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二元税制测度指标的分解与计算方法

二元税制测度指标的分解与计算方法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全面测度二元税制变动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既要从广义的城乡居民实际负担角度做出测度,又要在狭义的名义的城乡居民负担角度进行理解。为了实现这种研究目的,本书在对城乡税负主体及其税负构成做出界定之后,就可以根据需要对二元税负系数测度指标做出进一步分解。为了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二元税制尤其是农民税负构成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及其作用规律,本书拟对农民负担率做出进一步分解。

二元税制测度指标的分解与计算方法

如前所述,对于该测度指标的设定,本书是基于城乡居民广义税负的角度。为了全面测度二元税制变动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既要从广义的城乡居民实际负担角度做出测度,又要在狭义的名义的城乡居民负担角度进行理解。为了实现这种研究目的,本书在对城乡税负主体及其税负构成做出界定之后,就可以根据需要对二元税负系数测度指标做出进一步分解。从城乡居民相对税负承担程度这一角度来看,可以将城乡居民二元税负系数分解为城市居民负担率和农民负担率。

其中,城市居民负担率是指某一财政年度内城市居民广义税负规模同城市非农部门产出的比例。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在某一财政年度内,城市居民需要承担特定的税负规模,而这些税负规模主要来自于城市居民当年非农产出。令某一年城市非农产出为CP,该年城市居民承担的税负额为CT,该年城市居民负担率为Cδ,则可以得到城市居民负担率的计算公式为:

在式3.3.2中,TC表示某一财政年度内城市非农部门居民承担的广义税负总额。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在某一财政年度内,城市居民除了直接负担个人所得税外,还要间接承担各种流转税转嫁的税额。令城市居民承担的税负总额为TC,城市居民负担的直接税为tc1,城市居民间接负担的流转税转嫁的税额为tc2,则可得城市居民广义税负规模为:

农村居民负担率是指某一财政年度内农村居民广义税负规模同农业部门居民产出的比例。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在某一财政年度内,农村居民需要承担特定的税负规模,而这些税负规模则来自于农村居民当年农业产出。令某一年农业部门产出为RP,该年农村居民承担的广义税负额为RT,该年农村居民负担率为Rδ,则可以得到农村居民负担率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TR表示某一财政年度内农村农业部门居民承担的广义税负总额。在某一财政年度内,农村居民既要直接负担各种涉农税费,还要和城市居民一样承担各种流转税的转嫁税额。令农村居民承担的广义税负总额为TR,农村居民直接负担的涉农税负为tr1,农村居民直接负担的利息税税额为tr2,农村居民间接负担的流转税转嫁的税额为tr3,则可得农村广义税负规模为:

将式3.3.3代入式3.3.2,可以得到:

将式3.3.5代入式3.3.4,则可以得到:

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税制下,形成了农业税制和城市工商税制的对立。城市工商税制比较规范,而农业税制的规范性则比较差,并且农村居民税负构成同城市相比也比较复杂。为了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二元税制尤其是农民税负构成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及其作用规律,本书拟对农民负担率做出进一步分解。

(1)以农民农业税费负担为观察视角,可以将农民负担率分解为农税负担率和非农税负担率。

长时期以来,我国农民都要承担农业税负,农业税负在财政收入中的最主要表现就是农业各税以及各种农业税外负担。农业税以及各种农业税外负担在2006年已经全面取消,但鉴于农业税费长期以来在中国二元税制中的独特地位,考察城乡收入差距绝不能对此不予关注。因此,本书从农民的税费负担角度观察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是非常必要的。

令δR1为农民农税负担率,PR为农业增加值,TR1为农民负担的农业税,则农民农业税负担率的计算公式为:

同理,令δR2为农民非农税负担率,PR为农业增加值,TR2为农民非农税负担,则农民非农税负担率的计算公式为:

需要特殊说明的是,从税收征管是否规范的角度来看,农业税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税,专指预算内农业各税之和,我们又称其为农业正税,这种农业税在征管上比较规范;与狭义农业税对应的非农税收,则包括各种涉农收费、农民缴纳的利息税以及承担的流转税转嫁额。广义的农业税,是指农业正税以及其他各种涉农税费,其中各种涉农收费又称为税外负担,在税收征管上既不规范,并且随意性比较大;而同这种广义的农业税相对应,非农税负担即为利息税以及流转税转嫁额。本书之所以从这两个角度做出特别说明,主要是为了分别考察农业正税和农业税费对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

本书分解为这两个指标,主要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税负担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以便间接考察全面取消农业税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而为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提供可行思路。

(2)以农民是否承担税负转嫁额为视角,可以将农民负担率分解为农民直接税费负担率和农民间接税费负担率。

我国农村居民长期以来除了承担各种涉农税费外,作为存款人还需要缴纳利息税,各种涉农税费和利息税就构成了农民的直接税负;除此之外,农民还需要隐性承担各种间接税转嫁税额。为了衡量税负转嫁对农民收入继而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有必要将农民负担率分解为农民直接税费负担率和农民间接税费负担率。

