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

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分类账户与其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有着密切的联系。所谓平行登记法,是指根据同一会计凭证,一方面登记有关总分类账户,另一方面登记该总分类账户所属有关明细分类账户。通过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对其双方所提供的资料进行相互核对、相互验证,以保证核算资料的正确性和完整性。③把本月发出的材料,根据会计分录,记入“原材料”总分类账户的贷方,以及有关明细账户的“发出”栏。

(一)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关系

会计核算工作中,为了适应经济管理上的需要,对于一切经济业务都要在有关账户中进行登记,既要提供总括的核算资料,又要提供详细的核算资料。各会计主体日常使用的账户,按其提供资料的详细程度不同,可以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两种。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既有内在联系,但又有区别。

各单位在进行总分类核算的同时,应根据管理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明细分类核算。总分类账户与其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有着密切的联系。总分类账户是按照总分类科目开设的,提供总括的核算资料,是对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资料的综合。明细分类账户是按照明细分类科目设置的,提供明细的核算资料,是对其总分类账户资料的进一步说明。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都是用以提供会计核算指标的,其经济内容是相同的,登记的依据(即会计凭证)也是相同的,所提供的核算资料是相互补充的,不同的是它们所提供资料的详细程度不同。

总分类账户是所属明细分类账户核算资料的综合,对所属明细分类账户起着统驭的作用;明细分类账户是有关总分类账户的具体化,对有关总分类账户起着补充说明的作用。总分类账户和所属明细分类账户提供的资料相互补充,两者结合起来,既总括又详细地反映同一经济事物。

在会计核算中,为了便于对账户记录进行核对,保证对各种经济业务处理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必须对同一经济业务在总分类账户与其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中进行平行登记。

(二)平行登记

根据总分类账户与所属明细分类账户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它们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采取平行登记法来进行。

所谓平行登记法,是指根据同一会计凭证,一方面登记有关总分类账户,另一方面登记该总分类账户所属有关明细分类账户。

采用平行登记法处理经济业务时,应按其平行登记法的要点进行。

1.同依据登记

对于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要依据相同的会计凭证,一方面要在有关的总分类账户中登记,另一方面要在该总分类账户所属明细分类账户中登记。

2.同期间登记

对于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在同一会计期间登记,即一方面要在有关总分类账户进行总括登记,另一方面要在有关明细分类账户中进行明细登记。

3.同方向登记

将每项经济业务同时在总分类账户及其所属的有关明细分类账户中登记时,必须记在相同的方向。如果在总分类账户中登记借方,在所属明细分类账中也应登记借方;如果在总分类账户中登记贷方,在所属明细分类账户中也应登记贷方。可见,无论是本期发生额还是余额,总分类账户与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的方向都一致。

4.同金额登记

对每一项经济业务,记入有关总分类账户中的金额,必须与记入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中的金额之和相等。

根据平行登记原理,登记总分类账户和所属明细分类账户后,总分类账户和所属明细分类账户必然存在以下关系:

总分类账户期初余额=所属明细分类账户期初余额合计数

总分类账户本期发生额=所属明细分类账户本期发生额合计数

总分类账户期末余额=所属明细分类账户期末余额合计数

在会计核算工作中,我们可以利用上述关系发挥记账的监督作用。通过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对其双方所提供的资料进行相互核对、相互验证,以保证核算资料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下面分别以“原材料”和“应付账款”两个账户为例,说明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平行登记的方法。

【例6-4】某工业生产企业2019年3月31日有关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余额如表6-13和表6-14所示。

表6-13 原材料账户

表6-14 应付账款账户

该工业企业4月份发生的有关经济业务及会计分录如下:

3日,以银行存款偿还A公司前欠货款15000元。

对于这项经济业务,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应付账款——A公司 15 000

贷:银行存款 15 000

7日,从B公司购进甲材料 100 千克,单价150元(暂不考虑增值税),材料已入库,货款尚未支付。

对于这项经济业务,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原材料——甲材料 15 000

贷:应付账款——B公司 15 000

10日,生产车间向仓库领用材料一批,共计甲材料200千克,单价150元,乙材料100千克,单价100元,丙材料250千克,单价120元,共计领料金额70000元。

