安排要与上年实现前述目标的程度为基本依据,实现上年度既定预算支出目标的,酌情进行奖励;未能实现上年度既定预算支出目标的,相应核减专项预算安排数额。采取规划整合、项目整合、板块整合的方式,推进公共预算与基金预算、中央资金与地方资金、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的专项资金整合,统筹安排用于城乡统筹事业和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的财政支出项目。建立“编码统一、制式规范、信息共享”的综合项目库,编入预算的所有项目全部从综合项目库中筛选,从根本上解决项目不实和多头申报等问题,将财政资金真正用在并轨改革的刀刃上。

2.税收工具在财政再分配改革中的应用

一是推进消费税改革,发挥消费税的收入分配调控功能。将更多的高消费品和服务行为纳入征税范围,如高档时装、高档皮草、私人飞机等新兴奢侈品,高档会所、高级美容、高档娱乐等服务,适当提高上述消费品和服务行为的消费税税率。择机将车辆购置税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

二是推进资源税改革,发挥资源税费调节暴利、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功能。适时将水、森林、草场等非矿藏资源纳入征收范围,为建立全民共享国有资源收益制度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根据矿产品价格、企业利润水平变化情况,及时提高从量计征资源品目的税率标准。将所有矿产资源,尤其是占我国能源消费70%的煤炭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铁矿石改为从价征收,确定合理的税负水平。

三是开展房地产税改革的前期准备,形成调控收入的一个潜在政策工具。受城乡统一户籍制度改革滞后、房产信息联网远未完成、居民认识接受程度的影响,房地产税改革的基本条件尚不成熟。目前的主要工作,应当在现行住宅房产税试点的基础上,适时调整征收试点范围并最终扩大到全国所有县级以上城市。探讨对房改房、企事业单位拥有的经营性房地产、各类保障房、城镇小产权房及农村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试点并改进征收方式。探索推进开发和交易环节房地产税收“一体化”工作。

四是分步推进企业所得税改革,改变企业法人和个人法人作为纳税对象混淆不清的问题。随着我国企业所有制结构调整与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应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和我国民法中“法人”概念,将目前的“企业所得税”改为“法人所得税”,将非法人性质的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剔出纳税人范畴,改征个人所得税。同时协调好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避免对股息、红利等的重复课税。

五是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发挥其对收入的现实调控作用。主要强化现金管理,推进居民信用卡或支票结算制度,以个人身份证号码为唯一标识,建立各金融机构统一的纳税人账户信息共享和信用查询平台;推进个人收入申报和房地产、汽车、金融资产等重要财产登记制;进一步加大对收入来源多元化的高收入者、超高收入者为重点的税源监管,从技术、机制、体制等各层面加强涉税信息控管。适时推进个人所得税制综合征收改革,综合征收部分适用超额累进税率,并考虑家庭赡养情况对税基做出差别化扣减和动态性调整。

3.非税收入工具在财政再分配改革中的应用

一是推进清费立税工作,发挥费改税的辅助性调节作用。全面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目前地方用于城乡建设的收费、基金、附加,对所有享用城乡公用设施而又有经营收入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征收统一标准税率的“城乡维护建设税”;按照污染者付费原则,将环保部门的排污费、污水处理费等统一改为环境保护税,并选择防治任务繁重、技术标准成熟的税目率先开征;将目前在教育方面征收的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教育基金等合并为教育税,改变其附加性质,专项用于教育事业发展;将目前分散在人事(劳动)、民政、卫生等部门的社会保障基金与资金改为统一征收的社会保障税。将部分收费转为经营性收费,并对其依法征税。对保留的收费实行规范化管理,确保公开、公正和公平。清费立税工作的基本目标,就是实现政府行为适应市场化,避免政府行为对分配的无序、无原则干预。(www.daowen.com)

二是加快建立健全国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对于土地、海域、矿产、水、森林、风景名胜、无线电频率以及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空间等国有有形或无形资源(资产)的开发权、使用权、勘查权、开采权、特许经营权、冠名权、广告权等,在符合国家政策的前提下,逐步推行有偿使用制度,以充分发挥其经济功能和市场效益。该项制度的建立,可有效提高国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和资源收益,避免个别人使用国有资源获取收益而由公共财政买单的情况。

4.转移支付工具在财政再分配改革中的应用

一是明确地方现代转移支付制度基本框架。在清晰划分省以下政府间支出责任的前提下,建立起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专项转移支付为辅、横向转移支付为补充的地方现代转移支付制度。优化现行转移支付结构,逐步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降低专项转移支付比重。一般性转移支付主要用于弥补地方财力缺口、补助受委托地方政府承担上级的事权支出,保障地方各级政府履行基本的支出责任。专项转移支付主要解决外部性问题、中央与地方共同支出责任以及实现特定目标。现代转移支付制度框架的建立,主要用于规范政府间财力分配关系,有利于提高并轨改革的财力保障水平。

二是突出转移支付的政策导向。突出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根本导向,建立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考评体系,并依据考评结果调整转移支付测算方法。突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导向,研究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

三是创新专项转移支付管理。按照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对既有特定政策目标和相对固定使用范围同时又具有财力补助性质的专项资金,由“项目制”安排改为实行“因素法”分配。对产业发展类和公共事业类专项资金分配,引入竞争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5.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在再分配改革中的应用