令δR3为农民直接税费负担率,PR为农业增加值,TR3为农民负担的直接税费之和,则农民直接税负担率的计算公式为:

同理,令δR4为农民间接税负担率,PR为农业增加值,TR4为农民间接税负担,则农民间接税负担率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农民承担的直接税负为农民当年缴纳的农业各税、各种涉农收费以及农民承担的利息税之和,农民承担的间接税负为各种流转税的转嫁额。本书对此做出分解主要考察改革开放以来税负转嫁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到底会产生多大程度的影响,以便从间接税负担角度提供减轻农民负担继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可行思路。

[1]郑以成.农村居民负担的测算与税费改革[D].厦门大学博士论文.厦门,2002:47.

[2]刘书明.统一城乡税制,农业税制改革新思路[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45.

[3]刘运峰.二元税制视角下农村税费改革的探讨[J].天津经济,2005(11):50.

[4]肖加元.城乡税制统一:基于公共财政的分析视角[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2):61.

[5]王朝才.关于统一城乡税制的思考[J].财政研究,2006(11):43.

[6]何振一.关于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财政困难的深层思考[J].地方财政研究,2004(1):4-8.

[7]何振一.关于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财政困难的深层思考[J].地方财政研究,2004(1):4-8.

[8]卢红友.一品两制的经济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4(10):50-55.

[9]卢红友.一品两制的经济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4(10):50-55.

[10]卢红友.一品两制的经济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4(10):50-55.

[11]卢红友.一品两制的经济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4(10):50-55.

[12]庞凤喜.也谈城乡税制的一体化问题[J].财政研究,2007(6):51.(www.daowen.com)

[13]陈宗胜.发展经济学——从贫困走向富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83.

[14]由于对税收含义外延范围理解的不同,学者对城乡二元税制的演变介绍稍有差异。本书主要目的是在广义税收角度考察二元税制演变及其定量测度问题,并通过测度来反映中国城乡居民广义税负情况,因此本书主要借鉴杨斌(2007)的研究成果,同时也适当结合了其他学者的意见。本部分内容具体参考如下文献:杨斌.中国农民广义税收负担走向[J].税务研究,2007(10):15-22;刘运峰.二元税制视角下农村税费改革的探讨[J].天津经济,2005(11):51-63;刘佐.中国城乡税制格局的演变[J].财贸经济,2006(9):16-21;苏东,万其刚.新中国农业税制的历史沿革[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1):82-91;中国人大网.当代中国农业税的历史沿革与废止.

[15]刘运峰.二元税制视角下农村税费改革的探讨[J].天津经济,2005(11):51.

[16]杨斌.中国农民广义税收负担走向[J].税务研究,2007(10):15.

[17]陈共.财政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263.

[18]苏东.当代中国农业税的历史沿革与废止.中国人大网.www.npc.gov.cn.

[19]陈共.财政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265-267.

[20]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21]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DB/OL].2005-07-14.http://www.gov.cn/test/2005-07/04/content_11870.htm.

[22]新华网.国务院将采取更有力措施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DB/OL].2004-03-30.http://new 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3/30/content_1392674.htm.

[23]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833.

[24]苏东,万其刚.新中国农业税制的历史沿革[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1):86.

[25]苏东,万其刚.新中国农业税制的历史沿革[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1):86.

[26]苏东,万其刚.新中国农业税制的历史沿革[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1):87.

[27]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02年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DB/OL].2002-02-02.http://www.chinatax.gov.cn/n8136506/n8136563/n8193451/n8193586/n8195021/8256699.html.

[28]苏东,万其刚.新中国农业税制的历史沿革[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1):87.

[29]贺蕊莉.中国财富非市场归集路径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160.

[30]刘运峰.二元税制视角下农村税费改革的探讨[J].天津经济,2005(11):51-63.

[31]本节部分研究成果发表于《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47期,详见:李志勇.中国城乡二元税制的数量特征分析(1978—2006)[J].经济研究参考,2011(47):29-35.

[32]陈宗胜.关于收入差别倒U曲线及两极分化34研究中的几个方法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2(5):78-82.

[33]陈宗胜.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别的深入研究.经济研究,2000(7):68-76.

[3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35]贺蕊莉.中国财富非市场归集路径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145.

[36]贺蕊莉.中国财富非市场归集路径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143-144.

[37]蔡昉.城乡收入差距与制度变革的临界点[J].中国社会科学,2003(5):90-91.

[38]郑以成.农村居民负担的测算与税费改革[D].厦门: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2:19.

[39]杨斌.将农民缴纳的钱还给农民[J].涉外税务,2004(3):5.

[40]龙新民.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失衡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7:47.

[41]王景新.免征农业税后的农民负担问题[J].现代经济探讨,2005(12):5-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