对于这项经济业务,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 70 000

贷:原材料——甲材料 30 000(www.daowen.com)

——乙材料 10 000

——丙材料 30 000

15日,以银行存款偿还B公司前欠货款10 000元。

对于这项经济业务,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应付账款——B公司 10 000

贷:银行存款 10 000

20日,向A公司购入乙材料100千克,单价100元(暂不考虑增值税),材料已入库,货款10 0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

对于这项经济业务,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原材料——乙材料 10 000

贷:银行存款 10 000

根据上述资料,运用平行登记,登记“原材料”及“应付账款”总分类账户及其明细分类账户如下。

(1)“原材料”总分类账户及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的登记

①在“原材料”总分类账户中登记期初余额,同时在“甲材料”“乙材料”“丙材料”明细账户(数量金额式明细账)中也分别登记期初余额,包括数量、单价、金额等。

②根据会计分录,按经济业务的先后顺序,把本月购进的材料记入“原材料”总分类账户的借方,同时把每批收到各种材料的数量、单价、金额等也记入有关明细账户的“收入”栏。

③把本月发出的材料,根据会计分录,记入“原材料”总分类账户的贷方,以及有关明细账户的“发出”栏。

④根据“原材料”总分类账户和所属材料明细分类账户(原材料明细分类账表头的部分内容略)的记录,分别计算它们的本期发生额和本期余额,如表6-15至表6-18所示。

表6-15 总分类账

表6-16 原材料明细分类账 第×页

表6-17 原材料明细分类账 第×页

表6-18 原材料明细分类账 第×页

以上“原材料”总分类账户及其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平行登记的结果表明,“原材料”总分类账户的期初借方余额为200 000元,借方本期发生额为25 000元,本期贷方发生额为70 000元,期末借方余额为155 000元。其所属的三个明细分类账的期初余额合计为200 000元,即120 000+20 000+60 000=200 000(元),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为25 000元,即15 000+10 000=25 000(元),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为70 000元,即30 000+10 000+30 000=70 000(元),期末余额合计为155 000元,即105 000+20 000+30 000=155 000(元)。可见,总分类账户和其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的合计金额是相等的,说明“原材料”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平行登记正确。

(2)“应付账款”总分类账户及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的登记

①在“应付账款”总分类账户中登记期初余额,同时在“A公司”“B公司”两个明细账户中登记期初余额。

②根据会计分录,把本期发生的应付购买材料款登记在“应付账款”总分类账户的贷方和有关明细分类账户的贷方。

③根据会计分录,把本期偿还的应付购买材料款记入“应付账款”总分类账户的借方和有关明细分类账户的借方。

④根据“应付账款”总分类账户及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的记录,分别计算其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如表6-19至表6-21所示。

表6-19 总分类账

表6-20 应付账款明细分类账

表6-21 应付账款明细分类账

以上“应付账款”总分类账户及其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平行登记的结果表明,“应付账款”总分类账户的期初贷方余额为50 000元,借方本期发生额为25 000元,贷方本期发生额为15 000元,期末贷方余额为40 000元。其所属的两个明细分类账户的期初余额合计为50 000元,即30 000+20 000=50 000(元),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为25 000元,即15 000+10 000=25 000(元),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为15 000元,期末余额合计为40 000元,即15 000+25 000=40 000(元)。可见,总分类账户和其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的合计金额是相等的,说明“应付账款”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平行登记正确。

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的结果应当是相关数据相等,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定期核对双方有关数据,来检查账户的记录是否正确、完整。如果通过核对发现有些数据不等,则表明账户的记录有误,应及时予以更正。在实务中,该项工作通常是在月末通过编制“明细分类账户本期发生额及余额表”来进行的。例如,根据前面列示的“原材料”明细分类账户的记录,编制其本期发生额及余额表见表6-22。

表6-22 原材料明细分类账户本期发生额及余额表

从表6-22中可以看出,“原材料”各明细分类账户期初余额合计数、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数、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数和期末贷方余额合计数分别与“原材料”总分类账户中的期初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和期末余额相等,表明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没有发生错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