发挥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在财政再分配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本质上可以增加资产的财政性收益,避免资产流失,维护广大群众的共同利益。主要工作有:一是建立健全资产配置标准体系,各级财政部门对本级业务用车、通用办公资产及部分专用资产制定出合理的配置标准。二是建立资产配置预算审批机制,财政部门审核预算部门单位的资产购置计划,审核同意后导入部门预算编审系统。三是建立资产处置管理机制,将本级行政事业单位所有资产实行财政统一管理,审批变卖、调拨、出租、出借等各种管理行为,对行政事业单位房产出租实行统一委托评估、统一组织招租,把资产资源变成现金流。四是建立资产收益预算管理机制,将资产性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6.国库管理在财政再分配改革中的应用

国库管理在财政再分配改革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切实保障资金执行到位,提高拨付效率,并对再分配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发挥国库管理的这种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扩大国库集中支付覆盖范围。逐步将所有预算单位的财政资金全部实行国库集中收付,逐步扩大民生资金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将社保资金等直接支付到个人的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逐步将专项转移支付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打造中央、省、市、县纵向支付新链条。二是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主要是在会计改革的基础上,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用以反映政府整体资产、负债、收入、支出以及赤字(或盈余)、融资和现金持有等多方面信息。三是完善国库资金运行监控制度。建立以国库管理机构为主的监控体系,将专项转移支付、对下级一般性转移支付、库款调度、专户资金进出等都纳入监控范围,建立健全预算执行进度网上实时公示、预算执行分析和通报考评制度,加大对重点单位、重点项目,特别是各类建设项目的监控力度。

[1]何帆.未来经济增长的引擎是城市化[C/OL].http://finance.sina.com.cn/hy/20130116/1710143 06422.shtml.

[2]国家统计局.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B/OL].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gb/.

[3]国家统计局.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B/OL].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gb/.

[4]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2.

[5]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387-396.

[6]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2.

[7]布成良.应对群体性事件的策略和化解机制[J].科学社会主义,2011(22):121.

[8]周云波,覃晏.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实证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175.

[9]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77.

[10]国家统计局综合司.马建堂就2012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DB/OL].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gz/tjdt/201301/t20130118_17719.html.

[11]张慧君,景维民.国家治理模式构建及应注意的问题[J].社会科学,2009(10):9.

[12]张慧君.经济转型与国家治理模式演进——基于中国经验的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9(2):19.

[13]楼继伟.做好财政研究是大国财政研究需要[J].财政文学,2015(9),卷首语.

[14]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M]//马克思等.马列著作选读·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287.

[15]蔡昉.劳动力短缺:我们是否应该未雨绸缪[J].中国人口科学,2005(6):11-16.

[16]吴要武(2007),王德文(2009)的论断支持蔡昉(2005)的观点,刘伟(2008),白南生(2009),钱文荣、谢长青(2009),周祝平(2009),王金营、顾瑶(2011)等则基本持反对意见。详见:(1)吴要武.“刘易斯转折点”来临:我国劳动力市场调整的机遇[J].开放导报,2007(3):50- 56.(2)侯东民.从“民工荒”到“返乡潮”: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到来了吗?[J].人口研究,2009(2):32-47.(3)刘伟.刘易斯拐点的再认识[J].理论学刊,2008(2):130-133.(4)王金营,顾瑶.中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形势及未来变化趋势研究[J].人口学刊,2011(3):3-13.

[17]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DB/OL].新华网http://n 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4/28/c_121358336.htm.

[18]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0.

[19]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7.

[20]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5.

[2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3.

[2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4.

[2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5.

[24]杨建立,靳文学.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利益平衡机制探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129-134.

[25]杨建立,靳文学.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利益平衡机制探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132.

[26]梁世夫.粮食安全背景下直接补贴政策的改进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05(4):7.

[27]金微.吉林省原省长洪虎:主销区拖欠粮食款多年未还[DB/OL].每日经济新闻:每经网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3-12-16/795175.html%20target=.

[28]廖丹青.评我国1985—1999年粮食购销体制的改革[J].社会科学动态,2000(5):25-29.

[29]李丽颖.从合作社到联合总社 饶阳蔬菜产业如“春阳”[N].农民日报,2012-06-05.

[30]东光政府网.东光工业资源概况[DB/OL] http://www.dongguang.gov.cn/E_ReadNews.asp?Ne wsID=569.

[31]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0/07/c_117607105.htm.

[32]尹学安.广东将为八所机关幼儿园编列6863万元财政预算.金羊网——羊城晚报[N].2011-01-22.

[33]人民网.河南永城公路乱开巨额罚单,女车主服药自杀[DB/OL].http://www.022net.com/2013/12-1/423738113345881.html.

[34]人民网.河北乡政府收税坐地涨价,晚一天从1万2千元变6万[DB/OL].http://finance.peop le.com.cn/n/2013/1212/c1004-23818293.html.

[35]中央电视台新闻1+1.驻京办:撤销?转型?转引自腾讯新闻:各地驻京办超过2万家,专家建议部分撤销.http://news.qq.com/a/20090410/000012.htm.

[36]新京报.国办发布撤销令一年,各地驻京办“名亡实存”[N].转引自人民网时政频道: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4562/15688421.html.

[37]赵鹏.17个县骗扶贫资金超2150万[N].京华时报,2013-12-29.第005版.

[38]曹国厂.河北宁晋:清理吃空饷活动 发现298人“吃空饷”[DB/OL].新华网.http://news.xi nhuanet.com/local/2013-08/28/c_117132759.htm.

[39]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